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罪之大师"(Master of Crime)是现代世界侦探之父维多克《回忆录》的副标题,也是原作者的自题。透过原文分析,不难发现这个词语后面站着的既是一个浪子,又是一个巨人,即一个"圆形"的维多克。他成立和领导了法国刑事侦查机构——保安部,被誉为世界第一刑事学家和现代世界侦探之父。尤其是他那曾为罪犯和后来追捕罪犯者的传奇经历与丰富复杂的个人性格,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各路人文学者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法国作家弗朗索瓦·邦特别关注反映工人和工厂的题材,探讨全球化进程中工人境遇的边缘化和工厂世界的荒芜化等社会现象。他的代表作《大宇》引领了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下法国工人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革新。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通过对大宇破产事件的解读、对现实的断片式再现、访谈与戏剧相结合的小说创作手法,着力描绘了工人世界“日常下”的事物,呈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国产业工人断片式的生存现实。《大宇》在传统小说形式基础上的文艺创新完成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革新,访谈与戏剧的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张力,使小说化成了与记忆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引言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阿拉贡称昆德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 为什么一个东欧小国移民到法国的作家能在百花齐放文学世界中获得如此青睐与成功?其独特之处莫过于小说作品形式和思想方面创新:一方面,独树一帜作品形式让人拍案叫绝.突破传统,绕过叙事窠臼,另辟蹊径,以冷静和睿智思想为作品打造血肉.以"复调"为主要特色的创作手法,为新颖的"道路小说"创作竖起了旗帜,引起文坛的某种倾向,使其小说带有浓重的前卫色彩;另一方面,昆德拉认为思想是他探索存在和揭露存在的必经之路.将哲学思考与小说结合是他的雄心.他对现实强烈关注与对存在理念不懈追求,展现给现代社会一个思想家的远扩眼光和艺术干预生活的先锋意识,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而又为其深刻而震撼.本文将就昆德拉对小说艺术存在的可能性的挖掘,即作品的形式特色,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路易-费尔迪南·塞利纳以其独特的口语写作风格在法国文坛掀起了一场革命。其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被称为一部"颠覆性"的小说。这种"颠覆性"首先是由小说以口语进行创作造成的。塞利纳以口语针锋相对地攻击传统小说中的书面语,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层面的对话,使小说具有了多种声音并置的复调效果。在口语与书面语冲突的推动下,小说人物的意识更加鲜明,不同意识所代表的立场构成不同的声音,使小说复调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作者的内聚焦叙事视角赋予了人物意识以明显的独立性,使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读者与人物的对话得以实现,小说的复调效果以多维的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塑造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孤独和异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文试以《乔迁》为例,分析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小说如何面对荒诞的世界──谈加缪的《局外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小说家而言,他之所以愿意选择一个故事来创作一篇小说,经常是为了通过叙述这个故事来传达一种待定的人生体验;体验作为一种。动理现象,是主体在感觉基础上对切身经历的一种反应,它具有客观性。文学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文学同现实的根本关系,这条规律是不变的,只是各时期作家所采用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并不一样。加缪同样也是通过作品来反映他所看到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是他所感受到的世界。我们在这里仅着眼于分析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分析加缨如何通过小说来反映世界,即分析小说反映世界的方式。我们首先看看加缪创作《局外人》…  相似文献   

7.
《前往屯子的人们》是日本作家野川隆早期的创作小说,描述了日本调查员在伪满洲国开展合作社工作的情况,尤其是日本人与村民交往的情节在以往研究中多被认为是展现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难见的些许温暖。文章以该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兼顾同时期其他三部作品,结合日伪时期东北开展的兴农合作社的历史事实,重新讨论这部小说中意味深长的"屯子"的现实和"人们"的空想,解析二者在伪满洲国的空间里互相碰撞,在貌似平静的表象下掩盖着的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曾朴不仅是晚清知名小说家,也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翻译家。1912年辛亥革命后,曾朴从法语翻译了雨果的名作《九十三年》,并将其题为“法国革命外史”,刊载于《时报》。曾朴于此时翻译《九十三年》,虽然明显地包含着应合中国革命时局的动机,但作品高扬人性的主题却超越了单纯的政治革命,表达了“诗人”的革命理想。译者曾朴的“诗人”身份以及他对作品的细致解读又使他进一步阐发了作品“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道主题,因此使这部小说在当时显示出一种“不合时宜”的思考革命的理路。  相似文献   

9.
《阿道尔关》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它的作者贡斯当是十九世纪初期法国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夏多布里盎曾把他列为法国最早的浪漫派作家之一。其实,作为文学象的贡斯当,其小说创作实在有限,就目前所知,他只给我们留下了《阿道尔夫》《瑟茜尔》和《红色笔记本》三部小说,其中后两部还是没有完成的作品,而且有些评论家  相似文献   

