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野蘑菇     
中学时代,读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有关蘑菇的描写,常令我读后齿颊生津。那时候,生活在农村、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我,不要说能品尝到野蘑菇的美味,就连能吃上种植的蘑菇也成为一种奢望。后来,我当兵来到新疆,上天山去欣赏碧野所描写的壮美景物,采摘野蘑菇成了我的奢想。然而,真正成行踏上天山采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碧野碧野,男,1916年2月生于广东大浦。1935年发表处女作《窑工》,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纷飞的战火和岁月的磨难中.迅速成长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在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碧野创作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近1000万字。代表作《钢铁动脉》、《死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第四期刊登了王春瑜先生《犹记风吹水上○》一文,谈到如何评价郭沫若问题。文章发出后,本刊收到丁东先生来信,现特予刊友。  相似文献   

4.
每月要事     
全国 ▲6月2日至5日,政协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十三次会议召开,会议主要研究落实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进一步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制度化问题。 ▲6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且看李登辉怎样表演》,指出,“李登辉的言行表露出的‘台独’倾向,加重了岛内的‘台独’气氛”。 ▲6月7日,在傅作义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致信傅作义先生的夫人刘芸生,对傅作义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 ▲6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岂能对“台独”在岛内猖獗  相似文献   

5.
小山 《福建乡土》2012,(1):64-64
一个人生活到了中年,会回望来路,整合和归纳一下自己命运的轨迹。仿佛奔流的河水经过起伏跌宕后,和缓地开阔起来——为了进人大海,必须重聚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正是江南花红柳绿的季节,我在赴浙江省安吉县万顷竹海采风时,到了安吉国家影视基地。2000年李安执导的经典影片《卧虎藏龙》曾来此拍过镜头。我突然想起已过世数载的忘年交,人称"老秀才""读书迷"的老青岛人恽华先生,曾经给我讲过《卧虎藏龙》的原作者、现代武侠小说大师王度庐在青岛的12年创作生涯。恽华先生说,当年王度庐就住在青岛市市北区那条长约600米,宽约6米的宁波路上。从1937年  相似文献   

7.
廖祖平 《当代广西》2011,(10):56-56
先后去过两次宝岛台湾,在那里,那些不改的乡音、乡情,让我深深感受到两岸同胞骨肉亲、同是一家人的浓浓亲情。记得头一年在台东,我们的演员在台上演唱贺州曾龙城先生创作的客家歌曲《月光光》。演唱结束后,就有老人到后台想见演员。  相似文献   

8.
魏建功先生是解放初期加入九三学社的老社员,1953年我到九三学社工作就开始认识了他。当时魏先生是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简报》的主编,我是《简报》的编辑;同时他在新华辞书社主持编《新华字典》,隶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他的九三学社组织关系编在人民教育出版支社,我经常到这个支社下组,  相似文献   

9.
每月要事     
全国▲2月3日,纪念我国杰出的文学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等出席并讲话。老舍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开拓者之一,他的作品《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朽之...  相似文献   

10.
我与李迎兵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于北京师范大学相识。那时的我,除每周到什刹海校区给大一年级的学生上两天课外均无所事事,闲暇时间里与一帮浪迹京城的文学青年们喝酒、吹牛虚晃着光阴。其间,李迎兵就和我说起想写一部有关变革时代北漂男女的情感与生存方面的小说,并和我详谈了他的创作计划,那年冬日他的小说《温柔地带》问世,并获“滇池”文学奖。2009年夏至到来时分,我又收到了他寄来的长篇新作《雨中的奔跑》,作为老朋友,对他孜孜不倦地创作热情,甚感欣慰,并写读后随想一篇,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11.
钟视 《台声》2004,(4):35-35
该影片原著编剧是台胞、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先生。张主席1928 年出生于台湾彰化,1948 年赴厦门读书后,因海峡隔绝数十年而不能回到故乡,深受思乡思亲之苦。改编编剧是曾创作获奖影片《我的1919》、《西洋镜》等作品的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黄丹先生。日本著名资深编剧、日本电影剧作家协会会长铃木尚之先生为影片艺术顾问之一。 影片由曾创作《邻居》、《鸳鸯楼》、《人之初》、《故园秋色》、《刘天华》等一系列获奖作品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郑洞天先生执导,剧中母亲的饰演者由著名演员蒋雯丽担当,她曾因…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5,(14)
<正>李政恩简历李政恩,字啸岚,号何陋斋主,别署逸心堂。安徽濉溪人。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首届龙瑞山水课题班。师从丁梦周先生、龙瑞先生、姜宝林先生、王乃壮先生。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副秘书长,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办公室主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美术报》《文艺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结集出版有《李政恩书画作品集》《李政恩画集彩墨敦煌卷》。多次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作品学术邀请展等。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封建考论》及其学术争论谷川:冯先生的《封建考论》,我读了。对冯先生的观点,我完全赞成。冯:多谢谷川先生鼓励!您知道,关于封建的问题,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思考了,也曾写过小文进行探讨;但《封建考论》这本书的正式执笔写作,则是2004年到2005年我应聘在日文研主持东亚近代术语生成研究课题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动态▲上海的公务员必须读MPA《青年报》2003年9月13日报道,人事局规定自《MPA核心课程简明读本》出版后的5年内,上海所有45岁以下的公务员都必须通过该读本的培训及考试,否则就不能继续从事其工作岗位。为此,没有压力、收入稳定有保障、双休日不用加班,如此“养尊处优”式的工  相似文献   

