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策》2013,(3):91-91
<正>一个民族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是该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辉煌结晶。诸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和二十五史等等。然而,经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为了炫耀与宣扬,而在于学与用,在于有益于世道人心。可是,如今谁还读经典?读它又有何用?这倒真是个问题。问题一:快与慢。而今是信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综合教育的基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在新时代我们要赋与人文素质教育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就必须突破传统思路,从阅读文学经典的视角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走进阅读、亲近阅读、开启阅读之门;同时丰富馆藏、利用图书、通向经典之海;建设校园文化,塑造书香校园,抵达理想彼岸;转变教育观念,贯彻素质教育,体味经典魅力;开办校园读书网站,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夏海 《党建研究》2011,(4):59-61
每年四月有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月份,聊聊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这一话题,自然会韵味无穷.一般来讲,读书有三个方面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为了做好工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二是修身功能,得到思想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启迪;三是休闲功能,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功利要求,随遇而读,放松身心.在我看来,品读经典,则主要是发挥读书的修身功能...  相似文献   

4.
汪涌豪 《传承》2012,(9):79-81
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目的,否则会很可怕。  相似文献   

5.
李玉英 《青年论坛》2009,(2):158-159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注重新生入学教育,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加强书目推荐和专题图书导读工作,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举办图书漂流、读后感征文等活动,督促学生读经典、深读书;多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整馆藏,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加强对网络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弓l,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经典和我们     
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相似文献   

8.
尹传芳 《人民论坛》2012,(8):118-119
经典阅读可以也应该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有所作为。加强经典阅读,可以接引文化脉络,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可以提高阅读者的人文素养,助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阅读经典,应该以稳健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选择经典,以发展的眼光、严肃的态度阐释经典,并按不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培养目标在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方面分出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9.
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梅 《前沿》2012,(10):151-152
文学是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物言论的记录,而经典文学是文学中的精髓。作为文化的传承者,经典文学具备原创性、时代性、超时空性以及典范性和权威性的特点。由此,经典文学的阅读能够让阅读者更加了解词汇、语法、修辞的应用,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不仅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直接目的,更能达到提高写、译和听、说等综合能力的目的。创新传统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的阅读,必然会带来良好的效果,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信息文化语境下,大话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等的流行强烈冲击着民族学生对经典文化的认知,影响着民族学生文化精神的理性建构。加强民族学生的经典阅读,促进民族学生文化认知空间建设,增强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涵养人文品格,在经典诵读中拓展新知,在传承经典中实践责任,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学生的经典阅读。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为《读点经典》系列丛书作序,由此掀起了巴渝大地诵读经典的学习活动。随后,市委宣传部就此发出通知,做了具体的学习安排与要求。读点经典,对于提高重庆干部素质的意义重大,对于优化重庆社会风气的影响深远,对于每一个经典的阅读者来说也是终身受用。  相似文献   

12.
荣丹 《求索》2013,(4):165-167
为了厘清大众传媒环境下经典阅读的立场,我们从当下出现的经典阅读分流与异化等现象出发,运用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追根溯源,探寻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最终试图寻找到一条实现传媒与阅读良性互动、与受众积极自我实现的理想场境,并期待为大众的阅读理想期待视野定位。  相似文献   

13.
王振羽 《群众》2014,(7):60-61
<正>倡导读书的方式措施,自然可以讨论,甚至包括为读书立法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但读书氛围的营造,读书习惯的提倡,即使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应该受到责难的。现在的大气候,也毕竟不是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时代了。中国的功利性阅读,或者称之为实用性阅读,由来已久,源远流长。自从有了科举制,场屋之命题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文化背景下倡导经典阅读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生贵 《思想战线》2004,30(1):55-59
当代中国,经典阅读呈衰落之势,其既因现实情势的引导作用,也有历史上印刷文艺发展不充分的传统原因。在目前所有的各种文化———特别是文艺———接受形式中,阅读在调动和强化接受主体的能动性、想象力、创造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独特意义,是其他任何形式都不可替代的。阅读对拓展与涵养主体精神世界的特殊意义主要在于:文本特有的表现手段对主体参与再创造的能动性的触导与培养;阅读活动对主体审美心态的特别要求与陶冶;阅读品位对主体精神品格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潘平 《重庆行政》2010,12(5):83-83
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书呢?就是经典!世界各民族都产生过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的思想文化经典,这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阅读、应该了解、应该掌握,并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提高欣赏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才干。  相似文献   

16.
牟尼 《小康》2007,(6):73-77
于丹认为,中国的文化经典在于折服人的心灵,自己做的只是唤醒大家对经典的关注。其结果是,她在大众层面掀起了经典热。  相似文献   

17.
芊沛 《今日上海》2014,(6):16-19
六一节来了,让我们重读一首感人小诗:“你或幸运/发现宝藏/黄金成堆/珠宝满堂/你我比来/仍是我富/因有慈母/为我读书。”这是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所创作的。一句“因有慈母,为我读书”震颤人心,与世俗的财富相比,听妈妈读书何尝不是一种千金难买的幸福?  相似文献   

18.
卢永和 《求索》2007,(6):167-169
本文认为,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阐释而抽绎出来的经典文艺学具有很大的理论片面性,无法阐释各类型的文艺活动现象;相反,它遮蔽了文艺生态的多样性。针对经典文艺学的理论局限,我们须以一种新的非经典的视野去拓展文艺学研究的学术空间。文艺学的非经典化不是对经典文艺理论的颠覆解构,而是在研究观念和方法上进行重新调整,以弥补它的理论缺陷,包括:重新审视边缘文艺观念;对文学史观的再认识;关注活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并围绕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调查发现,当前基层党员干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对此,要着力解决好"为什么读"和"怎么读"两大问题,真正让基层党员干部把读经典、学原著、悟原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并将所学所悟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信息时代,古老的阅读习惯很快与人们疏远了起来,读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低。在校园中,青春文学及无厘头文化和娱乐文化盛行,独立、充满激情的大学人文精神明显缺失。众多名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广泛阅读中外经典,才能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在流行中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真正具有自由、独立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