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河北省黄骅市是以一位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抗日烈士——黄骅的名字而命名的。60多年过去了,外界对这一名字的来历或已不详,但黄骅人民却一直怀念着这位英雄。英雄已去,是否留有子女,他们是否还活着,又在哪里?怀着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我从1992年开始,往返大江南北,坚持不懈地寻找,终于完成了我十多年的夙愿。  相似文献   

2.
正前阳镇是全国最大的边境乡镇,是丹东地区第一经济强镇。区域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人口6.3万。近年来,前阳镇党委、政府在上级指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齐心协力促和谐。全镇紧紧围绕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秀美"新前阳的奋斗目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跨入全省"百强镇"和全国"千强镇"行列,连续四次被评为省"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  相似文献   

3.
“烈士”李得林因为有由“失踪革命军人”到“革命烈士”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所以,他的亲人日思夜念,希求有一天烈士活着回到亲人身边。三年前,“烈士”几经坎坷,真的活着从台湾回到了家乡湖北省京山县新市镇,亲人们天方夜谭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今年68岁的李得林先生,瘦高身材,皮夹克与运动裤上下配着,显得精神而又干练,只是那稀疏的华发记录着李先生的人生艰辛。  相似文献   

4.
随着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出版和影片《铁道游击队》的上映,铁道游击队政委方正的形象已是家喻户晓。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方正──1942年11月至1943年6月担任铁道游击队政委的文立徵却于1945年2月22日在鲁南临城县(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冈镇)丁家堂村牺牲,年仅34岁。关于这位英雄烈士的战斗经历,《山东军区抗日战争时期战史》附件《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我军革命烈士英名录》,将他的籍贯记作“江苏铜山县”;在烈士的故乡湖南省衡山县,由于“找不到入党证明人”等原因,不承认他的“烈士”身份,甚至认为他是“在外干坏事而下落不明的人”…  相似文献   

5.
简讯     
《湘潮》1989,(4)
1988年11月23日,益阳县赫山初级中学二年级18班全体同学,高举团旗、队旗,步行十余里来到会龙山上曾士峨烈士纪念碑前,举行“讲革命故事,学英雄业绩”的活动。同学们见到烈士纪念碑被涂写弄赃了,很是气愤,就把洗抹干净纪念碑作为第一个活动。同学们一齐动手,在纪念碑周围忙个不停,将纪念碑擦洗得一干二净。接着,在纪念碑前,校外辅导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曾士峨烈士的英雄业绩。同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3日,一级英雄孙占元的两个孙子与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的亲属一起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烈属代表团,首次踏上朝鲜的土地祭奠英灵。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孙占元被誉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他也是电影《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之一。1961年金目成访华时,曾给孙占元的亲属写了一封亲笔信,并带来了礼品。  相似文献   

7.
《湘潮》2020,(3)
正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2006年、2008年后,第三次来到井冈山。在开国元勋、牺牲烈士照片墙和烈士英名录前,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他指出,多来这里看看很有必要,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多来这里接受红色基因教育。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  相似文献   

8.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曹操在《龟虽寿》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元、明、清时,对战死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之含意始有所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袭元、明、清时的用语,对在战场上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将“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  相似文献   

9.
弹片的记忆     
15岁,他被抓“壮丁”去打仗,家人都以为他死了。然而,他不仅活着,而且成了一名新四军的战斗模范。不过,他的确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前不久,在他头部太阳穴附近发现半个世纪前战争岁月中留下的一片弹片。最近,这位名叫魏金华的耄耋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他那壮怀激烈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黄文彦 《世纪桥》2012,(14):40-42
1990年初,一则消息引起轰动。作家魏巍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抗美援朝战场松骨峰阻击战牺牲的13名烈士中,有一人40年后仍然生活、工作在人们中间,他就是当时已经退休的巴彦县兴隆粮库工人——活着的“烈士”李玉安。有人不仅要问:李玉安为什么居功不傲,有功不报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活着就很知足,有什么功可居,有什么德可表;  相似文献   

