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抵押权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抵押是债的担保方式之一.实践中运用得较多。我国《担保法》对抵押作了专章规定.但由于立法疏漏以及法条规定得较为原则,使得不少问题尚待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抵押立法。本文仅对抵押权与租赁权的关系,重复抵押权中的清偿顺序以及抵押权的实现方式问题作分析、探讨。一、抵押权与租赁权的关系同一物上并存抵押权与租赁权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当二者互相影响以至给某一种权利的实现带来困难时,如何协调及处理尤为重要。从理论上说,抵押权与租赁权本属不同性质的权利。前者为担保物权,后者为债权,物极优先于债权。…  相似文献   

2.
赵赫 《法制与社会》2012,(18):100+106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除了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的市场经济环境、人们思维的转换外,抵押权的设立在促进经济关系的流转,加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作用卓著。  相似文献   

3.
一、房地产抵押权的实现要件和方式 房地产抵押权,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依照法律的规定,以拍卖被抵押房地产,或以其他方法处分被抵押房地产而优先受偿的权利。抵押权的本质在于担保债权的受偿。房地产抵押权要得以实现必须符合法定要件: 1.必须以房地产抵押权有效存在为前提,亦即抵押权人和抵押人之间有明确的抵押法律关系。一是从法律关系的形式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12条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抵押物  相似文献   

4.
抵押权若干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抵押权是比较理想的担保方式和投资手段,在担保发展史上处于重要地位,现在已经引起我国实务界和学术界的重视。许多论著巳开始了对抵押权的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些观点似有进一步商讨的必要。本文拟就抵押权的不可分性等四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所有人抵押权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有人抵押权的若干问题邹海林一、承认所有人抵押权的必要性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移转占有而提供担保的财产,以其变价金受优先清偿的权利。抵押权是依照法律规定而由当事人约定的、用以担保债权清偿而直接支配标的物的担保物权。〔1〕抵押权为他物...  相似文献   

6.
共同抵押权是为共同担保同一债权而于数项不同财产上设定的抵押权。共同抵押不应包括法定一并抵押。共同抵押权担保的债权虽为一个但抵押权的标的为数个独立财产。共同抵押可分为按份共同抵押和连带共同抵押,但原则上不包括按份共同抵押。共同抵押的抵押人可以为同一人,也可为不同的人;共同抵押的设立也不以一次同时设立为必要。共同抵押的各标的物可为不动产也可为动产,各抵押财产上抵押权是否设立依一般抵押权的设立规则确定,不以登记为共同抵押必要。共同抵押设立时未约定数抵押财产执行顺序时,抵押权人得自由选择是先就某抵押财产行使抵押权还是就全部抵押财产行使抵押权。共同抵押权人对于共同抵押的数项财产同时实现抵押权时,同时受各抵押财产的价金分配,此时各抵押财产按照其价额的比例分担所担保的债权额,不发生他抵押人或后顺序抵押权人的求偿权行使。共同抵押权人仅就共同抵押财产的某一或某几项财产实行抵押权并受偿其全部债权时,由于各抵押财产异时分配其担保的债权额,若数抵押财产不为同一人所有或者存在后次序抵押权,则发生他抵押人或者后顺序抵押权人的求偿权行使问题。共同抵押的抵押人既有债务人又有物上保证人时,物上保证人不能享有先诉抗辩权,但为保障物上保证人的利益,物上保证人得主张债务人优先负担。共同抵押权人放弃债务人提供的抵押担保的,物上保证人在抵押权人放弃的利益范围内不再承担担保责任。  相似文献   

7.
船舶抵押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达,物的担保利益取得重要地位,抵押素有担保之王之称,在经济活动中显得日趋重要,尤其是船舶抵押,在融资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海商法》、《担保法)}均规定了船舶抵押制度。在船舶抵押实务和海事审判实践中,船舶抵押制度尚有若干法律问题需明确,如船舶抵押合同何时成立、生效,抵押权登记的效力如何,何谓第三人等问题。故研讨现行船舶抵押的法律制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船舶抵押权登记效力的“双轨制”关于抵押权登记的效力,有登记生效说和登记对抗说,相应地也…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需要人人献计献策,以便未来的《物权法》成为优秀的法典。本着这种想法,本文检讨我国现行法中有关抵押权方面的规定,评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物权法征求意见稿》)的若干条文,形成如下文字,既抛砖引玉,又接受批评。 一、关于抵押权的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规定,以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办  相似文献   

9.
按照我国《担保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抵押权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自己的财产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债务人不按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享有从变卖或者拍卖该财产的价值中优先受偿的权利。抵押权作为债的担保方式,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已经被广泛采用,有“担保之王”的美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下面我们结合我国有关的法律和规定,对抵押权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船舶抵押权登记在中国具有"相对的公信力",未经登记不能对抗的"第三人"包括已另行设立且登记的船舶抵押权人以及依法律行为取得船舶所有权的所有权人,船舶抵押权登记日期依申请日确定比较合理,不应允许对抵押金额及抵押期限予以登记,应建立船舶抵押权登记请求权制度和登记错误的补救机制。  相似文献   

11.
赵秀梅 《法律适用》2012,(12):32-36
我国《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以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  相似文献   

12.
13.
债权人抵押权的实现问题尤煦,张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用财物抵押担保债务的履行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在债务人不用行债务时,抵押权人与抵押人之间就抵押物如何变卖保证债权人抵押权的实现的纠纷也日益增多.笔者结合司...  相似文献   

14.
法定抵押权制度源于古罗马法,在近现代民法法典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背景和知识谱系的差异,分化为以德国、日本和瑞士为代表的三种立法体例。文章围绕法定抵押权的基础及类型化、公示方法的设计和优先次序的安排等问题,分析和比较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系统地阐释了法定抵押权制度的相关理论,试探性地提出了构建我国法定抵押权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担保债权而设立的抵押权,已为我国民法通则所确认并作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还作了解释。正如一些法学界同志所指出的,由于条文太原则、太抽象,同时,又缺乏一项公示和登记制度,从而使财产抵押人在该财产上的权利受到限制,致使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提出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抵押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抵押权的几个问题李寿伟抵押权是为担保债权之清偿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一定的财产上设定的物权。在我国,凡以财产作担保的,无论财产为动产、不动产或有价证券,也不论是否交付占有,一律称作抵押。也就是说,我国法律没有区分质权与抵押权。为方便理解,笔者在本文...  相似文献   

17.
抵押权为担保物权,是一项古老的债权的担保制度,一向受到青睐。究其原因,是抵押权在诸多债的担保中,较其他担保更为可靠。人的担保,有时可能因保证人的财产状况和信用等原因,使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而设定抵押权,债权人可于债  相似文献   

18.
船舶抵押权保险作为主要航运国家推出的一种新型保险品种,在中国并未正式引入.通过对船舶抵押权保险特征的分析,指出了船舶抵押权保险的优势所在,并认为船舶抵押权保险实质是一种信用保险.此外,分析了中国引入船舶抵押权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中国引入船舶抵押权保险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继续犯行为和不法状态不仅仅是简单的同时存在、同时渐进、相当一段时间相互伴随的过程,更是继续犯本身的"犯罪性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一个相互伴随的过程才能体现出继续犯的这种本质。继续状态的持续是犯罪的成立要件,不是既遂要件。继续犯没有未遂形态。重婚罪属于继续犯。  相似文献   

20.
一、审计、会计、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财物行为性质的认定 笔者认为,对于实行规范建制的审计、会计、律师事务所,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财物的,应按《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处理。如同时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应按《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予以从重处罚。对于目前仍属国家投资设立的或直属于国家机关的审计、会计、律师事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