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新闻工作者在专业精神和新闻伦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政府的喉舌,媒体应该明确自己在政府整体的重大突发事件管理中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充分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期受众特殊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展开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政府和受众三方共同形成有效的舆论互动,以正确引导舆论,有效地协助政府的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措施,在种种矛盾中构筑动态的舆论和谐,创造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突发事件在发生的频率和重要程度上都在不断加大。水警部门如何更好地处置突发事件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舆论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后,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水警部门处置网络舆情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2011年"7·23"温甬动车事故实例入手,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强、影响广泛、扩散度高、危害性大等特点。提出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政治冲突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伦理道德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策,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决策重点在于及时公布事件真相、建立经济保障应急机制、组织心理危机专业队伍、大众传媒全方位报道。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矛盾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越发突出和尖锐,各种极端突发事件和案件呈多发态势。由于突发事件、案件社会影响大,民众关注度高,且多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联,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矛盾。应对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对公安机关来说,是社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模式。公安机关正确引导舆论和话语权控制乃应急警务工作的关键环节,抑或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相关的舆论问题,是公安机关应急警务活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锋 《电子政务》2012,(10):42-49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突发事件呈多发趋势。重大突发事件普遍伴随着高强度的舆论交锋,媒体舆论甚至影响突发事件的进程和走向。从博弈视角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博弈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突发事件的舆论走向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包括传统媒体内部的舆论博弈、新媒体内部的舆论博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舆论之间的博弈及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间的博弈。当参与舆论博弈各方的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状态,舆论场域整体稳定,舆论博弈处于安全区域;当参与舆论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失衡时,就会发生舆论危机。未来突发事件的舆论博弈将愈加激烈,应加强关于突发事件舆论演化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关于突发事件舆情监测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发。  相似文献   

6.
要闻     
正重要会议 救灾领域社会工作经验交流暨"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研讨会 7月14日,救灾领域社会工作经验交流暨"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研讨会在京举办。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加快发展救灾领域社会工作,对于增强救灾应急工作能力、帮助灾区群众走出困境、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民政部门要采取  相似文献   

7.
关于突发事件应对中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以及与民众切身利益的关联性,极易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加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有着深厚的学理基础,公共领域思想是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政治学基础,风险的可建构思想是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风险传播学基础,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思想是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舆论学基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不论是在信息传播还是在舆论引导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政府要根据突发事件各个阶段的特点,制定新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胡澜  胡雪飞 《人民论坛》2015,(2):151-153
网络媒体凭借其特性成为当今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最激烈、最引人关注的社会舆论场,及时有效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舆论危机的消极影响非常必要。要努力构建网络舆论立体、全域的引导机制,健全完善网络舆论沟通、监控、预警、约束、联动机制,全面加强社会突发事件中的网络媒体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9.
维稳处突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公安机关在开展处突工作的同时,能否科学有效地引导新闻舆论,对于突发事件最终的处置结果乃至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轰动全国的"重庆周克华案",就突发事件中公安机关的舆论引导策略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公安机关在突发事件中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必须做到现场新闻管理、主动披露信息、统一发布口径、及时反击谣言、充分告知公众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重大突发事件常常给民众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甚至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群体心理危机,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重大突发事件后的群体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群体心理援助也就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个国家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标志。公共服务因其具有"除非通过政府干预,否则便不能得到保障"的特征,要求其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由政府主导开展重大突发事件群体心理援助已成  相似文献   

11.
微博出现之后,迅速成为了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会动员的新载体。但同时,虚假消息和诈骗消息阻碍着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社会动员功能的发挥,需要采取措施化解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失实困境,以期更好发挥微博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动员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今日上海》2013,(2):62-63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将于2013年5月1日实施。任何人不得编造传播突发事件虚假信息。《办法》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发生非典、禽流感、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成为各个国家日益关注的新兴社会问题。我国城市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主要问题在于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比较分散。因此,有必要从政府管理科学的角度考析我国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现状,从预警和预控两个纬度提出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预警管理模式构建建议,从而促进我国和谐城市与节约型城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 ,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国内外中央政府应急管理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就我国中央政府应急机制建设提出了相关设想和建议。一、重大突发事件对各国政府管理的影响近几十年来 ,全球重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显著增强 ,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 ,着手提高中央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1 .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根据当代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 ,各主要国家注重采取新的措施来完善危机管理机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 0 0 3…  相似文献   

16.
正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网络发达、信息传输迅速的当代社会,突发事件可谓"和平年代的战争"。处置突发事件的相关政府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同时,往往还要注意应对"战争"中的舆情。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作为一种公共关系,其阶段划分为预见规避期、危险控制期、紧急应对期、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对集中。以非典为例,这样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对社会、经济,甚至政治产生全局性的影响。为此,加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疫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是一起重大国际性政治事件,也是一起极为引人关注的媒体事件,它为研究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了生动的个案。在这起灾难性突发事件中,美国媒体所体现出来的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反恐斗争中双方对舆论控制权的激烈争夺,我国媒体在重大国际报道中的反应与思考,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各类重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国家面临的各类不安定因素呈明显上升态势。重大突发事件一般涉及的层面比较广泛,处置难度大,稍有不慎,激发冲突,就会使局面失控,事件升级,后果不堪设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公安机关要用更加宽广的战略眼光审视国家安全形势,树立常备不懈思想,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各种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不断提升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相似文献   

20.
蔡文煜 《群众》2010,(12):64-65
<正>如何正确看待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发展的新变化,正确引导突发事件新闻舆论,为推动科学发展更好服务,营造一个有利于促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与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