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行云流水回肠荡气──毛泽东和对联葛磊对联是我国独特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巧织妙编,文彩四溢,被誉为诗中之诗,艺苑奇葩。毛泽东同志精于文同,更具爱中国古老传统文比对联,曾写J一不少文词优雅、立意鲜明、思想深刻的对联。并给这一传统文化形式,赋予了新思...  相似文献   

2.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不仅给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而且颇具文化意味。春联始于五代十国,发展到今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一副对联。至于日后的大行其道,则有明太祖朱元璋的推波助澜之功,明清两代最为兴盛。  相似文献   

3.
<正>资源县结合实际,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早规划、出实招、见行动,给全县农村带来了一番农村农业发展的新气象。11月13-19日,资源县从各乡镇选择部分村民参加在桂林市举办新型农村农民转型培训班。特聘桂林农校及农业部门有关专家,就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农村广阔的土地资源致富奔小康,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与学员们做深入的探讨。培训采取理论学习+观摩基地的教学模式,旨在改变当前资源县农村普遍  相似文献   

4.
黄强 《当代广西》2008,(18):36-36
2008年初,资源县遭受了有气象记录以来50年一遇的强冰冻灾害。灾情发生后,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资源县乡村两级党组织迅速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抗冻救灾工作,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乡村的善治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支撑。传统乡村文化一般由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与乡土文化构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先民共同的文化认同,极易产生共鸣,同时给人以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文化能把相关的社会成员安排在约定俗成的社会结构中,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一种内在约束,形成现实的社会秩序,这对维持乡村秩序产生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乡村治理之中,可以节约乡村治理成本,提高乡村治理效率,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实现和谐乡村与美丽乡村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6.
乡村的善治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支撑。传统乡村文化一般由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与乡土文化构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先民共同的文化认同,极易产生共鸣,同时给人以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文化能把相关的社会成员安排在约定俗成的社会结构中,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一种内在约束,形成现实的社会秩序,这对维持乡村秩序产生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乡村治理之中,可以节约乡村治理成本,提高乡村治理效率,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实现和谐乡村与美丽乡村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7.
农淑英 《人民论坛》2015,(8):182-184
乡村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有着独特的价值。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式微,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消极影响。只有采取重塑乡村新型生存空间,丰沃乡村传统文化生长土壤;重构乡村新式价值范式,展现乡村传统文化新意义等措施,才能在文化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中,为乡村传统文化、也为乡村治理找到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8.
对联艺术是我国独创的融诗词格律和书法艺术于一身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形成于五代,盛行于明代,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它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对联的写作特别是对联写作教学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不少青少年对对联了解甚少,更不要说撰写了。两个文明建设强烈呼唤着弘扬对联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广大群众期盼着占领对联写作这一重要阵地,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学校要重视对联写作教学,使对联写作人才和精品得到更多涌现,更好地完成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典型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就是非常有正义感,而且善良。他的家乡有很多穷人,他回家过年的时候总是写对联送给穷人,还送给他们一些米,让他们过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5,(4)
<正>2013年,"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正式启动。有"广西清洁乡村百佳村屯"之称的瓦鱼埇村正是其中一突出成果。位于浦北县龙门镇长平村委的瓦鱼埇村经历近几年的发展,在经济收入、村容村貌与环境意识上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力求成为"优美、富裕、和谐、幸福"的富美乡村。来到瓦鱼埇村村口,只见一座高大的门楼拔地而起,上面写着"瓦鱼埇"三个烫金大字,两侧则是"瓦阁更颜千秋盛,鱼埇换貌万代兴"的对联。记者  相似文献   

