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线》2021,(5)
作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华文化找寻到科学指导和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领导百年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阶段。面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推进中华文化复兴要着力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实现国家现代化、复兴中华文化、贡献人类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个重要维度。近代以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只有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目标。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是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标志,只有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是中华民族真正伟大的复兴,复兴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维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天下意识和人类关怀的伟大民族。近代以来,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的先进中国人仍然高度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责任,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也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不仅仅局限于本国与本民族的发展,也以贡献人类社会为责任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陈剑 《求是》2013,(11):26-27
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衰落,折射的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与衰落。复兴中华文化中的"复"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是文化的更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造,创造出新的文化,即古老传统的中华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中华文化。一、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文明,通过现代化来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近代以来,多少先哲为中华文化承续和创  相似文献   

4.
李欣平 《求是》2013,(3):38-40
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一、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中华文化向何处去,是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近代以来,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实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曾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复兴儒家文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历史逻辑和现实要求的统一,是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统一。在精神家园维度,文化自信是在坚持中华民族价值精神的主体性,保障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在主体上的统一性;在民族复兴维度,文化自信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保障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在社会制度维度,文化自信是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提供相应价值精神,保障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性;在国际责任维度,文化自信是为世界发展与和平提供中国智慧,保障中华文化影响与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中,要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对解决当代中国的精神困境,对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对化解中国威胁论,对引领世界主流文化都有重要意义。文化复兴需要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构建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也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文化建党的推进。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战略发展上的认识,并对文化的繁荣兴盛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李欣 《世纪桥》2023,(11):14-16
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与时代的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立足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性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中国特色。文章以《矛盾论》为分析对象,探索毛泽东同志《矛盾论》中透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及对当代的价值贡献。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本文的目的,兢在于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战略发展上的认识,并对文化的繁荣兴盛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代中国仁人志士的毕生追求。毛泽东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大变局中,通过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民族复兴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虽然在探索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失误,但是从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功绩是第一位的。历史证明,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张闻天就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内涵、形式等方面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当前,全党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进一步解读张闻天的文化思想,对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复兴中华文化,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一个国家的崛起必先对其自身的文化有高度的认同和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梦滋养着文化自信,而充分的文化自信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必要条件.站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上,正确认识文化自信和中国梦的关系,对于实现文化自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文章从中国共产党近年来一系列纲领性文献以及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就中华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特殊意义的彰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建立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对于人的关切与关怀等方面,阐述了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之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文化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张闻天就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内涵、形式等方面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当前,全党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进一步解读张闻天的文化思想,对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复兴中华文化,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文章从中国共产党近年来一系列纲领性文献以及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就中华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特殊意义的彰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建立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对于人的关切与关怀等方面,阐述了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之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文化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必然出路,其与中国话语权提升存在互促共进关系。然而,中华文化、中国软实力与中国话语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拥有各自的内涵指向。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要素属性不断凸显,其在政策、资本和市场三方合力下的产业化进程不可规避。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趋向,然需在明确中华文化、中国软实力与中国话语权内涵及关系的基础上将之纳入市场机制下的文化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5):7-8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中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振兴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置身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不仅需要理论创新层面的协同推进,更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立足本国实践和面向广大群众的协同推进,方能持久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影响力与创新力,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与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头等大事"。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袭、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离主义倾向、网络的负面影响等是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新时代,要通过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地位,加强文化安全的法治建设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等有效策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认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认同奠定基础、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为谋求文化自强提供动力源泉。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将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凝聚力和精神动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爱国、和谐、创新的中华文化精神,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巨大动力支撑与文化活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