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武西 《新湘评论》2010,(16):53-53
她用一根皮带,把双胞胎儿子的脚脖子捆上,摁到沙发上,她坐在儿子的腿上,对儿子说,只压一会儿就好了。可是她坐上去就不起来了,儿子痛得大哭,在后面使劲砸她的背,骂她:"妈妈是大坏蛋……"  相似文献   

2.
家和万事兴     
正王燕是七师北方集团奎河公司的资料员,丈夫宋貌麟在七师北方集团富蕴项目部工作,儿子宋恒达脑瘫在家,一对八旬公婆组成的五口之家在一起生活了整整10年。这个家庭虽不幸,但五口之家的点滴生活,汇成了幸福的海洋。2005年2月,王燕夫妇的爱情结晶儿子宋恒达出生,但因产程过长导致脑缺氧,造成脑瘫。为了让儿子早日康复,每年定期在乌市医院化疗2个月。她独自一人仔细地打点儿子的饮食,提醒儿子准时吃药。直到2012年,给儿子做缓解内收肌手术时发现孩子的一侧髋关节严重脱位,医生建议她到大医院就诊,2013年4月王燕夫妇带着家人和朋友的祝福去了上  相似文献   

3.
他是妻子眼中坚强、善良的好丈夫;他是儿子眼中勤劳、朴实的好父亲;他是职工群众眼中那个用自己全部爱与责任支撑起整个家庭生活的好男人.他叫刘文旭,今年62岁,是五师八十六团九连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职工,8年来,他无微不至地照顾重病卧床、半身不遂的妻子,诠释着夫妻间相濡以沫的真情,书写着人间的真爱. 2005年4月的一天,妻子吴金玉如往常一样在家中拖地,然而就在这时,她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晕倒在了地上,丈夫和儿子急忙把她扶起送去了五师医院,经过检查,吴金玉是由于高血压导致昏迷,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相似文献   

4.
正八师一二一团医院窦海燕同志有一个崇尚文明,相敬相爱的家庭,夫妻敬业爱岗,事业有成。儿子热情礼貌、健康上进,女儿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赢得了周围人的赞美,她们夫妻以德治家,成为创建和谐家庭的先进典型。敬业爱岗共同提高窦海燕1993年毕业之后,走进了"白衣天使"这个行列之中,1996年与王新华喜结连理,携手前行。1997年、2006年儿子、女儿的相继出生给她的家庭带来了更  相似文献   

5.
铭记     
王婷 《学习导报》2012,(10):29-29
有一位老太太,她儿子长年在北京工作。老太太病危,儿子急忙往回赶。其实老太太已经没有生命指征了,我们为了等她儿子,就让呼吸机一直开着,药液慢慢地滴着。儿子来了以后,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在抢救室哭得死去活来,恨自己没有回报过母亲,而母亲就这样走了。他扇自己的脸,号啕大哭。  相似文献   

6.
铭记     
有一位老太太,她儿子长年在北京工作。老太太病危,儿子急忙往回赶。其实老太太已经没有生命指征了,我们为了等她儿子,就让呼吸机一直开着,药液慢慢地滴着。儿子来了以后,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在抢救室哭得死去活来,恨自己没有回报过母亲,而母亲就这样走了。他扇自己的脸,号啕大哭。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京城巨贪毕玉玺的妻子王学英的审判,"贪内助"一词也随之成为一个流行词语.令人吃惊的是,王学英成为毕玉玺堕落过程中的"催化剂",所有的起因竟然缘于一个"爱"字.她爱丈夫毕玉玺,所以纵容丈夫受贿;她爱儿子毕波,所以把贪来的钱财给了儿子.但她没有想到,畸形的爱,害了丈夫和儿子,也最终害了自己.  相似文献   

8.
一天下午,我正在村委会准备工作材料,一位步履蹒跚、拄着拐棍的老奶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老奶奶告诉我,她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前段时间儿子从外地给她捎回来一封信,她不识字,只好到村委会找人给她读。我给老奶奶倒了杯水,搬来一把凳子扶她坐下,然后打开信封,逐字逐句认真地给老奶奶读起信来。她听不懂的地方,我就耐心地给她解释。老奶奶耳朵不好,我大声读着信,她一边听一边点头。听完信后,老奶奶眼里含满泪水。她说知道儿子在外平平安  相似文献   

9.
陈女士和老伴退休后一直和两个儿子单过。这几年,老伴患了老年痴呆症,陈女士自己也不好,照顾不了老伴了。一天,陈女士召集两个儿子商量养老的事。经过协商,她与儿子达成一致,自己和老伴由两个儿子分开赡养,陈女士还和两个儿子签了一份赡养协议。随后,两位老人各自跟着儿子生活。可没过几个月,陈女士就后悔了,她觉得除了生活上的不方便,感情上也接受不了。  相似文献   