11.
<正>陈毅留法求学期间,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当局驱逐出境,押送回国。1922年冬回到四川省乐至县家乡,当时,他全家20多人挤住在陈家祠堂的破屋里,生活艰辛。1923年春节来临,母亲让陈毅写一副对联,表示一下过年的味道。写什么好呢?他看到家乡的亲友和广大劳苦大众生活的凄凉凋敞,十分感慨。为此,他泼墨提笔写出一副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的对联贴在自家门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代表。面对城乡转型中乡村文化面临的现状和困境,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一是需要重新界定新时期乡村文化的内核,做好乡村文化在传承中的再生产和再创造,使之从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鲜活生命力;二是需要审视城乡文化各自的时空体验和充分利用各自的本土性资源,在互哺和共生中凸显乡村文化的独特个性;三是要创新乡村文化传承的方法,动静结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四是要做好乡村文化精英的培育,夯实乡村文化的基础,激发现代乡村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张清林 《桂海论丛》2021,37(2):108-113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新时代语境中,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诉求包括:激活乡村文化的生命活力;推动乡村文化的新陈代谢;为乡村振兴战略固本铸魂;满足乡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文化强国夯实根基。振兴乡村文化,一要构建政府、文化工作者和乡民“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二要构建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三要构建乡村旅游、文化市场培育和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模式;四要构建家风文化、乡俗文化与新时代公民道德为一体的文化建设机制;五要构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文化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和重点。而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而言,绝不仅是看得见青山绿水,更重要的是留得住乡愁,其中乡村文化是"根"与"魂"。然而,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为表现形式的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对乡村传统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破坏,引起了乡村文化的撕裂和痛苦,乡村文化生态受到破坏,整体呈现出病态。因此,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冲突、碰撞过程中,要通过留住乡村文化的传承载体、重塑农民"以乡土为本"的价值观、以文化惯性保持乡村文化多样性、乡村文化与城市化双赢等方式,消弭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的文化鸿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勤劳善良的人们就对那些贪官污吏和好逸恶劳之徒深为痛恨,常用各种形式加以嘲讽和抨击,对联就是其中一种。现摘录几幅,以警世人,以飨读者。解放前,各地有许多土地庙,庙门多贴有对联,有一幅是这样写的: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这幅对联虽然贴在土地庙门上,但已把当地的保甲乡绅敲诈勒索百姓的丑恶行径刻画得淋漓尽致。过去,一些人不靠劳动致富,好逸恶劳,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讲迷信、求鬼神,经常到财神庙去顶礼膜拜.以求发财,于是,有人在财神庙门前写了这样一幅对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导刊》2009,(3):64-64
1月5日,由中央文明办和中国文联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楹联学会承办的“我们的节日·春节——百位书法家网上送春联”活动结束。活动期间,共收到对联近7500副对联,主办单位邀请著名书法家书写其中的百副对联,集中在中国文明网进行展示。1月16日到2月9日,为利用网络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整体主义的文明观念和文化史的谱系学方法,可以发现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乡村衰落问题,始于近代的乡村衰落根本上是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内因在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将生产经营作为事业而非产业。从洋务运动到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做了艰辛准备,但并未完成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因此,解决乡村文化衰落的问题需要重建乡风文明,这并不要求改变乡村文化的农业本色,而是要按照科技化、资本化、企业化、市场化等的产业化要求改造传统农业,将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作为根本出路,进而通过发展股份制农业企业,再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乡风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去年我们试种成功的高丽菜畅销中国香港、泰国等地,对群众就业增收很有帮助。”最近,正在田间观察高端蔬菜新品种试种情况的桂林市资源县石山底种养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兰永忠委员兴奋地说,“今年我们又试种了10多个新品种,让蔬菜产业造福于民。”这是资源县政协推进“乡村振兴委员行动”的一个生动剪影。近年来,县政协紧扣产业、科教、文化等内容推进系列“委员行动”,  相似文献   

19.
张红霞 《桂海论丛》2014,(5):97-100
传统农村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乡村文化基础上的乡土秩序。近年来,快速推进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逐渐消解着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文化逐渐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农村陷入秩序整合的困境。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一方面要重塑乡村文化基础上的传统乡村秩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符合农村社会现实需要的现代性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文飞 《传承》2013,(9):12-1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于资源县是机遇更是挑战。资源县是典型山区县,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薄弱。因此,发展好山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是资源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