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新蕊 《理论导刊》2023,(12):72-77
“中国之制”规范“中国之治”,“中国之治”践行“中国之制”,实现了中国式“制”“治”互洽。其内在逻辑集中体现在“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本土内生、“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耦合共进、“中国之制”嵌入“中国之治”现实可行、“中国之制”提效“中国之治”自觉自信四个方面,彰显了“制”“治”生成合洽、关系契洽、运行协洽、转化融洽,为更好探究“制”“治”规避西方式乱象、实现在中国的互融互通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2.
知行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认识论史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论》诞生之前,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纵观中国认识论发展史,大约在先秦之际,就开始流行着“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朴素知行观。孔子第一个探讨了知与行的问题,并提出“圣人”“生而知之”和“后人”“学而知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荀子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高于“知”、重于“知”的观点。他认为:“闻之”、“见之”、“知之”、“行之”之中,“行”最为重要;主张“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两汉之际,董仲舒从神学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主张“知先规而后为  相似文献   

3.
任万明  赵征 《学理论》2009,(27):96-97
戴震他从多个方面展开对意见之理的探究和批判。在戴震看来,阻碍人们获得理义和真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即“私”和“蔽”。“私”乃是“欲之失”,“蔽”乃是“知之失”。为了避免和克服“以己之意见”为理,达到“心之所同然”的理义,就必须“去私”、“解蔽”。“去私”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解蔽”的途径和方法则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在21世纪中国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正,创“人的现代化”之新;守“尊重自然”之正,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新;守“人是社会关系总和”之正,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内在实质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生产力”之正,创“新质生产力”之新;守“人的利益”之正,创“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之新;守“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群众观”之正,创“人民江山论”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世界历史理论范式”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念”之新;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模式”之新;守“共产主义文明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5.
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约之以法”、“导之以德”的治企之道,换句话说也就是“制约”与“倡导”。一般说来,“制约”是硬约束,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倡导”则是软约束,具有  相似文献   

6.
夏志清先生以“唐派新腔”称誉唐德刚先生的散文。“唐腔”之新,每每见之于唐氏著、译的“序跋”及“注释”。凡是翻阅过《胡适口述自传》者,很少不为唐氏“喧宾夺主”之“注释”而心折。编校译注胡适之先生这部别具一格的“学术性的自传”,唐氏健笔宛如脱缰之野马;一篇“序”即长达二十余万言,终于奔逸而去,即为《胡适杂忆》。  相似文献   

7.
全面理解“中国之治”的理论内涵与重大意义,需要拓展观察视角,通过多重逻辑加以分析和阐释。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之治”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不断深化阶段和开启“中国之治”新篇章的新时代阶段。从理论逻辑上看,“中国之治”正向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迈进,它的最大逻辑在于党的领导,前提在于制度化建设,价值依归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从价值逻辑上看,“中国之治”的意义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中国之治”新篇章的开启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同时“中国之治”也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孙子的“交胜”战略思想是中国传统兵家“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启示我们:维护当代国家安全应以主权至上、国家利益为旨归,循“利交”之理;以广结善缘、增进理解为冀望,明“知交”之道;以和平协作、互利双赢为原则,达“和交”之情;以博古通今、仰观俯察为睿智,图“谋交”之策.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盛唐之音的代表,被誉为“天下文宗”、“名高希代”的“高人”。“高人”之称谓,与其清廉的道德操行密切相关。其诗文因避讳而不涉“廉”字,故历来对于二者的关联缺乏必要的探讨。实际上王维对“廉”有着深刻的观念认识和丰富的精神感悟,无论是自身行事时所彰显的廉者之风,还是在为人纪功颂德的碑铭中所反映的廉政思想,都表现出“廉”的价值标准。无论源自佛禅之信仰,抑或自然之趣尚,甚而忏悔之愿望,王维都践行着自身对于“廉”的体认。  相似文献   

10.
位于鄱阳湖畔、长江之滨的千年古城九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渊远流长,历史悠久九江,是一座文化古城。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的“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过九江至于东陵”等记载,享有“天下江山眉目之地”的赞誉。据史书记载,这里先后曾有九江、柴桑、江州、浔阳、湓城、德化等名称。虞夏商周时期,九江属荆扬二州之境地;春秋时期为吴之西陵、楚之东境,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期属楚国管辖之地。  相似文献   

