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波”民主转型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西方学者建构了“民主巩固学”用于分析这些转型民主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根据民主巩固理论可以将“第三波”转型国家的民主巩固模式区分为四种类型,并进一步根据民主巩固模式和转型国家的民主质量和水平将转型国家的民主发展道路划分为五种型式,即顺利发展型、持续增强型、反反复复型、持续停滞型和曲折倒退型.由于不同的民主巩固模式和民主发展道路实质上都是民主巩固诸要素的集合,因此,决定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是民主条件各因素的组合与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苏联东欧国家民主化、北非中东国家"阿拉伯之春"、美国政治极化代表了民主所面临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与危机:民主与民主化、民主化与民主巩固、民主体制与现代治理。民主是一种目标,民主化是向这个目标转变的过程,民主巩固需要国家建构先于民主体制建构。美国当代民主体制的衰败是麦迪逊式共和体制与现代治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致。因此,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的失败,民主体制与现代治理的矛盾,代表了当代民主发展的困境。"强政府与有效治理"成为全球性趋势。  相似文献   

3.
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的不同,中东欧国家近20年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两种模式。一种是波兰等国的平稳演进型,即政治发展相对平稳、民主制度比较巩固,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比较接近;另一种是除斯洛文尼亚外的前南地区的冲突裂变型,即政治发展受民族主义影响比较大,民主化引发了国家分裂和民族冲突。建立西方式民主制是各国政治转型的既定目标,两种类型都不会退回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党政治;但民主化并不是中东欧历史的终结,国情的多样性为各国培育新的民主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转型后的俄罗斯政治是否是民主政治,中国学者有不同的判断,但仍有某些基本共识,即俄罗斯正在建立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其宪政民主的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奠定,政治上高度集权,俄罗斯民主还处于转型之中,具有不确定性。中国学者认为,俄罗斯现行的政治模式别具特色,其原因在于:由于传统苏联政治模式的严重弊端,绝大多数俄罗斯民众都不愿再回到苏联的政治模式去;俄罗斯悠久的专制主义政治传统;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需要,以及俄罗斯领导人个人的性格。对于俄罗斯民主转型的后果和前景,多数中国学者认为,其政治转型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繁荣和民主的基础,是俄罗斯通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从长远看,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每个国家的政治进步,既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也离不开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合理成分。每个国家的民主政治进步,既要遵循人类社会普遍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律,也要尊重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韩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政治转型,可相应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转型是1961年威权体制取代脆弱的民主政治体制,第二次转型是1987年威权体制被新的民主政治体制所取代。其发展进程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展现的诸多规律特征,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中东政党政治提供了实践空间,中东诸国通过颁布宪法、组成议会和开展选举建构现代政治模式,但领导人的奇理斯玛式权威和一党制的政治实践使中东政党政治具有鲜明的威权政治色彩,从一党制到多党制的过渡体现了民主化进步,但党国合一和军人威权传统、西方政治干预制约中东政党政治的完善。现代伊斯兰主义通过伊斯兰政党参与政党政治,通过整合伊斯兰信条和现代政治理念的实践来化解社会矛盾并推进民主化进程。如今,中东民族主义政党执政空间变小,政党意识形态分歧弱化,新生政治力量冲击政坛,只有建构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政党政治才能真正实现中东民主转型。  相似文献   

7.
采取何种形式的政治发展道路,对一国的国家建构和政治稳定有重大影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西方多党竞争式的民主政体与国家建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聚居型多民族国家内部民主化过程常伴随着民族分离问题的产生或恶化,甚至国家分裂。而同为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则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并契合聚居型多民族结构的民主模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两大任务有效统一起来,避免了政治动荡和国家分裂,为后发多民族国家民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2018年11月英国与欧盟达成"脱欧"协议。英国内部围绕这一协议出现了新的政治僵局和政治博弈:该协议在英国议会批准过程中面临巨大阻力,挪威模式、二次公投、无协议"脱欧"等可能性依然存在。"脱欧"僵局与近年来英国在议会主权的宪法体制、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演化、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身份政治与政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层面出现的政治转型趋势紧密关联,能否打破这一僵局也与英国围绕这些问题建构新政治共识的结果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全球民主化浪潮把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卷入民主化进程中,30多年过去了,这些民主转型国家大都出现了"民主化失灵"。造成"民主化失灵"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违背民主发展客观规律,无视民主的客观条件,采取错误的民主策略和方式。我国的民主建设应吸取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失灵"教训,尊重民主发展的规律性,走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东变局是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既有共性特征,但在不同国家又有巨大的差异性;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存在的积弊,是中东变局的根本原因,但也受到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民主变革和民主转型无疑构成了中东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阿拉伯国家均在进行民主转型和民主改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伊斯兰教、军人干政和地缘政治因素构成了影响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核心因素。从伊斯兰教与民主转型的关系来看,教俗对立将继续困扰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同时温和伊斯兰力量也将探索伊斯兰特色的民主道路,伊斯兰与民主的关系将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并不断进行调整与重塑。从军人干政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军人干政的消解需要经历从民主启动、民主巩固到民主运转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有赖于宗教与世俗关系经长期磨合互动后而走向正常化。从地缘政治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内部复杂的宗教、教派和族群矛盾,阿拉伯国家间的矛盾、意识形态竞争和地区领导权的争夺以及西方大国的军事干涉和民主输出,都加剧了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动荡。  相似文献   

