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郝凤霞今年44岁,夫妻俩都是七师一二八团十五连的回族职工。1994年,郝凤霞和丈夫罗新林结婚成家后,婆婆就和她们生活在一起。自古以来,人人都说媳妇不好当,婆媳难相处。但郝凤霞却说,做一个好媳妇并不难,只要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妈用心去照顾,就没有难相处的婆媳关系。2010年,婆婆不慎把盆骨摔成粉碎性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郝凤霞就给婆婆做饭、梳头、洗衣、洗澡、倒便盆等等。那段时间,婆婆精神萎靡,  相似文献   

2.
田鸿  杨耀珍 《新湘评论》2014,(18):29-29
一说起村支书李翠英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学堂湾村的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说:"她是我们这最美的媳妇!"2005年,李翠英67岁的婆婆不幸出了车祸,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仍造成了瘫痪。这对于李翠英和她丈夫来说无异是一个晴天霹雳,公公去世早,本来家里就困难,如今婆婆又瘫痪了,生活更加艰难。于是李翠英和丈夫商量:丈夫负责在外打工养家,自己在家照顾婆婆。  相似文献   

3.
农九师一六三团七连职工蔡清云同婆婆李元英10年如一日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婆婆把媳妇当作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媳妇把婆婆当作自己的母亲关心备至。婆媳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去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让婆婆住上好房子,蔡清云报名参加危旧住改造。4月份动工后,旧房拆了,一家人只能暂时住在帐篷里。蔡清云与婆婆商量,让婆婆到她女儿家里去住一段时间,待房子建好后再接她回来。婆婆问蔡清云是不是嫌弃她了?不想要她了?  相似文献   

4.
正她有一个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88岁的公公和78岁的婆婆,上初三的女儿,爱人在轧花厂工作,十六年来她用自己的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用真情关爱着家里的每个人,让家里充满了幸福的味道,认识她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媳妇,她就是六师一○三团蔡家湖镇医院的庄继红。今年,她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1996年12月,庄继红和爱人孙跃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直很孝顺父母的她决定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在庄继红眼里,爱人的亲人就是自  相似文献   

5.
我叫马宝翠,是佳木斯市郊区马大姐回民商铺的老板. 如今,店里的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过得比蜜糖还甜.可回想前些年,我的生活却是比黄连还要苦——2005年,14岁的儿子不幸得了糖尿病.那时,我们夫妻已经下岗多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为了治疗婆婆的尿毒症,家里已经债台高筑,现在儿子治病又需要打针买药,家里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6.
婆婆     
正我站在路口,看着她,我最挚爱的婆婆,踏上返回奎屯的班车上。那佝偻的背、斑白的发和那干枯如树枝般的一双手从我浸满泪水的双眼里一点点隐去。婆婆对她最小的儿子——我的丈夫和我疼爱有加,早在2005年,婆婆和我们一起生活了8年。后来,婆婆去了奎屯和她的大女儿住在一起。在婆婆离开的日子,我们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却处处都有她。相机里那个翻看报  相似文献   

7.
1996年,周华和丈夫从"天府之国"四川,来到农一师八团机耕队,承包了棉花71亩,年收入虽有1万元左右,但是家里有两个孩子,一家4口人,日子仍过得很艰难。她和丈夫左思右想,决定实行多种经营,发展养猪。万事开头难,要发展,一是缺资金,二是没技术。没有资金,她依靠自己  相似文献   

8.
<正>农二师三十团二连女职工袁召芬连续多年荣获"好媳妇"、"五好家庭"、"和谐小康家庭"等荣誉称号,2008年又荣获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光荣称号。1994年,从山东来团场参加工作的袁召芬和丈夫高友效结婚成家,当年,在青海老家患有癫痫病的婆婆和双腿瘫痪的公公从青海来到新疆,先在大儿子家生  相似文献   

9.
农四师良繁场一连女职工孙彩霞多年赡养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在良繁场被传为佳话。 八年前孙彩霞结婚来到这个家,迎接她的是年迈体弱的公公和患有严重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她一进这个家门就挑起了家庭主妇的重担。从此,一年四季无论多忙,孙彩霞都定期给老人们拆洗床单和被褥,经常给婆婆洗澡、梳头。有一年冬天,精神失常的婆婆突然不见了,急得她到处寻找,最后在公路边找到了已冻僵的婆婆,孙彩霞把婆婆背回家后,用雪不停地揉搓婆婆的双手和双脚,又烧了碗姜汤一勺一勺地喂到婆婆嘴里。在孙彩霞的精心  相似文献   

10.
<正>15年,她精心伺候身患脑瘫的婆婆和患脑溢血的公公;15年,她不仅照顾好家里每个人,还把孩子培养成一名大学生;15年,她把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用孝心铸就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就是农九师一六三团林管站职工周荣兰。  相似文献   

