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竺彩华 《和平与发展》2013,(2):13-28,125-142
为配合战略东移,美国力推TPP,对东盟主导的亚太经济一体化造成冲击,催生了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6国组成的亚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两种机制的并存、经济一体化标准一高一低,弱化了东亚经济一体化,以及体制后的大国博弈使亚太各国面对TPP、RCEP难以抉择。中国应加快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让东亚国家受益。以增大RCEP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刚刚启动的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在成为改变地区发展前景,实现东亚/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议程。鉴于中国和部分东盟国家的开放现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TPP发达成员在规则与标准制定方面的诉求,RCEP很难在2015年以前顺利建成。单纯的经济融合还不足以使东亚/亚太区域合作实现所谓的"纳什均衡"或"帕累托最优"。面对TPP的挑战,要想把RCEP作为实现亚太区域一体化的主要路径,还需要中日韩三国共同推动和支持东盟协调与推进。由于中国在东亚地区已经具备了"制度选择"能力,未来东亚或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向从根本上将取决于中国自身实力的增长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前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许多新特征.比如多框架、多层次、高标准、广覆盖,突出战略利益等非传统收益.但是,实施区域贸易协议(RTA)战略的潜在风险也开始暴露.过多的RTA相互交错重叠,形成“意大利面条碗效应”,增加经营成本等负面作用.这些因素导致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趋势,出现TPP和RCEP竞争,亚太地区面临制度性分裂和碎片化的局面.如何恢复APEC活力,在APEC框架下推动亚太自贸区进程是一个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东盟与中日韩之间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10+3"东亚领导人会议机制的建立,使东亚区域合作制度建设得到了积极推动。然而迄今为止,涵盖整个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东亚合作模式只能在基本遵循东盟方式的基础上有所超越与创新,即坚持"10+3"机制这个主渠道与平等协商、循序渐进的东盟原则,同时发挥中日韩等大国的核心协调作用。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协调好与东亚共同体关系密切的区域外政治经济大国的关系,保持东亚共同体的开放性。这应是实现东亚整体崛起与提升东亚国际地位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东亚经济一体化和TPP——中日之间的博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关权 《东北亚论坛》2012,21(2):3-10
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关系十分紧密,东亚经济一体化有了一个初步的尝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一过程并不顺利。特别是近期热烈讨论的所谓TPP问题,中日就存在博弈关系,从而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弈论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日两国要么都加入TPP,要么都不加入,只有一方加入时对另一方不利。因此,中国应该观望东亚经贸关系,伺机而动,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始终与东亚区域合作紧密相关,两国在地区战略上的协调或冲突始终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20世纪70、80年代中日关系在互利性地区战略结构内取得了高速发展;冷战结束以后日本追求“政治大国”战略,使历史问题对中日双边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但由于地区合作中主要是美亚矛盾,中日两国矛盾不太突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日在东亚区域合作的战略选择上分歧增加。建立地区合作与战略协调是建立持久稳定的中日关系的必要保障,然而,美国重返亚太则使中日在地区层面的合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姜跃春 《东北亚论坛》2013,(2):60-65,129,130
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西方经济模式受到种种质疑和挑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大国将为世界带来种种机遇。在此背景下,美日两国围绕"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纷纷调整其亚太政策。美国希望调整该地区合作"制度"规范亚太合作进程,日本希望通过呼应美国TPP战略来干预亚太一体化进程。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强化在亚太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中日韩FTA谈判不仅有利于三国的经济利益,也将对亚太区域合作进程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在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同时,还必须加速本国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沈铭辉 《东北亚论坛》2022,31(1):117-126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亚洲经济体进一步提升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促进形成区域一体化市场、改善区域综合发展环境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RCEP也存在着进一步升级探索经贸新规则、推动区域内部国家进一步参与价值链分工以及提高自由贸易协定利用水平等一系列提升空间。未来一段时期内,以RCEP为重要内容的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稳定发展,RCEP成员方需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RCEP落地生效并发挥应有作用,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全球经贸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美国与东亚经济失衡与摩擦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巨大而复杂。一方面,为应对与美国的经济摩擦,东亚先进经济体往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区内后进经济体,将其作为自己的出口平台,从而促进东亚地区产业分工与国际生产网络等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另一方面,作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立场、东亚对美国市场和美国货币的非对称依赖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亚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①是近年来东盟力主的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形式,虽然目前还处于"符号"阶段,但业已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中国加入RCEP应有以下战略考量:一方面,在当今世界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该积极参与RCEP的构建,获得先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还应放眼全球,与世界主要贸易国继续努力,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东亚多边议会交往迅猛发展。东亚区域合作为考察东亚多边议会交往提供了 一个很好的视角。东亚多边议会交往既体现了东亚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 又是东亚区域合 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也决定东亚多边议会交往尚存诸多不足, 仍处于起步阶 段。东亚多边议会交往必须从东亚区域合作的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地加以深化。  相似文献   

12.
