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2年9月18日,党的十二大刚刚闭幕,邓小平在陪同金日成前往四川访问途中,不无喜悦地告诉金日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段名言,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本文拟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四年间,邓小平不断总结、作出概括、逐步提出这个科学命题、指明这条新路的经过,作一扼要评述。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表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号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2007年10月,党的  相似文献   

3.
《实践》2008,(1):21-21
亮点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七大报告最大亮点。报告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且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文献中,“中同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命题的提出,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就日前掌握的资料看,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党的文献第一次使用“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的表述。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多次强调坚持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中共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军队党的生活》2008,(9):89-89
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究竟是什么时候提出的?现在很多文章认为,是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这个命题其实在十二大召开之前一年多就提出来了,具体的说是在1981年7月邓小平会见著名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的有机统一,既对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对在我们政治话语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意识形态的一以贯之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三大特殊功能,实际上就是为追逐和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鸣锣开道,保驾护航嘲。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在党的实践探索中历经了一系列的丰富和发展过程。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三步走"发展战略,到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两步走"战略安排,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在中国形成生动的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系统性和延展性,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历史进程,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艰辛和曲折性,对中国当今的实践探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高屋建瓴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阶段性的总结和集成性的创新,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是在新征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本文就"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做些抛砖引玉的研究。一、在理论上,"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得益彰(一)"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象表达中国梦的提出在理论上的巨大作用是用形象化的、雅俗共赏的语言向人民群众传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让政学商各界以及普通百姓都能在当今时代找到自己的梦想和"中国理想"。直言之,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通俗表达,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特征,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制度的合理性,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2,(15):17-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承历史,与时俱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建设跨越发展,阔步前行;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基础的民主法治建设焕发光芒,熠熠生辉;以文化自信为代表的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繁荣兴盛;以人民美好生活为立足点的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稳定,生态美丽;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遵循的党的建设坚定有力,严而有序。这些历史性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69年10月,65岁的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被疏散到江西,度过了3个艰难的春秋。从这一年的11月9日开始,邓小平夫妇每天上午要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近4个小时。南昌的冬天很冷,从邓小平住处原南昌陆军学校将军楼到工厂,走大路需要近1个小时,既劳累又不安全;工人们便从工厂的后墙开了一道小门,专供邓小平夫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具体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它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它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所有这些,构成了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4,(8)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向全党庄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设想。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必然有一个思索、酝酿和产生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思想能够在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后不久就及时地提出来,与邓小平"文革"期间在"小平小道"上的深刻思索有着必然联系。可以说,邓小平在"小平小道"上的思索,为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不断结合的过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又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任务提出不同的主题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矢志不渝追寻的目标,而现代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在百年追梦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经历了"效法欧美"的冲刷、"以俄为师"的洗礼与"中国特色"超越的多次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代代志士仁人在经历了种种尝试与努力之后,由历史和人民所选择的结果,反映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今后必须坚持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郭凤海 《党建》2013,(2):22-23,27
近代以来中国人先后尝试300多个政党与"主义"。但是,这些选择都先后失败了。孙中山明确选择资本主义。然而,西方列强不肯解囊,反去支持专制复古的袁世凯。搞社会主义,不仅对救亡富强有用,而且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人唯一能自己作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个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此后.习近平同志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深入阐释“中国梦”.这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9.
肖玮 《奋斗》2008,(7):57-57
改革开放以后.“有中国特色”和“中国特色”两个新词汇先后走入我们的视野.变得家喻户晓。作为新时期我们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词、核心词、关键词和高频词,从“有中国特色”到“中国特色”的变化.表面上看仅一字之差,实际上却蕴涵深意。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