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外国的渊源来说,鲁迅的文化批判、进化论、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尊重等,都受到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与西方尼采哲学等的影响,其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也可在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找到来龙去脉。在中国的文化渊源方面,“文以载道”、人和文的一致、反省精神等传统思想在鲁迅创作中多有体现,而鲁迅艺术上的诗化体式、不拘一格的形式以及精警传神的语言等,也无不与中国诗的传统和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葛琴与鲁迅     
鲁迅用《〈总退却〉序》将葛琴推向了文坛,葛琴沿着鲁迅所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描绘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动荡的社会现实,作品极富时代特色,“将中国的眼睛点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葛琴对鲁迅精神的再一次逼近。  相似文献   

3.
“骂孔子”,是鲁迅的原话。鲁迅一登上中国现代新文坛就开始了“骂孔子”。鲁迅“骂孔子”集中于三个时间段即1918-1919年、1923-1926年、1933-1935年。鲁迅在这三个时间段写的小说与杂文中有七八十篇涉及“骂孔子”。鲁迅“骂孔子”是因“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骂的重点对象是打着倡导尊孔读经旗帜而心怀别样目的的“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圣人”。意在“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诉求“立人”之终极关怀。重读鲁迅“骂孔子”,拟用鲁迅的批判精神,对鲁迅“骂孔子”重新加以审视,抉择出“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以提升善于传承孔学——国学人文精神的本领,汲取于今建设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14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59周年。毛泽东同志曾在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从“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三个方面对鲁迅先生作了正确的评价,概括为“伟大的‘鲁迅精神’”。这自然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的。为纪念鲁迅先生,本文主要谈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一座精神高峰,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艺术创作都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尤其是《野草》这部作品,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体现了当时西方文学中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文学对鲁迅的濡染或日鲁迅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意识的批判和接受,这也显著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文化上极力提倡的“拿来主义”。因此将从《野草》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野草》所体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表征,以期在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上认识和把握《野草》超越当时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前沿性,并试图尽一己之力为《野草》研究做出自己的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三年前,俄罗斯人都说不认识新任总统普京。这两年,人们不仅熟悉、接纳他,而且以各种方式对他表示敬重:青年人喜欢穿印有普京肖像的T恤衫,面包师们烤制普京形象的节日蛋糕,普京套娃和各种纪念品也常常缺货。据说,当几家以普京冠名的饮食店被“劝改”后,就有不少人进言普京:不必太在意民间的这种“政治艺术”。这种“政治艺术”既不能归于对个人的“侵权行为”,也不能归于“个人崇拜”,而只是人们在某个时期的喜好。这种喜好有满足社会精神需求和正义心理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民名又多次重申:“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如失色的花,倒威的虎,无睛的龙。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人的精神被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据,其含义既十分广泛,又相当深造,它不但要求人的言行举止要“像做人的样子”,体现做人的身份。更视人的存在为有理想、有道德,“最为天下贵”的万物之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开始就憋身于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之列,当知识分子从社会的普通劳动中脱颖而出之时,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的社会尊严也就得到了全面的升华。儒家道统千…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精神动力作用重视不够的现象,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思想。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有着深刻的认识,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它不仅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而且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的格调是悲怆的,但文中却多次出现“笑”字,大笑、哄笑、冷笑、呜呜咽咽的笑、抿着嘴的笑等等,“笑”是狂人生存空间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笑”的敏感,汇聚着鲁迅非常个人化的人生体验与文化理念;同时,鲁迅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如炬的慧眼,揭开形形色色“笑”的背后全部旧历史和整个社会的吃人本质,概括了和寄托着我们民族的血泪和希望,使“笑”具有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中国人“难忘”和“不寻常”的一年,也是中国社会工作“难得”和“大发展”的一年。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经历过由志愿性到专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使志愿服务在中国参与率俱增,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志愿服务帮助中国人民战胜特大灾害,伴随北京人民向世界贡献了“无与伦比”、“最伟大的”奥运会,同时推进了中国现代文明程度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