10.
王英佳 《法国研究》2001,(1):153-161
许多研究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的专家们曾不只一次地指出 ,法国文化在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中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俄罗斯的语言学家Б.В.托马舍夫斯基说过 ,对于普希金来说法语是第二母语。的确 ,普希金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 ,而且通过法语译著阅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 ,如曼佐尼的小说《约婚夫妇》(《Ipromessi sposi》) ,尽管他可以直接阅读意大利作品的原著。除此 ,在他还不能自由地用英文阅读时 ,他用法语读了拜伦、司各特和沙士比亚的作品。普希金还用法语阅读了德国作家席勒、霍夫曼、海涅等作家的作品以及格林兄弟的童话。普希…  相似文献   

11.
王煜 《新民周刊》2022,(4):40-41
他与罗斯福、斯大林等大国领导人联合,全力推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与战后世界秩序的制定,成为"二战三巨头"之一。"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这是温斯顿·丘吉尔、带领英国赢得二战胜利的首相最具代表性的演讲词之一。在世人最为熟知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在这些领域也都有不凡成就,他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2.
在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复调小说观点上,可以大致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地下室悲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代表俄罗斯大多数人的真实心声,并深刻体会果戈理被迫"撒谎与献丑"的相同处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历劫归来之后,为了能够继续创作,他以根基论之名与虚无主义者论战。然而在《地下室手记》创作告白后,萦绕他作品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拿破仑权力问题、罗特希尔德金钱问题与上帝是否缺席的宗教问题。晚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方面透过上述三个问题反映俄罗斯的困境,另一方面则在《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在对普希金的纪念演说中,呈现出其走出地下室悲剧的创作心境。  相似文献   

13.
法国作家萨德历来有着色情作家的名声,其实他的小说是在其诗学主张指导下创作的,了解了他的小说诗学,才能正确解读他的小说,也才能对萨德其人做出公正评价。本文结合萨德的代表作《鞠丝汀娜或贞洁的厄运》,分析论证萨德的小说诗学理念,提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和避免说教是萨德小说诗学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4.
黎跃进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06-115,156,157
耶谢巴尔是印度现当代进步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的描绘,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虚假的事实》,以印度独立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艺术的形象体系,以文学虚构叙述,重新建构印度的"民族自我",是后殖民语境中印度民族自我的"寓言"。小说在印巴分治、教族冲突的民族灾难反思中,提出正视现实,清理殖民统治带来的文化后果,革除独立政府新权贵的种种弊政,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后,建设一个进步繁荣、平等团结、理性奉献、自力更生、代表民众利益和愿望的新的民族自我。这个"民族自我"在小说主人公达拉与和布兰身上得到"寓言"式的体现,达拉的经历和命运是印度民族的象征性写照,她勤勉温雅、宽容仁慈、正直清廉的性格,是新的"民族自我"的人格化。小说的构思也艺术地体现了寻求"民族自我"的突出特点:在历史框架中虚构情节,民族知识分子聚会,本土风习描写,坚信民族光明前程的结局。小说在表现耶谢巴尔一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同时,鲜明地体现了探讨"民族自我"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在反映法属殖民地问题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中的“非洲风情”描写成为众多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从互文性角度来看,《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非洲之旅”是塞利纳通过复杂构思构建起的互文性文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纪德的《刚果纪行》等作品都充当了塞利纳小说中“非洲风情”的互文本。塞利纳通过引用、重写、拼贴等互文技巧使各个互文本相互渗透交织在同一文本之中,从而使《茫茫黑夜漫游》对非洲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余倩 《法国研究》2001,(1):203-209
自从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 ( 1 797~ 1 851 )于1 81 8年发表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以来 ,科幻艺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长足发展 ,逐步摆脱了“一次性消费品”的形象 ,最终在文学殿堂上站稳了脚跟。科幻艺术能有今天 ,法国人功不可没。在小说方面 ,1 9世纪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 ( Jules Verne,1 82 8~ 1 90 5)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或称“科幻小说之父”)。他给后人留下上百部科幻小说 ,形象夸张地反映了 1 9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儒…  相似文献   

18.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半叶自新小说后,法国便再无自发组织形成的文学流派,作家独立创作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类独立写作的作家们,例如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朱利安·格拉克,、米歇尔·图尔尼埃,和勒·克莱齐奥等,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西方神话题材中寻找写作灵感,在对神话故事改写的基础上,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对某些人文价值观的追求植入作品中,从而使作品饱含哲理寓意,简言之,即改写神话并赋予其现代寓意。国内外文学研究界对这一文学共性的研究已初见端倪,一些前沿文学研究甚至称此类作家为"新寓言"派作家。本文尝试从"新寓言"定义溯源出发,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代表作家作品的写作共性,系统梳理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贡献主要有10个方面:和马克思共同制定的唯物史观成为指导《资本论》创作的"总的结果";无私帮助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提供多种形式的物质支持;为《资本论》的创作提供材料,和马克思切磋《资本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结构提出意见建议,推动了第一卷结构的优化;评论、宣传《资本论》,扩大其影响,推动其通俗化;修订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第四版,形成了《资本论》第一卷最权威的原文版本;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使《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成为一个整体,并筹划第四卷的整理出版;校订《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并在出版中"负全部责任",扩大了《资本论》在英语世界的影响;驳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攻击,在斗争中捍卫《资本论》;对《资本论》第三卷作出增补,丰富发展《资本论》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