15.
动态     
▲全世界的“哈法族”《看世界》2003年第8期报道,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大城市里迅速扩大,他们中许多人开始喜欢法国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艺术、室内装饰乃至发型。这种趋势在上海表现得最为明显。北京、广州等城市也有表现。全世界最著名的“哈法族”数英国人彼得·梅尔。若干年前,他携太太来到普罗旺斯山谷的一个小镇,买了一幢历经200年沧桑的老房子,开始了他们的“山居岁月”。彼得·梅尔自得其乐地打理着自己的葡萄园,和采松露的农夫交上了朋友,和酒农一起分享酿造葡萄酒的快乐,并且写出了《山居岁月———普罗旺斯的一年》。▲“三早”要从…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解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书籍中,我独爱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撇开他讲佛经的书不谈,光是他讲解儒家四书的作品,我已购得三种:《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只差《中庸》讲解一种就齐了。南怀瑾先生儒道佛三家教义合参,读他的书,就更容易对三教进行融  相似文献   

17.
正"爱情"三段路中山北路的老故事中山北路走一遍,寻觅台北起落沧桑的老故事什么时候,我跟他结束掉暧昧的?我记得,那时还在当兵的他放假一天,约我出来走走。我想都不想,就指定北美馆……于是,那几段连成的中山北路,从圆山到台北火车站,被我们走成一段完整的过程,没有分段,宛如两条河水,带来上流莫名的树枝、落花,汇集于此,成为一个梦幻的时刻。年轻的我们觉得可以一起壮丽,一起向着生命的终点奔流。  相似文献   

18.
张克辉 《台声》2005,(4):74-79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曾多次访问妈祖的故乡——湄洲岛,那片土地的美丽圣洁,那里人民的淳朴善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一直鼓励并期待着文艺工作者们能够创作出以妈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展现湄洲的风土和民俗。之后,我看过几本描述妈祖神话故事的剧本和有关的歌舞表演,其中部分剧目具有相当的水准。但要创作已神化了千年的妈祖的新形象应当说有一定难度,且不易取得多数人的认同。因此,我开始考虑以湄洲为背景,以妈祖的传说为衬托,以更贴近当代人生活的情感经历和精神生活为线索,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二者之间,寻找契合点,讲述一段海峡两岸的故事,藉此,加深人们对妈祖的了解,也寄托一份我牵系于湄洲的感情吧。在福建泉州,曾听从事有关对台工作的同事介绍说,八年抗战前后台湾与当地人员往来甚为频繁,仅从台湾抱养或买养到大陆的婴幼儿就达近百人,其中也有双胞胎,从大陆到台湾的亦然。足见台湾与大陆血缘、文化的相承相袭、亲密无间。着手写这部剧本是在偶然之中看了《湄洲日报》副总编辑周文辉先生发表于1999年11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题为《漂海生还两岸情深》通讯之后。现任全国台联会副会长陈贵州先生的身世也给了我许多写作的灵感和素材。他就是在来往于台湾与大陆的船上降生的,他  相似文献   

19.
北京画家陈冰先生从事绘画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涂抹”水彩、临摹名作入手,经师从秦岭云、黄均先生,系统接受素描、速写、水彩、山水技法严格训练近20年后,才真正地走上了艺术之路。留心陈冰的作品和作品照片,其中“思想葱茏”,时见新意,人体构成了陈冰绘画的主旋律。蔡若虹先生在《看画人的独白》一文中说:“思想葱茏便是新”。又说“看画看多了,就有两种忌讳。一忌思想空虚,看来看去,看不出什么意思;二忌内容重复,翻来覆去老一套。”陈冰的创作从最先发表在《中国土地》杂志封底上的水彩小品,到现在林林总总的人物画、花鸟画,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20.
应当较这个真──与茅于轼先生商榷复旦大学王志波《读书》杂志九六年第二期刊登了茅于拭先生的《何必较这个真》一文。在此,作为一个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我想就茅于轼先生的文章发表一点浅见,并求教于茅先生。我们生存、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有许多规则,包括显形的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