10.
正从1939年到延安,李昭在这座陕北古城工作生活了六年,有了两个孩子,但是,她一心想奔赴战场,认为在战场上最能体现自己的抗战决心,表明自己的忠诚。为了实现奔赴战场的愿望,她和丈夫胡耀邦,做好准备,把出生半年的儿子送给陕北乡亲。李昭知道,一别之后,儿子就长成陕北娃了。其实,她的心是永远牵挂儿子的。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区的土地上,一幕幕感人画面不断出现: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上党员们忙碌的身影;一个年仅四五岁的小女孩,虽然她头上裹着一层厚厚的纱布却始终保持着淡淡的微笑;一位母亲冒着余震的危险去解救掩埋在预制板内的儿子,奇迹般地独自挪开上百斤的预制板救出了儿子;在临时帐篷医院外,一个儿子一直抱着父亲等待手术……  相似文献   

12.
奥秘     
<正>80多岁的张大娘已经多年没有回过老家杜村了。10年前的一跤让她心有余悸——街道上尽是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在家门口摔倒了。儿子怕再出意外,就把她接到石家庄市区居住。去年听亲戚们说村里比原来好多了,她就忍不住回老家看了看:嘿!这哪是原来的杜村啊,简直比石家庄还好!杜村的变化,除了房屋规整,街道干净,村民们还有着更深切的感受:村里建起了标准化的小学,孩子们不用跑五六里路去邻村走读了;村干部每天都按时上下班,大  相似文献   

13.
医者仁心     
凌晨4时许,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正在梦乡中的她迅速起身,疾步进入客厅,抓起电话.简短的对话后,她赶忙穿好衣服,拿起手电筒,奔向医院.尽管做过子宫内膜肿瘤手术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她奔跑的速度却不亚于当年,10分钟不到就冲进了病房.作为医院的内科主任,组织和指导重危病人的抢救,是她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放弃     
三秋树 《廉政瞭望》2013,(22):68-69
一 听到儿子遭遇车祸不幸身亡的消息,罗瑛一整天都没有缓过神来。她还没有来得及悲痛,就急急忙忙地赶赴儿子所在的那个北方城市。  相似文献   

15.
王瑜 《党建文汇》2011,(10):36-36
崔女士将自己所有的一套房屋借给儿子王某当做婚房,结果“啃老”儿子婚后却一直拒绝搬走,导致崔女士居无定所。无奈之下她将亲生儿子起诉到法院要求讨回房屋。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法院当庭判决儿子王某和儿媳腾退房屋。崔女士说,王某从初中毕业后就一直闲散在家,后来因为结婚无房,她和丈夫便将位于密云县鼓楼东区的一套楼房借给王某做新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农民的儿子──记大荔县赵渡乡医院院长刘赞才纪大海,李振堂还是今年三月的一天,有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挎着一篮鸡蛋,捧着感谢信,走进地处黄河滩的大荔县赵渡乡医院。她见了院长刘赞才,扑腾一声跪在地上就磕头;"刘院长,谢谢您的大恩大德,不是您全力抢救,我娃...  相似文献   

17.
家有贤媳     
在四师六十七团三连,只要一提起高燕,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没有不说她好的.婆婆王秀英说:"我这个儿媳妇就跟我的亲闺女一样." 冯新平的母亲王秀莲是一位不爱多说话但明白事理的"五七"家属工,她的丈夫在2008年因病医治无效,当年9月16日不幸去世.现在她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一提起儿媳高燕,王秀英的脸上就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她总是见人就说:"这哪是我的儿媳妇,根本就是我的丫头,甚至比我的丫头还要亲呢."  相似文献   

18.
2001年除夕,杭州市留下镇的一栋农舍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早早地备好年夜饭,呆坐在大门口,她在等她的儿子。 当…当…新年的钟声响了,鞭炮声四起,可儿子还没有回来。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她的心头。 她的预感没错,她的儿子此刻因为滥用职权,收受巨额贿赂而被关进了监狱。身陷囹圄的儿子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母亲,可他已经不能回去了。 这位老人家,就是马其伟的母亲。早年丧夫的她,多次谢绝了乡邻劝她改嫁的好心:“我还有两个儿女,  相似文献   

19.
在湖北的孝感市,曾经有这么一位可敬可爱的女性,其夫是我党的省委书记.其弟也是我党的省委书记,而她却终生甘作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50多年以前.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她曾先后将丈夫、儿子和女儿送上广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自己却孤身一人地默默忍受着战乱中颠沛流离和贫穷饥饿的煎熬.在度过了12年的漫漫长夜之后.日寇投降了;共和国诞生了,而她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新生失去了唯一的儿子.生前她曾无数次地被“老来丧子”的痛苦折磨得彻夜难眠,但至死也未因此而向党和人民索取点滴报酬,甚至连她那不平凡的爱国之举也始终鲜为人知.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郭雁勋.  相似文献   

20.
吴育瑞 《当代贵州》2007,(17):40-40
与龙玉兰的交谈是从她的家人开始的。说到家人,在工作中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十分遗憾,那愧对家人的表情在清秀的面庞上显露出来。龙玉兰说,自打儿子出生几个月后。孩子就一直吃住在婆家,而自己总是忙于工作,再没时间与机会好好带过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