11.
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园十二连有这样一个家庭,姚雯艳是园十二连党支部书记.丈夫在四连工作,兼做出租车司机.儿子现在团梨华中学上初二.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关系和睦是家庭的基础.她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美满、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她的公公和婆婆都是勤劳和俭朴的人,靠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儿女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自退休以后,就在家里为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而操劳和忙碌,为她们解除后顾之忧,每次外出学习或开会时,婆婆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孙子的责任,使她们更好地安心工作.婆婆是一个性格直率、从不斤斤计较的人,和婆婆相处,她们之间从来没红过脸、没吵过嘴,有什么事都愿意向婆婆说,就像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结婚17年来,婆婆也是尽可能地帮助她们解除后顾之忧,让她们在外好好工作.在婆婆的影响下,她和哥嫂之间也相处得很好,从未闹过什么矛盾.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2.
<正>1956年,肖秀云开始照顾婆婆杨金枝和一家人的生活。58年过去了,肖秀云一直坚持照顾婆婆,肖秀云说,做孝顺媳妇是自己一个简单的想法。杨金枝,今年已经101岁,儿媳肖秀云,今年已79岁。杨金枝的独子已过世近10年了,现在,儿媳肖秀云和婆婆杨金枝住在八师一三四团下野地镇镇区保障性楼房一起共同生活,杨金枝的生活起居还和以前一样都是肖秀云照顾。  相似文献   

13.
今年40岁的维吾尔族女职工枣丽娜,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1986年4月,枣丽娜嫁到了农十二师三坪农场。她的婆婆早年去世,结婚后一直和公公尼牙孜生活在一起,今年她公公已是105岁高龄,患有老年痴呆病。年迈的公公、两个可爱的女儿和多病的丈夫以及家里的一切事务都由她一人来照顾。枣丽娜原是农场冷饮厂的一位工人,1998年冷饮厂停产、关闭,她失去了工作。她没有气馁,凭自己的实力和对工  相似文献   

14.
<正>史新玉、顾建培夫妇俩是农六师新湖农场新野社区九连的职工,一家5口人,父母、夫妻俩和15岁的女儿,从来没有为什么事红过脸。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老人辛苦一生,晚年应当享受生活,这是史新玉常挂在嘴边的话。2008年冬季,婆婆感觉身体不舒服,史新玉带着婆婆去五家渠医院检查,得知患了早期直肠癌,她立即带婆婆到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住院治疗,婆婆的病情得以好转。为了巩固疗效,整整一个半月,她带着婆婆到乌鲁木齐一  相似文献   

15.
正杨玲,十师一八四团幼儿园保洁员。与丈夫朱连新从相识、相知到结婚,25年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从没红过脸,在一八四团传为佳话。杨玲与朱连新是自由恋爱,于1990年3月结婚,20多年来,她和公公婆婆一直住在一起,使本来不曾认识的婆媳产生了浓浓的亲情。从刚结婚时的不适应,发展到相濡以沫,靠的是她和公公婆婆的相互宽容。刚到一八四团时杨玲没工作,靠丈夫一人维持家庭生活。有人说:天下的婆媳关系最难处,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她从来不这么认为,公公婆婆是团场朴实的农工,对杨玲也特别好。杨玲也努力去扮好儿媳角色,在生活日常开支上,杨  相似文献   

16.
正俗话说:自古婆媳水火不相容。但这句话如果用在七师一二六团五连职工范丙春和她的婆婆身上,那可就不灵验了。为什么不灵验呢?话还得从头说起。1985年,范丙春和刘永春喜结良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第一年,丈夫就和她商量:与公公婆婆共同生活。刚开始,她很担心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日久天长必然会产生矛盾,难以相处。但在丈夫的耐心劝说下,她考虑到:丈夫的4个妹妹还在上学,丈夫的哥哥在边远连队工作,公公婆婆年  相似文献   

17.
正当我走进朱东华婆婆家时,房间干净整洁,无臭味。老人穿得干干净净地坐在轮椅上。朱东华正在给婆婆洗衣服,我们就聊起来。朱东华1984年嫁到陈家,和婆婆是隔壁邻居,公公婆婆有个头疼脑热的,朱东华跑前跑后地给老人买药,端水端药。公婆非常满意。2009年12月,和她生活了25年的婆婆因做胆结石手术后,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婆婆瘫痪后,由于三分之二大脑坏死,造成婆婆丧失语言功能,不能说话。为方便照顾好婆婆,朱东华和丈夫商量,搬到婆婆家住。商店  相似文献   

18.
<正>谭王军是农一师电力公司塔里木热电厂一名普通女工,她生活在老少三代的四口之家,体弱多病的婆婆已是79岁的高龄了,丈夫是塔里木热电厂检修车间的副主任,儿子大学毕业刚走人社会。有人说:天下的婆媳关系最难处,是一对天生无法解决的矛盾。但是谭王军的孝顺和贤惠,对此做出了否定的印证。谭王军1985年结婚后一直与婆婆生活在一起,现在整整26年  相似文献   

19.
旬阳县公馆乡,数十年前因大型汞矿床开发刮起“淘金”旋风,曾名噪一时而荣登富裕乡镇之首。伴随矿产资源枯竭,这里再现穷山恶水旧貌。 1999年县委书记高怀德先后十次来到这里扶贫。   一   被贫穷困扰多年的公馆乡康家坪村农民骆家成,做梦也没想到仅一年光景他便跨越贫困走上了致富路。他逢人便说:“这多亏高书记 !”   1998年春节期间,高怀德访贫问苦来到康家坪村,提出要到最贫困的农户家里看看。他被带到身患多种疾病、生活十分清苦的骆家成家中。   当看到家成这位复员军人家徒四壁、穿着破烂时,高怀德的心被深深地刺痛…  相似文献   

20.
张祁锁 《先锋队》2012,(19):45-46
在夏县祁家河乡供销社后院里,长年住着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人,她就是王福姐。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老人,当年却是夏县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1949年4月,她出席过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一1946年7月,蒋介石撕毁了"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全面进攻。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高潮,真是"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王福姐当时家里共六口人,公公婆婆年事已高,小叔常年有病,小姑还小,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