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中,卢旺达基督教教会深深地卷入了这场血腥暴行。教堂成为主要的杀戮场之一,许多教会的神职人员甚至直接参与了对图西人的屠杀。教会之所以支持大屠杀,原因在于从历史上看教会就与国家政权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种族歧视和斗争就存在于教会内部。此外,在内战和民主运动兴起的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就像政府官员企图利用大屠杀作为保持权力的手段一样,教会也利用大屠杀作为打击竞争对手、应对内部民主化挑战的重要手段。卢旺达大屠杀的实例说明,推进教会民主化的斗争已经成为非洲大陆政治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3.
“大屠杀”对以色列犹太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政治、社会和心理上对以色列犹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 ,“大屠杀”对以色列国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社会层面 ,“大屠杀”成为犹太人 ,尤其是“大屠杀”幸存者总结人生教训的重要事件。与此同时 ,这一历史事件对推动犹太人学习《塔木德》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大屠杀”给犹太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对国家和民族是否能长期平安存在的担心是相当严重的。尤需注意的是 ,以色列的少数领导人利用公众的这一心理 ,推行民族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4.
5.
贺鉴 《西亚非洲》2005,(1):60-64
1994年 ,卢旺达有 80万~ 1 0 0万人丧命于旨在灭绝图西族的部族大屠杀中。冲突之后 ,约有 1 0 6万人面临种族灭绝的指控 ,但审判系统却因大屠杀而被严重削弱。国际社会和卢旺达政府一致认为 :重建司法体系和保护人权是卢国家重建的重要条件。联合国成立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审理卢境内的种族灭绝和严重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行。为了弥补传统司法程序在处理这一人数众多案件中的不足 ,卢旺达启用了盖卡卡法庭。卢国际刑事法庭与盖卡卡法庭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却也还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6.
美国民众如何看待崛起的中国?对中国的印象如何?普通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是盟友还是敌人?他们主张如何处理对华关系?从众多资料可以看出,当前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还普遍存在着明显的狭隘性,这些认知也在影响着中美两国政府的政策取向。美国民众的中国观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的长期交互影响而形成的。因此,要使美国民众对中国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知,改善中国在美国的社会形象,将是一项漫长的综合性工程。  相似文献   

7.
在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这部控诉日本法西斯在马来半岛与新加坡对华侨犯下滔天罪行的书,显然是很有意义的。自安倍晋三上台以来,日本政府正加快右翼化的步伐,企图重新复活军国主义。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高度警惕。温故而知新。日本军国主义是什么样的货色,读读这本书就可以一目了然。1984年7月,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8.
何跃  何琍 《西亚非洲》2000,12(6):24-30
二战期间,同盟国和协约国在西亚进行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虽然这些争斗没有演变为举世瞩目的大战,但在外交战的背后却进行着一场生与死的较量。盟军抢先希特勒出兵西亚,为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德意日法西斯未能会师印度,也与盟军成功地控制住西亚有直接关系。战后,盟国藉口伊拉克事件、伊朗事件、叙利亚、黎巴嫩问题、土耳其问题,把西亚国家排除在对二战作出贡献的国家之外,实属不公。实际上,在整个二战期间,西亚人民积极协助盟军运送战争物资,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苏联对境内少数民族进行了大规模的迁移.不过,二战爆发前、二战爆发后以及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少数民族的迁移规模、被迁移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等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本文试根据近年来俄罗斯公布的材料和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叙述,揭示苏联迁移少数民族的一些真相.  相似文献   

10.
志愿服务,是永不褪色的全球时尚。民众所拥有的无私服务精神,是一笔巨大财富。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志愿服务,并孜孜求解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1.
二战中,德日两国均对世界人民犯下了深重大罪。时至今日,德国得到了世界大家庭各成员国的谅解,而日本则越来越为许多国家人民所鄙夷和不信任,特别是它近年来严重歪曲历史,其用心更是让亚洲各国人民严重关注。究其原因,是由于二战后60年来两国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各自对历史罪行认知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自由泰运动”的兴起及其在战争期间的活动,盟国由于各自的利益在对待“自由泰运动”上不同的态度,得出“自由泰运动”对泰国战后免受盟国处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阳 《东北亚论坛》2011,(5):123-129
日本二战史观的形成,是由日本独特的政治文化决定的。在政治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观念形态政治文化"——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因素。正是由于日本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才造就了日本偏执的历史观和错误的二战史观。要想使日本政治文化朝着有利于反省战争罪责方向发展,就必须对日本政治文化进行改造,其途径是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和日本内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考察政治意识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需要广泛参与意识和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率息息相关,俄罗斯公民的政治参与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俄罗斯社会中有庞大的不参与群体存在是俄罗斯维护政治稳定的不利因素。俄罗斯公民政治意识的发展受制于其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以及时代使命的具体条件,也是当前俄罗斯国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基本上能够满足俄罗斯目前维护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拉美国家近年来政局不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众的意识形态出现了极化的趋势。本文分析了2012—2019年间“美洲晴雨表”中18个拉美国家的数据,发现自2014年以来,持极端意识形态的民众尤其是持极左观点的民众比重出现了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形势和各国执政党意识形态两个因素的交互影响。宏观上,以极左民众比重上升为特征的极化趋势主要是受到整个区域经济持续低迷和右翼政府的紧缩性经济政策影响。微观上,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民众对国家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其所在国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共同影响着其极化方向。在右翼执政的国家,民众对国家经济形势的评价越负面,其持极左观点的概率越高,持极右观点的概率越低;在左翼执政的国家,民众对国家经济形势的评价越负面,其持极左观点的概率越低,持极右观点的概率越高。最后,本文讨论了民众意识形态极化对拉美国家政局稳定的影响。本文发现,拉美极端民众尤其是极左民众参加抗议游行的概率显著高于温和民众。这意味着一国的极端民众比重越高,其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越南与中国既经历过“同志加兄弟”的亲密无间,也经历过兵戎相见;既有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关系的不断巩固,也有南海问题带来的关系紧张。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交叉、历史纠葛与现实利益交错的背景下,越南民众的对华心态呈现出复杂而又矛盾、认同却又抵触、依赖但又警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回归欧洲"一直是俄罗斯国内外比较关注和予以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近几年来,伴随着欧盟东扩进程,俄罗斯民众对于俄罗斯是否需要加入欧盟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于欧盟本身的发展和扩大的定位与认知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而这也必将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和俄欧关系的发展前景乃至国际格局的演变互为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舒  薛忠义 《东北亚论坛》2013,(1):71-78,129
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党政治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探索东亚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有助于我们了解东亚政党政治的运行过程和发展规律。韩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模式虽各具特色,但其基本涵盖了东亚政党与民众沟通的主要模式,从政治沟通的整个过程来看,也有一定的规律和经验可循。如充分发挥政党的能动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拓宽沟通的渠道等。借鉴东亚政党与民众沟通的经验对于完善我国执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模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20.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为谋求“正常国家”待遇、实现向政治大国的转变而努力。然而,日本要想真正成为“政治大国”,就必须注重软权力的巩固,尤其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而要做到这一点,日本应该首先在二战侵略罪行上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