11.
失踪的烈士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烈士英名录》上,登记着310位烈士的姓名。其中,个别烈士留下的很可能不是真实姓名,许多烈士年龄、籍贯、简历不详,而且有三分之一的烈士没有留下照片。 岁月沧桑,血雨腥风,无情的历史掩埋了多少英雄故事! 1992年,共青团贵州省委发现一组遗物,我们暂且认为这是一组烈士遗物。该烈士有姓名,  相似文献   

12.
照片上这位英武的军人就是原路南支队司令员郭好礼烈士。从1939年开始,他率领抗日游击队给予驻临漳、魏县、成安一带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1943年2月27日,郭好礼在魏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诞辰95周年,人们深深地怀念这位曾由当年北京市长彭真同志亲自授予荣誉奖状的“人民艺术家”。正如有位诗人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民怀念老舍先生,不仅在于他以辛勤的劳动创作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福州仓山区党史展览会在霖顺科技馆正式开展。展出了反映中国共产党在仓山活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史照片百余幅。原中组部副部长曾志大姐为展览会寄来了悼念仓山著名烈士郑维新的题词“革命斗争英雄血,成仁有志死犹生”。展览期间,中共福州市委领导习近  相似文献   

15.
2005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播出了抗日氏族女英雄——李林的事迹。这位福建爱国华侨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5月26日,我们采访了李林烈士校友抗战老同志张连。“李林是我集美校友,是爱国华侨,从印尼回来的。她是打日本鬼子的女英雄,敌人都怕她,牺牲得十分壮烈。”张老激动地对我们说。采访结束时,张老从书架上拿出他用红蓝铅笔划注得密密麻麻的一本《李林英雄传》赠送给我们:“你们要宣传像李林这样的英雄人物!”本刊再次刊登抗日英雄李林烈士的事迹,广大读者从中可以一睹这位抗日民族女英雄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说一事进一言不能愧对烈士《陕西日报》2月5日登出秦川摄的《愧对烈士》照片,并注文:“驻宝鸡某部烈士陵园,由于人为的破坏,致使园内破砖遍地。部队和驻地学校共建的‘秦岭灭火英雄排,德育基地奠基碑’被推倒,园内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看到这些,我深感痛心...  相似文献   

17.
郑磊 《党史文汇》2012,(5):47-49
抗战后期,八路军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创造了我军建军史上的奇迹.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作为三五九旅基干力量之一的七一八团,其基层连队官兵是由清一色的河北省平山县的青年子弟组成的,因而这个团又被称作“平山团”.平山团的团长陈宗尧被誉为八路军的“模范团长”,他带领全团战士随三五九旅一起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南泥湾垦荒的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地区,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亲切地接见了这位屯垦英雄,赞誉他“打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在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为他题写了“模范团长”的题词.  相似文献   

18.
<正>英雄,既是一个国家辉煌历史的记忆,是历史天空中璀璨的星辰,更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在江苏淮安市,有两座遥相呼应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一座是众所周知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另一座则是鲜为人知的“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曾任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大将生前评价大胡庄战斗“应与淮阴刘老庄战斗齐名”,而提起“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百岁老将军、成都军区原副司令员胡继成仍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19.
“丹心碧血为人民——上海革命烈士革命先驱英雄业绩展览”(以下称“烈士业绩展”)5月将在龙华烈士陵园正式对外展出了。在此之际,本刊记者走访了龙华烈士纪念馆副研究员俞乐滨,询问了“烈士业绩展”的有关情况。记者问(以下简称“问”):“烈士业绩展”的陈列指导思想是什么?龙华烈士纪念馆副研究员俞乐滨答(以下简称“答”):其指导思想是为了永远纪念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驱、共产党人和革命烈士,教育后代继承先烈遗志,完成他们的未竟事业。因此,“烈士业绩展”要求内容真实感人,形式新颖生动。陈列的基…  相似文献   

20.
1998年3月,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矗立起一座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将领董朗的花岗岩雕像。这座在烈士身后迟来了将近66个春秋的雕像,黑色大理石座基上,镌刻着当年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兼政治秘书的聂荣臻给他这位学生的亲笔题词:“董朗烈士,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