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概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主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合作命题的观点 ,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本文以为 ,新现实主义在国际合作方面的论述较为粗糙 ,有必要从结构与合作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而国际制度理论中 ,国际制度本身的研究也有待充实。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政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在其成熟形态到来之前还经历了"国家理由"和"现实政治"两种观念形态的典型发展时期。本文通过政治现实主义两种观念形态变迁的论述,意在展现政治现实主义思想传统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丰富内涵及其一脉相承的精神本质,在普遍关注现实主义成熟形态的当今,提供一种有关政治现实主义的纵向考察,为思考当代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寻找一种历史的视角,尤其是展示理论寓于时代所特有的关切和抱负。  相似文献   

3.
日本外交的“钟摆”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以来,在对美、对华政策上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概括起来说,这些变化其实都是小泉下台以后的历任内阁对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的继续。关于小泉以后至管内阁以前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的过程,具体可以分3个阶段来考察:第1阶段是安倍、麻生的价值观外交所体现的“疏美防华”倾向;第2阶段是以“新福田主义”为特点的“亲美返亚”倾向;第3阶段是以鸠山的“友爱外交”为中心内容所表现出的“脱美入亚”倾向。其中,安倍的“疏美防华”仍然未消除冷战思维的阴影;鸠山的“脱关入亚”略带理想主义色彩;只有福田的“亲美入亚”具有现实性,预示着日本21世纪对美、对华外交战略的发展方向,也是菅内阁外交政策的方向标。  相似文献   

4.
马骏驰 《欧洲研究》2020,38(4):71-94
西方国家对匈牙利非自由的民主批评过于片面,忽略了已有制度为政治和经济组织提供的激励以及这些组织对制度的影响。转轨后匈牙利的政治制度为政治组织提供了进一步维持集中化的激励。经济制度则给组织带来了推动制度变迁的激励。最终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逐渐相互促进和兼容,形成了稳定的制度体系。由特定政治和经济组织组成的联盟则从这一体系中获得收益。总之,非自由的民主体制是制度与组织、制度与制度的互动结果,而非欧尔班在任十年的个人功劳,因此,有必要以制度演化的视角来解析匈牙利的制度体系及其起源与演进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阐释赫特纳以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为学术视角的“新区域主义方法”的基本观点,解读了他关于安全区域主义的独特的“理论框架”,即发展区域主义与冲突预防、冲突的本质与动力、外部干涉的模式、和平管理与解决冲突的形式以及冲突后重建等,结合西方学术界的相关评论和当前区域主义的实践,分析了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随着印度洋战略价值的上升,美国在"重返亚太"战略基础上推出了"印太"战略,其战略实质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缔造战略支点,并将其塑造成美国霸权下的多极格局。印度、澳大利亚、日本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它们自身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在美国"印太"战略的引导下,战略支点国家将对南海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将加剧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化。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考察美国"印太"战略特别是其支点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国"印太"战略的实质,也有益于我们全面地分析南海地区的安全形势,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在法语国家的传播涉及欧洲和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受纳状况,但我们对它的认识严重不足。本研究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采用文本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法语国家媒体报道和解读的"中国梦",涉及报道内容、热点和态度。研究发现,法语国家媒体对"中国梦"的关注呈现多维度和持续性特征,且以消极情感略占上风。消极态度体现为质疑"中国梦"的内涵和可实现度,把"中国梦"定型为他们眼中的"恶梦"。研究认为,"中国梦"在法语国家的传播尚未产生我们期望的传播效应,还需要加大对"中国梦"底层文化价值观的叙述,通过国际媒体合作促动代表中华文明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目标受众的接受视野,消解偏见,增强"中国梦"解释中国崛起和造福人类话语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孝天 《当代亚太》2023,(4):94-130+167-168
在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新时期,上合组织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创了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上合模式”。明确这种模式的核心特征、发掘该模式生成的内在动力,对整体把握上合组织的新发展、推动该组织行稳致远有所裨益。文章通过结合地区主义及其他相关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上合组织的新发展已成为全球地区主义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开创了地区主义的“上合模式”。“上合模式”的核心特征有三:践行“反霸权、制度化”的“国家主义”理念;遵循“大国引领、中小国平等决定”的“开放外溢”路径;拓展“以中亚为核心区、周边为重要延伸”的“跨地区合作”定位。“上合模式”在理念践行、路径遵循和地区定位方面均表现出超越“欧盟模式”“东盟模式”“北约模式”的新特征。“理念践行”培育集体认同、“中俄引领”构筑新型伙伴关系网络、“对外开放”强化地区代表性,这些蕴含着“上合模式”生成的内在动力,同时也隐含着上合组织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姜志达 《当代亚太》2023,(4):71-93+167
冷战结束后,区域合作兴起,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居于“中心地位”。随着中国的持续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美国为了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对中国发起战略竞争。美国推出“印太战略”,建立竞争性的地区合作制度,制造地区对抗,对东盟的“中心地位”构成严重挑战。文章尝试构建“制度对冲”理论,解释大国竞争背景下东盟护持自身地区合作“中心地位”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东盟通过“疏离”和“接触”对冲中美各自主导的区域制度,并以“结网”和“引领”对冲高度不确定的地区秩序。这些发现丰富了国际关系学界有关对冲理论的研究,还有助于中国理解中小国家集团应对大国博弈的行为逻辑,提升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作为冷战后世界舞台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全球战略的转变必然是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嬗变、中美互动进程中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以及美国国内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困境等三个层面入手,透析美国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首先是美国执政当局对亚太经济崛起所引致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现实和潜在嬗变的客观反应,而美国国内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发展困境则加剧了实施战略调整的紧迫感,当然"中国因素"无疑也成为其"重返"亚太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历史上 ,尽管深信美国负有传播其价值观以“改变”其他国家的使命的人从来就未曾少过 ,而到 19世纪中叶 ,一些信奉“盎格鲁 -撒克逊种族优越论”的人又打出了“天定命运论”(ManifestDestiny)的旗号来推行侵略政策和扩张主义 ,但主张以赤裸裸的武力和强权来扩展所谓“民主”和“自由”并为此提供“理论依据”的始作俑者则非塞缪尔·亨廷顿这位哈佛大学的理论家莫属。本文着重对亨廷顿在 1981至 1991年期间所撰写的两部影响甚巨的著作进行了理论上的剖析 ,驳斥了他所提出的美国在国外输出“自由”、扩展“民主”需要以强权和武力来作后盾的理论依据 ,并揭示了美国“新霸权主义”的实质性内涵。  相似文献   

