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阗甜 《世纪桥》2014,(5):15-1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要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群众路线为纲,只有坚定不移地搞好作风建设,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从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对党的决策的认识论基础、价值取向、建国初期经济建设中的群众动员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出发,我们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坚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唯物史  相似文献   

4.
邹德菊 《学习月刊》2023,(11):38-39
<正>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精准表达,从根本上回答了党的工作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如何领导群众的方法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5,(6)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作为我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是我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吸取马克思列宁唯物史观中关于群众史观的理论精髓,即: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理论内容,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得出的先进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胜利之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它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和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相似文献   

8.
冬洁 《实践》2014,(4):16-16
<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  相似文献   

9.
《理论导报》2013,(6):60-60
参考思路: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表述是:"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科学领导方法。在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周恩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并在群众路线内容的丰富、群众路线的实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和思想表达,寓意深刻,给我们留下的现实启示,主要有: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靠山",必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衣食父母、是"亲人",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智慧的化身,必须坚持向群众学习。  相似文献   

11.
在组织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开朗 《求是》2012,(17):48-49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之中。组织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只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了解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力量,才能使组织工作更具活力,更有作为,才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前,我对此认识是很肤浅的。通过这次学习,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有一定的提高。我深深感到,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我们共产党人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必须充  相似文献   

13.
付春阳 《奋斗》2014,(8):62-62
正红军长征开始距今已八十年了,但长征精神却万古流芳。长征精神是红军将士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主观能动的反应。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能动性观点,同时必须坚持群众观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从长征精神形成过  相似文献   

14.
谭建上 《学习导报》2014,(14):24-26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艰苦、复杂、曲折的斗争过程中,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5.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党员领导干部是关键。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学会并掌握正确的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才能保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遵循的生命线,也是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建设、改革、创新推向胜利的根本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历史观、价值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群众路线的实质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放手发动群众,放手依靠群众。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群众本体论的群众路线。从其内涵上看,群众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群众路线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即“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论即“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坚持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要学习和总结百年来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在新时代一切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9.
黎仁寅 《新湘评论》2014,(23):24-24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取向。新时期,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将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做好,将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实现好。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基于对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领悟以及实践的强力推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