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8年6月22~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主办的“拉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57人,其中来自拉丁美洲、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代表22人,中方代表35人。此外还有特邀嘉宾、特邀代表以及拉美、亚洲国家驻...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关于拉美发展模式和东亚发展模式的优劣成败问题,不少文章作过论述,其中不乏对拉美模式的批评和对东亚模式的赞赏。1997年,世界经济形势特别是拉美和东亚经济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拉美经济繁荣发展,呈现“一片艳阳天”,而东亚在经过长时期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美发展模式,指智利、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模式。东亚发展模式,指国际经济学界认定的战后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及其运行方式。为便于比较,本文所述东亚发展模式是指亚洲“四小龙”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含日本发...  相似文献   

4.
分享增长:拉美与东亚的收入分配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比较拉美、东亚的发展模式时可以看到,不仅两地区的经济发展业绩大不相同,而且在收入分配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拉美的吉尼系数分别为0.51、0.52和0.50,而东亚则分别为0.38、0.40和0.39。①拉美、东亚...  相似文献   

5.
"拉美失业问题研讨会"综述袁东振1996年5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持召开了"拉美失业问题研讨会"。来自拉美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等单位的约30名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当前拉美失业问题的特点、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李明德研究员和江时学研究员主编的《现代化 :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一书 ,已于 2 0 0 0年 4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近 2 0年来 ,拉美和东亚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两大热点地区 ,其经济发展模式各有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的学者特别重视对这两个地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并于 1996年将这一课题确定为本所的重点项目 ,同年 ,它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院重点项目。在 3年时间内 ,课题组翻译了美洲开发银行 1996和 1997年英文版《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的部分章节 ,其中译本《美洲开发银行论拉美…  相似文献   

7.
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60年代起 ,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基本上是由外资带动的 ;在拉美 ,外资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初级阶段 ,拉美国家希望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来满足进口替代对资本和技术的需求 ,东亚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吸引外资。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特点 :两个地区不时受到起伏不定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除六七十年代的拉美国有化运动以外 ,两个地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基本上是宽松和开放的 ,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的刺激性优惠也基本相同 ;外资对拉美和东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 ;自 80年代起 ,尤其是 90年代以来 ,外国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短期资本的流入量也相当可观。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 ,东亚和拉美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表现为“雁阵模式”和“后院模式”。作者分别就这两种模式在产业结构中发生的变化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东亚与拉美金融改革成效之比较梁建武东亚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有金融体制是金融改革的产物。70年代末80年代初,资本的跨国流动频繁,国际金融摆脱了国际贸易的束缚,开始独立运转。封闭型的金融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西方各国逐步放宽金融限制,进...  相似文献   

9.
拉美与东亚相距甚远,交往不多,加上国内学者深受"学术藩镇"之限,条块分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极少有人将这两个地区作比较系统的对比研究.然而,拉美与东亚其实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20世纪中叶,拉美与东亚基本上处于相同的发展水平上,某些拉美国家的发展水平甚至明显高于东亚.  相似文献   

10.
对拉美改革的总结与反思──“当前拉美发展模式研讨会”综述80年代后期以来,拉美经济领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该地区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被新的发展模式所取代。这一转换的原因何在?新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在总体上评价该模式?1995年11月27...  相似文献   

11.
关于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拉美和东亚两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已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水平。但是二者经历的发展过程和形成的发展模式则有很大差异。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以资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一...  相似文献   

12.
"拉丁美洲贸易自由化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1996年6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办了"拉丁美洲贸易自由化问题研讨会",与会的30多位学者就拉美贸易自由化的原因、内容、效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一、关于贸易自由化的含义。许多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和国内发展理论学界,拉美通常被当作发展失败的典型,东亚则被当作成功的范例。基于对二者的比较,产生了一些发展理论,其中包括颇有影响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威权发展理论。通过对二战后拉美和东亚发展经历的比较,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发展假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拥有机会平等和经济自由才能取得发展成功,而能否拥有这两个条件,又取决于其权力结构。拉美和东亚在权力结构和机会平等上的差异是决定其发展成败的关键。本文据此指出了上述两种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对"中国奇迹"的全新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拉美国有企业改革比较”研讨会在拉美所举行1997年4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和《中国改革报》联合召开了“中国-拉美国有企业改革比较”研讨会。著名经济学家杨启先和社科院工经所黄速建博士分别就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80年代是拉美国家“失去的10年”;90年代拉美经济开始恢复增长,但速度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内储蓄率低下是最重要的原因。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超乎寻常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1975~1995年,东亚的私人储蓄率从15%上升到25%;与此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增长了2倍。大量研究表明,拉美和东亚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差异就是拉美的资本积累率低且增长缓慢,东亚的资本积累率比较高;这种差异是造成两地区经济发展业绩不同的重…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14日,智利驻华使馆和中国社科院拉美所主办的"能源与环境:智利与中国合作模式探索"研讨会在拉美所举行.智利驻华大使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出席了研讨会.拉美所副所长宋晓平研究员主持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2008年7月31日,中国社科院拉美所主办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拉美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讨会.外交部、商务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社科院<院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世经政所及拉美所的专家学者等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分"拉美国际竞争力的宏观研判"和"拉美国际竞争力的国别研究"两个单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拉美、东亚两地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国家(地区)政府(当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当局)是工业化进程起步和向纵深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本文着重论述和评析两大地区政府(当局)干预的内容及背景,以及干预措施的差异及其原因。一、拉美、东亚政府(当局)干...  相似文献   

19.
“东亚模式”在80年代以来先后两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次是在80年代后半期,面对东亚地区近30年来的持续调整发展所造就的“东亚奇迹”,国际社会纷纷试图探求造就这一奇迹的深层原因,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和拉美等处于同样的外部条件却明显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中,寻求促进东亚经济腾飞的特殊机制;另一次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危机的爆发促进人们重新评价过去备受推崇的“东亚模式”.一时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的一些媒体,大力散播“东亚模式过时论”、“东亚模式虚幻论”.两次关注,动机迥然不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东亚模式”呢?本文从“东亚模式”的历史作用,所遇到的挑战及其未来三方面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日本东亚经济战略,其核心内容是以东亚地区作为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增加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技术转让、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发展援助为手段,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最终建立以"雁型模式"为基础的东亚经济圈。但该战略的实施要受东亚地区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一战略的实施既有可能性,又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