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客家文化对客家人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客家人的邓演达也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客家文化的爱国爱乡、重视读书学习、开拓进取和独立特行四大特色入手,说明邓演达既继承和发扬了客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也为客家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王太钧 《理论前沿》2009,(24):31-32
我们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当中,要充分发挥客家文化的积极作用,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丰富廉政文化内容,倡导刻苦耐劳、冒险进取的精神,坚持崇义守信、开放兼容的理念,利用客家土楼充满伦理亲情的文化价值加强家庭廉政文化建设,周时也要注意克服客家文化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3.
客家文化是既体现中原文化特质又独具华南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客家先民坚韧果敢、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在一次次大规模的转徙过程中,客家山歌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究其原因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求变求新。客家山歌在主题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与《诗经》有着巨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彰显着中原文化特质,是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20 0 2年 5月 18日 ,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会聚中国人民大学 ,参与体现国内最高水平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协办 ,深入研讨以“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的重大课题。以“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论争”为议题的分论坛着重就“全球化与现代化”、“世界性与本土性”、“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以求解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大学何光沪教授认为在“全球化”、“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5.
论客家精神与客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庞朴的"物质-制度-心理"文化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制度心理-精神"的文化层次结构,对客家精神进行文化结构层面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精神才是文化的最深层,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超越时空与阶级局限的,精神是永恒不灭的。只有高扬不灭的客家精神,才有助于实现客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从而实现客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  相似文献   

6.
张弼士与客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弼士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也是南洋当地文化和移民文化的产物,更是客家文化的产物.他对客家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贡献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贡献.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社会的生成而形成,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受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客家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客家精神,能否世世代代继承并发扬光大,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客家文化的优点和缺陷,接着提出弘扬提升客家文化,必须培养学生三种创新精神,最后探讨了弘扬客家文化、培育创新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浙江省儒学学会和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协办的“中国文化问题与儒学当代创新”高层论坛在西子湖畔召开。这次论坛的宗旨,是跳出中国/西方、激进/保守、文化/文明、传统/现代等僵化的二元对立,在“文化创新如何可能”的问题引导之下,重新审视儒学以及中国文化的命运与出路。主要议题包括什么是儒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儒学能否直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1年8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主要就儒佛道三教及其关系、儒学与儒教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研究基地建设等论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理性的探讨。以下就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三明与客家民系关系密切,是客家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域之一,留存于三明区域的三明客家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三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三明客家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推进三明客家文化的繁荣发展具备很好的条件。在推进三明客家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推进目的,优化传统内容,丰富时代内容,用好文化资源,培育特色品牌,完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事关和谐文化建设。《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主体,引领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优秀客家文化载体的实践功能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与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13.
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随着客家热的逐渐升温,打客家牌逐渐成为各个客家地区政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客家研究机构也随之纷纷成立,并积极开展联谊恳亲、经贸洽谈、文化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了客家人的文化认同与群体认同,促使世界范围不同客家地区的客家人的联系交流风起云涌、蓬勃发展,使之成为当今客家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为客家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中国社会史等学科的研究开创了广阔的天地,而客家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客家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客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广东梅州客家民俗节日淡漠化现象不可忽视,衰退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与经济发展、外来文化冲击和活动运作模式制约及缺乏地方特色有关。因此,要从“办节”机制、思路,传承与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去思考,从而使梅州客家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真正得到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其他族群的特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有诸多契合点,可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中推进"中国梦"实现。  相似文献   

16.
尹宝虎  李红 《理论前沿》2009,(24):20-22
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左”“右”两种教条主义,成为阻碍社会科学发展的极大障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自身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是克服社会科学研究教条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克服社会科学研究教条主义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就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就要紧密结合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大局大势,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8.
革命文化与客家文化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与土地革命关系密切。客家人聚居地是土地革命的重要发生地,客家人是土地革命的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客家人参加革命,除了经济、政治的原因外,还有文化上的原因。客家文化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源泉,革命文化对客家文化进行了更新与再造。客家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成为土地革命在赣南、闽西等客家人聚居地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客家文化为土地革命提供了众多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客家文化积极加以传承和发扬,对客家文化中偏移革命意识形态的部分加以更新和改造,赋予其新内涵,并吸收古今中外其它有益的思想资源,最终形成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19.
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 发挥咨政育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嬗变的时代特征,增强社会科学工作紧迫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力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按照“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内涵,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宣传者、推进者,弘扬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咨政党和政府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本土化:反思、批判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本土的实际状况,并不构成本土化研究的充分条件,因为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并不必然是对理论本身的证伪,而在文化意义的理解上寻求本土化研究的论据,其否定的就不仅仅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普适性,更是完全否定了社会科学知识本身的客观性。本土化倡导者正是因为混淆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取向,挑取人文主义的论据与科学主义的结果,才使得本土化研究看似论证有力、前景广阔,但在同一研究层面上,支持本土化的理由,更多的只是反应了社会科学理论自身的不完善,尤其是对本土社会科学“不加批判地运用”、“粗暴地套用”以及投机、功利式研究的不满,它与本土化本身必要与否基本没有太大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