11.
王作仁 《民主》2013,(6):60-61
大学之道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四书之首,程颢、程颐兄弟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编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据此,《大学》皆孔氏之遗言而门弟子阐释之专集。“大学”是针对“详训诂,明名读”的“小学”而言的,认为它是“治国安邦”的“大学”,“初学者入德之门也”。  相似文献   

12.
张青松 《理论探讨》2006,(6):141-145
所谓“元规律”,就是认识规律的规律,即主观与规律之间的一种关系及其运行趋势。也就是“广义元理论”的研究对象。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和获得“元规律”呢?途径和来源之一恐怕是对已知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其客观前提和逻辑前提是已知规律对未知规律必须具有信息相关性或全息性(即“参考价值”),否则已知规律就不可能具有元规律性。从部分之“是”与整体之“是”、已知之“是”与未知之“是”、微观之“是”与宏观之“是”的全息性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也是“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檀莉 《理论探索》2004,(1):85-86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韩非子“法、术、势”的思想体系中 ,“势”为核心 ,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法”构建的是“威严之势” ,“术”构建的是“聪明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 ,韩非子政治思想是一种“势”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得”与“德”两字虽意义大相径庭,却如影随形,时而对立,时而统一。有人因追求大众之“得”被奉为“德”之典范;有人因一味追逐一己之“得”沦为无“德”之徒。两者犹如天平之两端,若不能找准其间的平衡点,随时可能造成天平失衡。依“德”而“得”,是天平的基准状态。人生存于社会,对“得”的合法追求,不仅合乎“德”的要求,而且值得鼓励。一个人对“得”的关注和投入,是创建社会物质财富的基础;一个人“德”的具备,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如果两手空空,不追求所“得”,不勤劳创“得”,必然遭大家白眼;如果一味追求个人所“得”而取之…  相似文献   

15.
避重复     
宏图 《瞭望》1992,(14)
长风甚烈,令人惊诧;出版“重复”之弊,却每每为人忽略。 姑且勿论竞相出版中外经典、名著,大量粗制滥造的“快餐”,冲击精心点校、翻译的精品,“劣币”驱逐“良币”,反“优胜劣汰”之道而行之;即使是佳作,一见于报刊,再汇编成集,三收入  相似文献   

16.
鼠喻     
在汉语里,有不少以鼠为喻的词语。鼠性卑猥,偷窃为生,故日“鼠窃狗盗”。鼠胆虚怯,一有动静便钻洞适窜,故日“胆小如鼠”、“抱头鼠窜”。鼠害甚烈,人之所憎,故又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说。推而论之,可鄙可憎之徒,也就被称为“鼠类”、“鼠辈”  相似文献   

17.
宛诗平 《党政论坛》2012,(19):63-63
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在给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致辞中,劝告毕业生“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她提出的这三个“嘱咐”引发不少年轻人关注和热议。王安忆的三个“嘱咐”概括来看,分别是“无用之用”、“过程之美”、“竞争之失”,笔者以为,“王安忆三嘱”看似浅显.其实都是王安忆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读之品之,恰似一壶香茗,沁人心脾,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朱彦体 《学理论》2009,(8):104-105
赋作为中国古典文体的重要形式,从“五四运动”以来出现“断口”现象。新文化主宰文坛以来,赋之创作虽未间断,但终究没有形成赋之思潮。近些年,现代人紧随时代发展节拍,根据赋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壮辞”特征,以赋之体式,力创盛世华章,出现了多种题材的现代赋作。但现代赋写作受到了现时思想的冲击,同时也受到作者自身才智的羁绊。如何认识现代赋这种新生之物,现代赋写作如何在“传统”和“现实”、“有法”和“无法”之间驰骋,本文阐析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官与学     
阿源 《瞭望》2005,(37)
“书中自有千钟粟”,乃古人劝学之训。然今日之世,学为公民之平权,不特为少数人之特权,敌无论是“学”,还是“学而优”,不一定“则仕”。但官者不能无学,则古今皆然。  相似文献   

20.
钱昊平  翟曼 《党政论坛》2012,(14):38-38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