12.
美国布什政府对朝政策有其产生的根源和国内外的制约因素,形成了"单边"到"多边"的对朝政策转变过程并表现出特有的规律。对此认真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布什政府的"单边"到"多边"的对朝政策进行整体和宏观把握,厘清布什政府对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罗肖 《东南亚研究》2023,(5):49-70+154-155
海洋争端特别是小国与邻近崛起国的海洋争端,为行为体实施“灰色地带”策略提供了天然场域,并且小国奉行“灰色地带”策略的战略倾向尤为强烈。南海问题则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自2009年以来,围绕南海问题的四大议题,以越南、菲律宾为代表的东南亚南海主权声索国,通过实施叙事战争、释放威慑信号、民事介入、构筑“捍卫和平、法治”的国际统一战线、底线试探等多种“灰色地带”制华策略,得以实现不少图谋,加剧了中国的“南海困局”。同时,越菲两国的“灰色地带”策略也存在差异,越南的外宣体系更为精细,更重视不对称军事制衡和海警、海上民兵的作用,而菲律宾则更倚重美国,且其对抗强度起伏更大。避免政策摇摆、进一步强化自身权利主张的合法性叙事,是中国更有针对性地反制越南、菲律宾南海“灰色地带”策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福利社团主义曾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德国福利社团的游说活动。福利社团主义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自由市场逻辑之间的冲突,使得"欧洲化"在一方面威胁到了德国福利社团在国内的独特法律地位,另一方面也弱化了福利社团主义对福利社团游说功能的限制作用。为了全面理解"欧洲化"对德国福利社团游说功能的复杂影响,需要扩展"欧洲化"研究中关于"适应性压力"的分析框架,以包含政治层面的适应问题和自下而上的变革机制。根据欧盟治理的形态和目标、福利社团针对欧盟的政治战略以及该战略对它们在国内政治中的游说行为的影响,可以将德国福利社团游说功能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防御阶段、进攻阶段和"双向现代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16.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构成二战结束以来的最大挑战,其影响已远远超过疫情本身。自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蔓延以来,给日本的经济、社会带来诸多影响。疫情催生出新的工作方式;凸显教育领域信息通讯技术滞后;疫情对低收入群体冲击较大;两性关系再遇挑战;人际交往"无缘化"程度加深。新冠肺炎疫情像一面放大镜,将日本潜在的社会问题一一凸显出来,同时,疫情又像一个加速器,加快了日本社会变迁的步伐。"后新冠"时代的日本社会似乎已很难回到从前,那么,日本社会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西园寺公望内阁时的"增师"问题,不仅导致了西园寺内阁的垮台,也成为第一次护宪运动的导火索。文章主要分析政友会支持的首相西园寺公望和以元老山县有朋为靠山的陆军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较量。通过探讨内阁、军部、元老等各势力间的博弈状况,从中管窥大正民主运动前夕日本政界主要政治势力间的矛盾斗争。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世界面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讨论和反思。特别是对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反思更为突出。通常来讲,从15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就一直存在着政府干预与自由经济这两大经济思潮及其政策主张。自由经济或者说经济自由主义把引导和协调千千万万人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市场经济机制看作是“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19.
“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法国的移民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国在历史上属于对外来移民开放的国家。法国人从大革命起便树立起这样一种理想观念:在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中,所有人都享有平等地位,国家对公民一视同仁。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法国把自己变成一个“大熔炉”,所有外来移民都应当放弃自己原来的语言、文化和宗教,接受共和国的同化,以便成为法国公民。这种“大一统”的共和同化政策在19世纪对来自欧洲诸国的移民颇为有效。但二战后的新移民多来自阿拉伯和非洲地区,且信仰穆斯林教,这便超越了法国“大熔炉”的同化能力。如今,移民问题已成为法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法国的社会文化结构正在由共和“大一统”模式向多元文化社会模式演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阐释了罗伯特·吉尔平的“国家中心”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了他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基本看法,即全球经济呈现高度一体化和明显脆弱化的双重特征、民族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依然居于主导地位、全球经济管理需要强大的领导和经济大国的合作以及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强有力的政治基础等,并对吉尔平的上述观点做了一些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