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中间阶层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必须加强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社会中间阶层加大是现代化国家消除贫富差距 ,实行良性分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 2 0年 ,中国的社会中间阶层已经呼之欲出 ,必须重视对其社会成员分布 ,一般特点和孵化催生的意义及保障条件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理性分析 ,从而为中央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中间阶层既具有一般社会中间阶层的历史共性,更具有中国独特的发展逻辑,并在经济地位、政治行为、文化品格、阶层意识等方面体现出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发展特征,从而与其他社会阶级阶层区别开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贺筱华 《前沿》2007,(12):128-130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剧烈,中间阶层在社会的崛起与变迁,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研讨,其有序的政治参与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战略。但目前,我国中间阶层在政治参与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假性"政治冷漠,这是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发展不充分的一种表现。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冷漠现象,采取措施积极调动其内在的政治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4.
姚莉 《桂海论丛》2007,23(3):69-71
近些年来,中间阶层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受到学者们广泛的关注,但是纵观对中国中间阶层的研究,多是从阶层的客观实在入手,很少去关注阶层意识。文章运用调查资料分析后认为,客观认定的中间阶层具有清晰的阶层认知,一致的主观自我认同,模糊的利益冲突意识。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存在和教育是中间阶层阶层意识产生的主要原因。要发挥中间阶层稳定器的作用,一方面要保障其既得利益,另一方面要培育一个成熟庞大的中间阶层。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中间阶层正在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论是近年来理论界谈论很多的一个话题,而中间阶层尤为人们所关注.虽然如何界定中间阶层,理论界的看法不一,但对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进程,却多抱乐观态度,即中国将走向一个以中间阶层为主导的社会,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中间阶层正在形成之中.对此,本文持异议,并从中国各阶层的来源、中间阶层形成的基本条件、目前中间阶层发展中面临的障碍等方面论述了中间阶层近期在中国产生的艰巨性,否定了中间阶层正在形成论,提出政府必须警惕和防止国家向二极社会转化,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重视并为中间阶层的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6.
肖滨 《同舟共进》2011,(3):12-14
人们通常把中间阶层视为有助于政治稳定的力量。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中间阶层的一些论述往往被引证。然而,仔细体会亚氏的这些论述就会发现,他所说的中间阶层的政治稳定功能不仅有其确定的语境,而且有其具体的内容。简单地说,亚氏的论述可以从正反两个层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7.
李俊丽  盖凯程 《前沿》2004,(11):214-216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中提出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一提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培育全面小康社会的主体 ,即目前尚未充分发展的中间阶层 ,使大多数人进入中间阶层 ,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民众的政治信任主要来源于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观绩效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但学界也认为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文化价值观对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广州青年中间阶层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政治参与行为以及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在统计上并不影响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而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和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比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具有更加强烈的影响力。这些发现显示政府目前以发展经济为主来获取政治信任的管治方式在青年中间阶层已奏效不大,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已超越了物质性的维度。随着社会多元利益诉求的增多,如何处理依法办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放慢之间的张力是政府需要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由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阶层结构分化、重组,中间阶层崛起并成长。在政府、市场和"第三方力量"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中间阶层呈现出独特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具有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政治沟通:社会转型期政治合法性资源重构的重要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法性是现代政治体系赖以存在并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石,政治沟通是当代政治体系合法性资源重构的一个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沟通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通过推进政治沟通的制度建设,拓宽沟通通道,畅通沟通信息,增加政治沟通的文化内涵,可完善当代中国的政治沟通。  相似文献   

11.
对中间阶层的探讨一直以来是相对于上层和下层进行比较而研究的,而对中间阶层内部混杂成分和多重认同的探讨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职业类型角度探讨青年中间阶层的社会想象与认同发现,他们总体上对社会的认知是较为一致的,都较为认可当前的中国社会类型为金字塔型,希望将来的社会是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社会;他们的高消费现象并不显著,青年教师和青年公务员都有较少的休闲心态和较高的焦虑心态;青年教师更能看到社会冲突。总体而言,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对于社会认同、阶层认同、社会公平、冲突等看法大体是一致的,但仍存在一定差异:青年教师在各方面无疑都是更具批判性的,而青年公务员则相较为认可社会的公平和合理程度,青年白领则处于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2.
胡伯项  吴晓俊 《前沿》2006,(3):163-16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一个奋斗目标,扩大中间阶层比重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在现阶段的中国扩大中间阶层比重有着客观现实性,它对我国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必须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扩大中间阶层比重。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阶级阶层政治关系的变化调整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和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与变革,我国阶级阶层政治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并给政治体系的稳定带来了深刻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积极协调利益关系,根据阶级阶层政治关系变化的实际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保持政治体系稳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郑姝霞 《前沿》2011,(18):34-3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不再仅限于政治身份、户籍和单位等制度性因素,而是参考收入、权利、教育和声望等多种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本文梳理了当前新阶层政治参与的特点,并对其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其原因展开了讨论,提出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积极引导新阶层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农民工阶层政治参与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参与的扩大被视为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社会农民工阶层作为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群体,由于自身的阶层构成特点,必将在成长过程中积极介入中国政治生活.如何在中国社会现实情况下规范和促进农民工阶层的政治参与,使之成为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间阶层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与和平转型的中坚人类社会的发展,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经历了大约5000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近年来对中间阶层的讨论尤为引人关注,虽然学界对如何界定中间阶层的看法不一,然而不可否认中国将走向一个以中间阶层为主导的社会。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兴则中国兴,青年的观念和行为往往主导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走向。基于青年的特性,聚焦青年中间阶层就显得尤其必要,而高校青年教师、青年公务员和青年企业白领是青年中间阶层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息息相关。作为最富活力、最富创造力的群体,青年中间阶层既富有朝气,又富有梦想;既带有时代的历史印记,又带有未来的前景想象;既有前行中的喜悦,又有成长中的烦恼。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将从这一群体出发,对其社会认同、政治态度、幸福感问题等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 ,私营企业主阶层迅速崛起 ,其政治需求和参政议政愿望不断增强。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 ,以及私营企业主文化水平的提高 ,他们要求入党的呼声日益高涨 ,政治参与的精神拆求日益强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也呈现多样性的变化,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必要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引导。本文从政治引导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理性的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20.
刘军  韩燕 《求索》2011,(3):88-90
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为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需弥合阶层政治文化间的分野与冲突。本文主要从权利意识的角度分析阶层政治文化间的分野,探讨了弥合阶层政治文化的目标,提出了弥合阶层政治文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