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彦  李力 《半月谈》2004,(4):15-19
“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是走不快的。”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说的“长腿”指的是“经济”,“短腿”指的是“社会”。  相似文献   

2.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两会”上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温总理说的“我们”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的政府,所说的“所做的一切”,是指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建设”在内的一切工作都毫无例外,所说的“幸福”,当然不仅是指吃饱肚子,而且能让全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的好日子。幸福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幸福的真谛和意义,寻找幸福的价值和标准,创造幸福的环境和条件,幸福就会来到我们每个人身边。  相似文献   

3.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17):56-57
这本书叫《名公书判清明集》,就其整体水平而言,是中国古代判词中最好的。这是一本由当时的名人写就的优秀公文和判决书的合集,写成于南宋晚期。“名公”指的是有名的人,“书”是指文书,“判”是指判词,“清明”指案件处理得清正明白。它与唐代的判词不同,唐代是拟判,清明集则是实判,也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判词。所以这本判词集的选择标准不是辞藻华丽,而是“清明”,即案件处理得公正。  相似文献   

4.
开心乐园     
布朗非常欣赏他的小儿子,一次他和一位客人聊他的儿子有多聪明。布朗说:“他只有两岁,就认识所有的动物了。他长大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自然科学家。来,我让你看看。”他从书架上拿下一本画册,把博比抱到膝上,打开书,指着一张长颈鹿的画片:“博比,这是什么?”“马马。”博比回答。他又指了一张老虎的画片,博比回答说:“猫咪。”然后布朗又指了一张狮子的画片,博比说:“狗狗。”他又指了一张黑猩猩的画片,博比说:“爸爸!”在一个慈善舞会上,萧伯纳邀请一位矜持傲慢的女士共舞。在华尔兹舞曲声中,她问:“萧伯纳先生,你怎么…  相似文献   

5.
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正如莎士比亚说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同时它“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瑞士作家凯勒)90年代的中国可以说是文山书海,令人目不暇接,但令人发怵的是不少其文其书既非“阳光”,又非“船”,有些却如同鲁迅先生比作的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笔者偶经书摊时,颇会招揽顾客的老板递上一句:“小姑娘,要不要买书呀,都是有‘味道’的!”笔者大惊,顿觉一团乌云遮住了阳光……在社会这个大天地中,青少年应当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增强…  相似文献   

6.
资本的通性     
资本的通性李晓农对资本主义经济范畴进行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分析。这种方法既是马克思首创,他又为我们提供了实际运用的光辉典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书中写道:“说到生产总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好像只要一...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护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时代的「书」文化●大众传媒与当代青年●■特约主持/韩雪临■策划编辑/杨长征主持人的话·“书”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早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而当“书”文化在时空遮蔽下发生异质变化时,它所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书”文化广义说来涵盖了从写“书...  相似文献   

9.
简单是金     
柳融文 《广东民政》2009,(12):51-51
什么是简单生活?顾名思义,它主要是指入的清心寡欲、粗茶淡饭的生活方式。其实,它早就是我们老祖宗崇尚的养生之道。笔者虽阅书不多,但仍可举出几例:最早孟老夫子就发过“养心莫善于寡欲”的高论。“寡欲”其中就包含了简单生活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蒋素萍 《今日浙江》2009,(21):49-49
所谓“说事”,是指人们对某人某事的褒贬评说,是对问题的反映。组工干部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最能听到干部和群众“说事”。在“说事”者纷纭游说的时候,组工干部是人云亦云,还是辨析真伪?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去听人“说事”,如何对人对事作出客观、公正、真实的结论和评判。  相似文献   

11.
知识价值论观点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美国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知识价值论”,引起学术界的轰动。特别是,随着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概念之后,“知识究竟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在中外经济学界引起广泛讨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了解这些观点,对研究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知识价值论”根据“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知识价值论”可分两类:一是“取代说” ,二是“发展说”。(一)“取代说”是指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必须用“知识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古月 《研究与交流》2005,(6):24-24,28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古人对田园生活的写照。而当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似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桃花源般一尘不染。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相似文献   

13.
“灯红酒绿”本是一句成语,形容剥削阶级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清朝吴趼人在《近十年之怪现状》一书中写道:“一时管弦嘈杂,钏动钗飞,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直到九点多钟,方才散席。”今天我们所说的“灯红酒绿”,是指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腐败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实质是权力的腐化,是指国家的公职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试论侦查艺术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这种广义的艺术概念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诸多学科研究可供选择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如“管理艺术”、“领导艺术”、“科学研究的艺术”等等。美国著名侦查学家韦恩W·贝尼特与凯伦M·希斯在合著的《犯罪侦查》一书中说:“犯罪侦查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1]前苏联学者拉·别尔金在《刑事侦查学随笔》一书中也提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科学,而在实际运用中又是一种职业技巧,是一种特殊的、每一个侦察员和公安战士必须掌握的艺术。”[2]侦查艺术是对侦查方法的出神入化的…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益?这是思想政治学科科研、教改中亟待思考、探索的课题。在综合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三步曲”、“四点到位”达到融会贯通,尽最大可能提高中考的命中率。一、“三步曲”所谓“三步曲”,是指通过“学进去、跳出来、联系上”三步来梳理教材。1.找“三点”,把书读薄。要想学好每门功课,首先必须能学进去。学进去的基本方法是“找三点”,把书越读越薄。所谓找“三点”是指找出课本中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如复习初二国家与法律板块的内容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找出每一个问题的关键词自我设计出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赵辉 《台声》2014,(3):84-86
“好故事、练说书、学书法、爱赋诗”,这是张大春在微博上的自我介绍。外界给他的评价则改了其中两个字,“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自然,前者是一种自谦,后者则是他人的评定。张大春在新作《大唐李白》中选译了一个“好故事”并用他“会说书”的方式,呈现出一个盛世背后的大唐和盛名之下的李白。  相似文献   

17.
书是文明的支柱 有一位科学家说,假如一次灾难把现在的城市乡村都毁灭了,那么,只要还留下一座图书馆,人类就不会灭亡,也不会倒退回茹毛饮血的时代,而是会把文明重建起来。所以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茨威格说的更具体:“任何地方,不仅我们这个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各种科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反思阅读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就坚定地说:“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一百六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满怀敬意地说,别林斯基对书的认识是深刻而不配的.虽然我们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知识时代.图文声像共同专送宇宙的各种信息.然而,作为思想产儿的书;依然是社会的灵魂、时代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在现代的每一个有识公民,读什么书,就其建立知识结构、洞悉社会发展、对华精神境界.锻煤油思想深度来说就里得龙为重要了审视自已在读什么书.对于每个读书人都是一林觉悟,也是面对新世纪对读书生活的一次盘点.…  相似文献   

19.
韩国一位汉学教授曾跟我说:“你们现在还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很紧张啊,你们治国就可以了,要是平了天下我们怎么办?”其实他就是对文化差异没研究清楚,这是春秋战国时的话,平天下是指“四海之内”,就是指中国。因此,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国内科普界、科学传播界经常谈到科学素养,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中也破天荒地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列入重大专项课题。我个人倾向于仍然称“科学素养”而不是“科学素质”,而且最好不用“公众”、“全民”修饰词,而用“公民”修饰词。公民科学素养是公民文化素养的“子集”,简单说是指一个社会中成年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常指最低要求。它有四个方面的问题:(1)它指的是什么?即如何定义它?(2)它是干什么的?即人们用这个术语要做什么事情?(3)我们如何测度它?即如何设计指标体系实际测量它?(4)如何解释调查得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