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解放与社会和谐是马克思倾其一生的理想追求。对马克思来说,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与社会和谐的基本规定和途径。劳动解放是人的自由联合劳动取代雇佣劳动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消灭人的异化了的生存条件,在自由的联合劳动中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劳动解放在促进生产力解放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关系向自由、平等、互助互爱方向发展,使社会得以和谐。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把"以人为本"思想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这个理想社会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一个人都获得了自由。要让每一个人获得自由发展,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这是以人为本思想所应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未来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具备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这种主体意识并非强调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优先地位 ,而在于强调要为人类潜力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使人的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要求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使人成为一种精神解放、意志自由的主体。这就存在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闲暇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晔 《法制博览》2015,(1):73-74
人权是一个人作为人而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它包含了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平等、自由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基本权利。本文以社会发展中的新兴社会现象,同性恋婚姻以及堕胎问题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我国人权发展的概况,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的问题,以期能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为我国的法治事业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点。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发展进步的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理想尺度 ,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终极状态 ,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生产力的状况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尺度 ,体现对人的现实关怀 ;以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理性尺度 ,既保留和肯定了前两个尺度的必然性、客观性、合理性 ,也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公正社会。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是指引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一种社会价值观。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实践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伟大历程。这一实践既验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公正性,又为中国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公正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他从实际出发,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基点从"未来人应该怎么存在"转化为"现实的人应当会做什么",实现了人的发展内容的具体化。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主张人的全面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把社会改造、人的改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变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人的自由发展"看苏联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终极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俄国历史上没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战争也没有可能提出和解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朝这一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从20年代末开始,斯大林又恢复了军事共产主义制度,实行大清洗、大镇压,消灭"富农",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从根本上背离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目标,为此苏联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要从宏观上处理好十大关系,即经济方面的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政治方面的民主与法制、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文化上的一元与多样、平顺宽容与互信友爱的关系,社会方面的活力与秩序、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吴洪森 《南风窗》2008,(19):94-94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大大发展了,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目标也早已实现了。但无论是政府信用、商业信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用不但没有健全起来,反而一直在下降。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也很少提社会信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主要蕴含在关于自由时间及其价值的论述中。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的休闲思想理应具有新的意蕴和境界。自由时间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只是休闲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休闲只是自由时间的一种度过方式,它有着自身的价值规定性。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本质属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休闲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已成为自由时间价值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潘正义 《工会博览》2009,(1):120-120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当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共产社会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而这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也都存在着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最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分析了商品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在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历史作用。本文论述了这个理论中对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认识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围绕人的解放而展开。人的需要是推动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原点。认清矛盾的客观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矛盾的特殊性,并通过最大限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化解矛盾、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动力论及其中国化演进彰显了其严密的内在逻辑,也显示了其文化转向的当下趋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刻,厘清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思想内涵、发展脉络、内在逻辑,对于把握时代发展动力的文化转向这一关键矛盾、推进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理论创新和"中国梦"实现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佳玲 《法制博览》2015,(6):290+289
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让人为之神往、为之期待的境界。而政治自由更是关乎每一个公民同国家的关系,它涉及到平等、权利及权力。马克思理论中包含有大量的政治自由思想,马克思对其有着丰富详实的诠释,他终其一生,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政治自由目标而奋斗不懈。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思想有别于其他流派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主张针对弱者的自由,从本质上散发着大众化、平民化的特征。同时,马克思尤为强调个体的自由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他的政治自由思想包括作为权利的政治自由之内容和作为结果的政治自由之实现。马克思认为政治自由是可求的,是实质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政治自由。其理论拥有的实践特征是同其他政治自由思想最本质区别。马克思惯以于批判中创新和创建,他在批判卢梭、康德、洛克、黑格尔等人的政治自由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其迥然不同的政治自由思想。其思想本体看似不如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系统性、体系性强,但纵观其著作,不难发现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在其著作中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的政治自由重视人本身,把政治自由的实现定位在从生产力的变革到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用其他自由的实现来推动政治自由,又用政治自由来保障其他自由。马克思政治自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这也正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归宿,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思想因其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内容具有现实性、广泛性的特征,对于指导我国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值得我们不断的深入发展和挖掘。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党国际的人权观是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的核心,它以自由、平等、互助、幸福为基本要素,要求以人为目的来塑造社会。它认为只要人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平等,人权的终极目标就可以实现,而人权目标的实现就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其实现的方式是渐进的改良道路。围绕着人权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则构成了社会党国际一整套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以至于“人权是识别社会党人必不可少的特征”。本文试通过对社会党国际人权观发展变化的剖析,以求得对社会党国际人权观及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进一步了解。 人权是什么?目前世界各国学术界尚无获得广泛认可的概念。社会党国际对人权概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认识的历史溯源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主义观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界定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强调只有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然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长期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要求,既没有自觉地对社会加以全面的建设,更没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为历史所淘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反思并更新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它不断推动和逐步实现着向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的辩证复归,并通过实行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问题关涉人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和以人为本的向度,深度把握民生问题,强调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一致,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国家社会管理职能,使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残疾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分别有医学模式、社会模式、交互模式这三种定义其概念的方式。其中社会模式影响最大,它把残疾看作社会压迫的产物和后果。在当代政治哲学中,阿玛蒂亚·森提出"跛足者论证",以能力平等批判和取代罗尔斯的资源平等,从而提出了作为真实自由与真实机会的能力概念。玛莎·努斯鲍姆指出,无法处理残疾问题是罗尔斯正义理论以及契约论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因而她试图把能力提升为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罗尔斯对原初状态的本质的描述与他对残疾问题的回避和排斥是不一致的,其正义信念与契约论的假定前提——"自由、平等、独立"——也是不一致的,而能力理论能更好地把握和发展罗尔斯式的正义信念。从能力出发的社会批判,就是以人类核心能力对社会制度进行跨文化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贫穷之恶     
周保松 《南风窗》2012,(25):82-83
自由主义的正义理念,是视人为独立理性自主的自由人,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公平社会合作,以求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发展和实现人的自由,从而过上自主而有尊严的生活。笔者最近发表的几篇反思市场自由主义的文章,引起颇多争论。我的观点很简单:我们的社会,穷人较富人少许多自由。穷人不仅缺乏物质,同时缺乏自由。这意味着在一个贫富差距愈来愈严重的社会,人们享有的自由其实并不一样。这个结论引起许多人的担忧,质疑我是否以平等自由之名,主张财富均分。这不是我的主张。迄今为止,我一直强调的,是如果我的分析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