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继明 《学习论坛》2004,(11):10-12
目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并未真正得到体现 ;政治经济学的西方化和实用化。要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应彻底改革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政治课教学 ;取消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别作为二级学科的设置 ;分设两类专门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2.
用整体马克思主义深化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金成 《学习论坛》2004,20(1):35-36
深化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已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实践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国社会主义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融为一体 ,才能走出分支学科体系所形成的障碍 ,应对新的时代条件对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实践的发展呼唤理论的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结合产生出了丰硕的果实。而新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时期,提出把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全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党中央最近提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层次之高,内容之广,规模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项工程的实施,顺…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对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作过许多论述,也总结了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通过梳理他一生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可以看出,他本人在全党带头看书学习,而在党内或社会上出现错误倾向或发生思想混乱的时候,他总是及时引导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5.
关于和谐社会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研究范式的提出,是发展理论在当代国际比较研究中的一种投射,并包括“和谐”、“社会和谐”、“和谐世界”等一组范畴;“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理论范式,是历史传承性、主题时代性与制度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命题研究界域广泛,研究视角多向度。文章尝试厘清和谐社会研究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如和谐社会研究的理论界域;和谐社会理论谱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的取向;同源性研究和非同源性研究理路等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传媒文化”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在我国,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统领下的传媒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媒文化在我国大众传媒中占主导地位,它包括马克思主义传媒体系、传媒思想、传媒制度、传媒功能、传媒行为等。本文在回顾建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传媒文化的发展轨迹、简析其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传媒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而来的"中国样本",其学科性质兼具理论和应用二重性;研究对象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理论与实践而展开的诸多论域与相关高地;研究框架包括主体形态和其它必要范畴;研究方法则集中于多学科、多视野的不断借鉴、融合与注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集中于三大理论框架的探索:社会主义新质论,主要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新的伟大工程理论,其理论宗旨是澄明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新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则主要涵括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其理论攀升在于解决新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成绩是主流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领域,20多年来,成绩是主要的。党的主要领导人和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了凝聚人心、保持方向、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稳定发展的态势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党建》2003,(12)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中央编译局成立5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艰苦的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明确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理,弄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澄清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建设性因素。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具体内涵、发展路径、必要性以及时代要求是本文的立足点,基于此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早在延安时期,中央就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机构。50年前,毛泽东同志亲自批示成立中央编译局,目的就是要系统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这是我们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马列经典著作编译出版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50年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央编译局几代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编译水平,认…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这些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下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赋予了明显的基于国情的时代性、创新性、求是性、与时俱进性、开放性,并得到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检验;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出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任弼时生平与思想的科学研究,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弼时逝世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志于任弼时研究的人们默默于任弼时生平与思想的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报刊发表的回忆文章、研究文章共有200多篇,出版的研究专著、论文集、回忆录等20余本。对任弼时的研究从无到有,奠定了深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概述田联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西藏发展、进步的方针、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西藏享有《宪法》(1954年以前为《共同纲领》)所赋予的一切权力,同时,又承担《宪法》所规定的义务;第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取得诸多有益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对马克思理论交往概念的辨析、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内容的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社会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对当前时代问题的启示的相关研究等。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已经取得相当成效,但研究中仍然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明晰,研究系统性不够,研究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这些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整体性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主要阐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三分法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三分法”的关系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认识的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张闻天同志的社会主义论稿中,《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是一篇难得的、理论性很强的文章。这是他在长期社会经济调查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于1963年4月10日写成的一篇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科学论著。此作篇幅不算长,但内涵深速而丰富,在经济学基础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认真学习和研究这篇论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破除“左”的思想禁锢的一个关键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长时间里,流行着如下一些观点:片面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脱离生产…  相似文献   

18.
在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的问题框架下,2010年度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这个基本问题展开。此中,有的学者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而相当多的学者更愿意用历史唯物主义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本年度关于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社会形态理论、辩证法等问题再度成为学界讨论的理论热点。在这些集中而热烈的研讨背后,潜藏的是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化省察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学术化研判,及时总结这一研究态势,对于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建国后史学界发生过三次论争。焦点是:剥削者、压迫者作为一个阶级是否参与了历史创造及其在创造中应占有的位置。第一次论争是60年代初,围绕“历史主义”展开的。论争的实质是如何看待封建历史的创造者。1961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吴晗等先后发表文章(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光明日报》1961、12、22;吴晗《历史教材和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人民教育》1961年9期》),指出在史学研究中存在着非历史主义的倾向,不是把历史事件和历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思想的研究与争论由来已久.相关研究可归纳为“社会形态的范畴界定与划分标准”、“社会形态的发展演进规律”、“社会发展的‘三形态’与‘五形态’图式及其相互关系”、“社会要素形态”四个专题.在研究过程中,把社会形态学说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进行整体性把握,把社会形态上升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开展基础性研究,在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动态链条之中考察某一具体社会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