11.
2013年"进步联盟"的成立意味着社会党国际开始分裂。2017年3月,双方几乎同期召开代表大会,"进步联盟"一大完成了组织建构,正式脱离社会党国际。这意味着经过多年酝酿,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趋势。"进步联盟"认为,不平等是当前社会最大的"退步",社会民主党应防止"经济"和"政治"联合侵蚀"社会",并站在99%大众的立场上反对"精英"。他们试图以进步主义为主导,推动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通过重塑社会民主,重树左翼标识,明确提出用民主战胜资本主义;通过重建民主社会,提出替代性的民主道路,以提升社会民主主义的认同度。这一新趋势能否使社会民主主义走向新生,需要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达尔认为,非民主国家的民主转型既是可能的又是可欲的。达尔将多头政体视为非民主国家通向现实民主的理想模型和目标,因此非民主国家民主转型的可能性与可欲性问题在达尔那里就转换为非民主国家达致多头政体何以可能、何以可欲的问题。达尔关注的中心议题是多头政体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从涓涓细流汇为巨波洪浪。为此,达尔具体考察了有利于多头政体发展和稳定的条件。他的分析拓展了民主理论研究的空间,对非民主国家的民主转型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东欧国家的入盟进程中,欧盟以"哥本哈根入盟标准"和"定期评估报告"作为两个制度性工具,建构和形塑中东欧入盟申请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这种制度性建构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视程度存在等级差别;评估缺乏明确参照标准并存在自相矛盾之处;评估报告的落实存在执行困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平等无疑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但外部力量的参与并不会对少数民族问题的解决产生根本性的作用,更不会从实质上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4.
拉美国家的民主虽起步时间较早,但发展历程异常曲折,经历了民主体制与考迪罗政治并存、民主政治与威权统治相互交替的漫长历史周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新一轮民主化进程推动了拉美国家由威权到民主的转型。在民主转型和巩固过程中,拉美国家的民主体制渐趋完善,政党运行规则日益清晰,政府体制趋于成熟,民主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然而,拉美国家民主的深化遭遇巨大障碍,民主的质量亟待改善,民主巩固与转型仍面临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5.
民主巩固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维持到深化的长期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防止民主中断、避免民主遭到腐蚀、完成民主建设、深化民主等阶段。在民主巩固过程中,不同的战略安排、次序选择,决定了不同国家民主巩固的道路及其结果存在巨大的差异。新兴民主国家必须解决面临的转型问题、情境问题和体制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战略安排,努力消除民主发展中遇到的不利条件,才能真正实现民主的巩固。  相似文献   

16.
下一站,转向“国民幸福总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统奎 《南风窗》2010,(4):44-45
中国应以提升国民幸福总值为施政目标,进而推动建立分享式的民主。这不仅是"中国模式"的转型问题,也是国民生活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民主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话题。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民主的萌生发展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分立,而社会谋求自主自治和政治参与的结果。依据民众自主自治的发育水平,社会民主在宏观层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民主形态,在中观层面是公共领域中人们的自主自治状态,在微观层面上是杜威所阐述的"生活民主"。三个层面的社会民主,既存在差异,又拥有共享价值,呈现出层次的递进性特征。其中,宏观层面上的社会民主,以革命为路径促进国家和阶级的消亡,引导人们追求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中观层面的社会民主,以社会再组织化为路径谋求底层自主自治秩序的民主再造;微观层面的社会民主,以民主主义教育为路径引导人们将民主作为一种生活状态。总之,以宏观层面的社会民主为导向,大力推进中观和微观层面社会民主的实践探索,将有助于促进善政善治的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18.
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已有十多年.大陆的投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市场也越来越向完全竞争的方向推移。一方面,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利润摊薄,竞争主要成为成本的竞争;另一方面,大陆沿海地区的劳工、土地、税收等成本却在大幅度上升。这使得台资企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若是按照原有生产模式,将难免被跨国公司和大陆企业所代替。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来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已是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9.
民主,是世界范围内哲学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概念之一,也是当今世界被最大多数人认可的核心价值和制度模式。人类世界是被话语建构的世界,话语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谁主导了民主概念,谁就掌握了民主话语权。2016年美国大选使美国自由民主制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为中国建构自身的民主概念、确立中国民主话语权提供了良好的时机。然而,要想在民主理论领域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概念"的要求,中国学者必须了解西方自由民主话语权的构建过程,了解西方学者构建自由民主话语权与反对人民民主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基于这一认知,中国人民民主话语建构必须建立在解构自由民主的基础之上,并对它的核心问题进行有效回应。与自由民主的反人民性不同,人民民主是真正强调人民主权的民主观,是对多数利益的维护,是民主政治公共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学领域,民主转型一直是备受瞩目和争议的话题。透过转型国家喧嚣动荡的政治乱局洞察一波又一波民主化浪潮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有着重大意义。那么,究竟应如何评价转型国家的治理现状与面临的挑战?部分国家转型失败的根源何在?在立宪民主、分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等民主形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当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是什么?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光斌教授就转型国家民主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