东亚区域合作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也是该地区国家自身历史发展的客观反映,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向前推进。在2009年10月下旬召开的东亚系列峰会上,正式提出成立东亚共同体作为东亚区域合作发展远景目标的新构想,为东亚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绘出蓝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基于东亚地区情况复杂,实现区域一体化难度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谢念亲  谢娟 《亚非纵横》2012,(1):35-40,60,62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东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东亚区域合作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困境,而东亚共同体建设应从经济贸易的东亚一文化东亚一安全与政治的东亚一社会和法律的东亚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因此,文化认同成为了除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之外理解和研究东亚区域合作的另一个视角。如何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广域一体化组织RCEP的区域范围内,运用基于静态面板数据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方法,对我国货物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什么是RCEP及其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间的货物贸易流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接着对货物出口流量与GDP等诸多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再通过对描述性统计和计量研究进行总结,认为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间的货物贸易增长较快但增长率并不稳定,GDP和距离因素是影响相互间贸易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TPP及FTA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对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但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等国提供公共产品的愿望和能力却呈不断下降趋势。于是区域联合提供公共产品就成为当前的重要渠道。与世界其他区域相比较,东亚有自己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多元化及外部干预多,导致区域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大国,中国应该承担起符合自我身份的区域公共产品供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17.
日美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政治多极化 趋势的增强, 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变化。日美同盟作为冷战的衍 生物, 在国际社会尤其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并没有削弱, 相反却日益强化, 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东亚 区域合作具有双重性的影响。虽然日美同盟对东亚区域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平衡器”的杠杆作 用, 但从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整体布局来看, 日美同盟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严重阻碍东亚区域合作 的发展进程。因此, 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 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 积极引导日美同盟发 挥建设性作用, 规避其消极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东亚区域合作极其复杂,涉及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当前推动东亚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可行之路是:保持东亚合作的开放性,不排斥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关注与参与;各成员国均不谋求领导权,建立“以事务为基础的主导”机制;各国在确立东来认同感的基础上建立政治互信;在注重经贸合作的同时积极推动各个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东亚峰会的缘起1990年12月,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破裂,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提出召开“东亚峰会”,逐步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倡议。当时应者甚少,东亚各国大多保持沉默,并心存质疑。美国立即表示强烈反对,因为美国担心此举会削弱APEC的重要性及其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由于美国反对,1991年该倡议改成非正式的“东亚经济共策会”,但最终未能兑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痛经历,使东亚各国深切认识到地区合作的必要性。随后出现了“10+3”(东盟10国加中日韩)会议,建立了由领导人会议、部长会…  相似文献   

20.
中日合作与东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晓光 《和平与发展》2009,(2):31-35,39
东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地区结构的多层性、地区内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地区国际格局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东亚区域合作呈现极大的复杂性。更新安全理念和建立战略互信、建立合作与开放的地区机制、实行平等合作的行为模式,应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共识与规范。中日关系的发展,既受地区格局演变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地区格局战略力量的对比变化。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有助于推进东亚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