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圆桌》2012,101(2):137-146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intense international debate on the governance of forests, in particular tropical forests. This has been driven by contrasting pressures from conservation and human rights groups, respectively calling for global values to prevail so as to protect biodiversity and reduce climate change, or for freedom of choice that empowers local people with the right to manage their own forests. Both sides have condemned irresponsible behaviour by forest officials and political actors, and highlighted the harmful impacts of disregard for the law. However, these normative approaches to forest governance have coincided with a fundamental re-examination of the objectives that societies have for their forest resources. The debate is not only about legality, but also about the legitimacy of forest laws and institutions. This review explores the divergence of views on long-term goals for forest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ir governance. It emphasises that the real challenge is to reconcile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s for values that accrue at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Forest governance needs to adapt, moving away from a framework based upon the neatly defined boundaries beloved of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nd treaties, and submitting to a constant process of adaptation and improvisation at a more local scale. The challenge is to find ways to aggregate such approaches into something that recognisably addresses the global values of forests and forest landscapes. Commonwealth countries have a wide range of forest conditions and are innovating with a range of governance options that provide lessons of potentially wide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4.
5.
6.
中俄贸易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俄两国开始了崭新的双边关系。伴随着各自的转型和发展历程,两国的经济合作也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快速发展,并对各自国内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2008年秋天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对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双边合作产生了强烈冲击。本文以双边贸易为主线,详细梳理了转型时期中俄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双方经济合作的模式,并对成因进行了分析。此外还重点考察了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双边贸易出现的新动向与新变化,并展望了后危机时代的双边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7.
美国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及其全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众消费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模式,体现了对传统产生很大冲击的新的生活方式。20世纪初,美国就已展现出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特征,到了20年代以后,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在美国形成之后很快向境外蔓延,欧洲工业国家最先感到了“美国化”的威胁,但却在美国这种发展模式的影响下逐步过渡到了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一种全球资本主义价值观,现代消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事实表明,不管是欧洲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对本土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不过它们没有像美国一直所希冀的那样被“美国化”,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从蜂拥而入的美国消费文化中吸取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成分,逐渐地使本土文化适应了全球发展的大潮,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注入来自外部文化有益的成分,在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海啸、核安全问题接连发生,日本正在经历史上罕见的“大创伤”。强震、海啸、核危机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冲击明显大于阪神地震。日本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与阪神地震时的财政环境明显不同,地震提高了日本政府的违约风险和隐含的主权债务风险。但对世界经济整体而言,日本大地震不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虽然全球股市企稳回升,但“核阴云”笼罩亚太、大宗商品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加之受利比亚战争及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外围因素影响,日本大地震使全球金融市场未来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灾后重建对中国出口及产业发展带来有利契机。 相似文献
9.
10.
11.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东欧国家经济走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7年,中东欧国家的经济总体上呈平稳快速发展的趋势,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东欧转轨国家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与这些国家转型后形成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发展模式有关.本文就国际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冲击,从多个侧面分析相关原因,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13.
14.
俄罗斯智库与媒体肯定当前世界秩序处于重大变革时期,特朗普外交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改变,同时俄罗斯自身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周边国家关系等问题,需要以“新思维”来看待和解决。不过,俄罗斯官方不完全认可“新冷战”说法。俄罗斯智库与媒体看到,至少在中短期内,中美矛盾将是世界主要矛盾,俄罗斯可以利用中美竞争谋求发展。如果面临两极格局必须做出选择,对俄罗斯而言更优选择是与中国结盟。从美国民主党对俄罗斯的传统政策以及拜登对普京及俄罗斯的态度看,美国大选结果对俄罗斯不是很有利,但无论特朗普当选还是拜登当选,美国外交政策的总体方向都不会有原则性改变。对于世界格局,俄罗斯智库判断有多种发展趋向,俄力主多极世界,并将努力推动这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16.
东西文明调和论是日俄战争后在日本思想界兴起的一股带有文明使命观性质的思想潮流,其代表人物是大隈重信。该理论是作为解决当时欧美排斥日本移民问题的思想手段登上历史舞台的,其核心内容是"对于东洋来说,日本是西洋文明的介绍者;对于西洋来说,日本是东洋文明的代表者"。该理论为大隈重信的对外政策论:"支那保全论"和"日英同盟论"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论具有对西洋先进国的从属性和对落后于西洋的东洋后进诸国的优越性的双重性质,其特征是完全无视东洋后进诸国的主权和自主性,因此最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亚洲实施侵略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未来20年世界发展演进中将不会出现过往20年间较为典型的剧变和震荡。美国将在创新、金融和军事领域保持全球领导者的地位。中国地位的加强将最大程度地影响到全球权力均衡。以市场经济和民主为基础的全球化意识形态将维持其世界主导思想体系的地位。意识形态将更频繁地与全球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相关联。这将成为未来全球治理意识形态的基础。在2030年前,世界文化体系以及各种文化内核发生大规模变化的可能性极小,同时很难形成创新文化和生产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全球文化。全球治理的机制和原则将继续形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创新和全球化。全球化在未来20年将继续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在预测期的前半段,将始终可以感觉到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限制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新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以及保护主义的抬头。2011-2030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将达到4.0%到4.5%。中国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是2030年前的主要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划分将发生改变。增长质量和竞争力标准将决定一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中国在GDP规模上至少会接近美国的水平,但GDP中的创新成分及其他质量型的成分方面仍将落后于... 相似文献
18.
19.
Ken Coghill 《澳大利亚政治与历史杂志》2004,50(1):41-56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operation of feder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evolving socio-political systems. Emerging forms of governance that operate through a mix of formal statutory instruments, culture and the effects of fuzzy logic rather than in accordance with formal constitutional provisions are examined. The paper will canva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pproach for certain specific area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thin the Australian feder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