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我们要更加努力地进行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政府创新是社会创新的表率,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有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即建设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质量政府、效益政府、专业政府、透明政府和廉洁政府。  相似文献   

2.
孔令强  刘平雷 《前沿》2005,(3):65-67
创新型政府就是在行政理念、行政制度、行政决策上不断科学创新, 并积极引导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创新的政府。无论是从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目标还是我国的行政体制来看, 构建创造型政府都存在着必然性。提倡学习型政府, 遵循科学发展观、完善和健全行政决策责任制是构建创新型政府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逐步进入了一个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创新体系相关机构的作用,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创新  相似文献   

4.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1]政府在创新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直接推动制度创新,而且通过制度创新来保障和激励技术创新。政府创新是确保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基础和路径,也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内在要求。只有积极推进公共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着力培育和弘扬全民创新精神,才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进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若干典型样本。构建创新型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前提是社会转型及其带来的重大挑战,核心在于回应群众,要素在于体制机制重组力量、主体合作共治能力、价值理念、制度框架、体制机制控制枢纽、自调节自优化系统和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型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态,当前是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手段,以全程化服务为核心,以集成融合为特色,以五大机制为保障,展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格局的体制机制。从基层管理工作来看,地方政府创新型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本刊记者 《理论月刊》2006,(6):F0004-F0004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2006年5月19日,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湖北省创新研究会在武汉联合主办了“湖北省自主创新理论研讨会”,来自湖北省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结合湖北的实际,分析了湖北创新的优势与困难,就湖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自主创新的深刻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对我省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农业的创新发展、政府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经济新旧发展动能转化之际,创新型经济在中国正展现出持续稳定的活跃性和自我发展生命力。中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具有领跑的潜力,创新型经济所需的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创新发展既需要有效市场也需要有为政府。当前创新型经济活动的活跃是有持续性基础的,中国向"创新驱动"转型取得超预期效果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充分重视创新,实施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武汉发展创新型经济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建设创新武汉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武汉创新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政府、产业、企业等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武汉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进而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面向未来,谁能在创新中取胜、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政府是现代政府发展的潮流,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当前,我省在提升政府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要集中政府财力和国有资源,带动全社会力量优先对创新进行五大战略性投资。  相似文献   

11.
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强调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应该把创新作为广义的社会发展方法论,研究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可归结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和文化创新、人才创新五个方面。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提升创新思维,弘扬创新文化;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机制;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互动合作,注重成果转化;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2.
目前,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创新型国家基本上应当具备如下特征: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的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对照这些指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要实现我国持续的经济发展,要实现国家的富强繁荣,就必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带来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的创新,这些创新共同构成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路径。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路径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创新体…  相似文献   

1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是2006年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妇女发展与妇女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妇联组织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开拓创新、发挥自身优势与动员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努力推进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成为中国政府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家创新体系思想演进路径,进而分析比较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实践经验,最后对中国政府建设创新体系给出了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中国应该从加大投入、完善法律、储备人才、引导创新等四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15.
“枫桥经验”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枫桥经验"作为我国政法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一直服务于努力化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矛盾纠纷的社会治理实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对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具有迫切的需求。"枫桥经验"作为一种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社会治理创新方式,跨出传统社会治安治理领域,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了促进理念转变、矛盾化解、社会创新基础建设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宁波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作出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去年市党代会又提出要努力建没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培植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力.包括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对外开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王志明 《前沿》2011,(8):198-200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是发挥创新活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的基本平台,是推动个人成长、团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包括物质基础环境、制度机制保障环境与精神心理动力支撑环境三要素。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观、差序格局层次环境观与合作生成环境观的新变化。针对这些新变化,需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使用中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8.
加快大连创新型城市建设,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轨道,依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快大连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发挥政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双创"战略下,我国民间科技创新面临着科研经费不足、科研创新者缺乏团队精神与科研成本转化率低等问题。为了推动我国民间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需从政府、民间创新者、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发补齐短板,政府、企业与个人多方协作,发挥民间科技创新的作用,共同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成。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城市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文基于郑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状,分析了其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劣势,并给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三是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水平;四是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