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把研究视域转向东方社会,提出了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世界历史”理论紧密相关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内在的自我否定性、全球交往中生产力的传输、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性存在是俄国农村公社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晚年曾根据东方民族的社会历史特点非常慎重地思考过如何由“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问题。特别是在马克思较详尽地研究了俄国的状况后,明确提出了一个理论构想,即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相似文献   

4.
苏健 《学理论》2015,(8):10-11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旅途上不懈地跋涉着,晚年的马克思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路途上,将目光的着眼点转向了东方社会,并在研究俄国农村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惊人地发现了存在于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之间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农村公社这一原始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5.
柳潇  刘欣  夏群友 《学理论》2013,(10):33-35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尽管一再强调西方先进文明对东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主张用先进西方文明消解或取代传统东方文明,而是进一步指出了东方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东西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其意不在于用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来消解东方文明的民族性,而是通过东方社会内部机制的彻底更新,既吸取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同时根除东方文明的落后性,使东方文明在具有世界性的同时而不失民族性。当代全球化是马克思所处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和看待当代全球文明对话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祥 《理论导刊》2023,(11):92-98
马克思“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国家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马克思“跨越”思想提供了时代境遇。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作为基础转换理论视角,在“世界历史”语境下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将“世界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分析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高度把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维度是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创新本质的重要逻辑线索。深入研究与正确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世界历史”维度具有重要当代启示,包括立足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判断来认清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充分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佘树声同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中三个缺环》一文中说:马克思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提出俄国社会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了对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的结论。并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的矛盾,是他思想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是对“资本主义存在普遍必然性的否定”,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普遍性历史品格的失落。”(见《人文杂志》1989年第一期)本文仅对上述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8.
刘小威 《学理论》2013,(19):31-32
马克思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无数先人积累的思想资料为出发点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其晚年研究东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指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更强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与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有着历史的内在联系 ,两者的理论前提就是科学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开放的世界历史必然性,深蕴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之中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大败罗马军队,并且强迫罗马军队战俘通过“牛轭”(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曲木),以示对之羞辱。通过“卡夫丁峡谷”的典故由此产生,被引申为遭受最大羞辱。2000多年后,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的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在这一典故前面加了一个“不”字,认为俄国在特定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基…  相似文献   

11.
李红卫 《理论探索》2006,19(3):28-30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土地公社占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东方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发生人民革命的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它启示人们: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多线型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坚持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走出"东方社会道路"的理论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晚年是否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东方社会道路"理论?这是一个严肃的理论话题,它关系到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从马克思的文本意义、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视野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等方面分析,马克思晚年并未形成这一理论;不能把不属于马克思的思想附加给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在阶级社会,因为生产力的落后性、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社会动力机制的自发整合性等原因,人类历史总是按照发达国家侵略落后国家、统治阶级压榨被统治阶级的方式无情前进,人道主义者难以科学解释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而产生尺度纠结之苦恼意识。马克思承认历史自发发展必然性中潜藏的巨大代价,但反对用伦理道德谴责历史。马克思晚年分析中、印、俄东方社会三大国的国内外局势后指出,如果它们能够在坚持历史必然性与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方面实现有效结合,找到变革世界历史场域属性、迅猛提升生产力、降低发展代价的突破口,就有和谐而持久崛起的可能。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中、印、俄东方社会三大国当代崛起依然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斌 《理论探索》2006,19(4):44-46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肯定了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跨越”之后的难题,从而把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晚年研究俄国社会发展问题并最终提出“跨越”设想 ,是基于实践发展和理论发展的双重需要。期盼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关注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是“跨越”设想提出的实践动因 ;完善唯物史观 ,深化《资本论》的理论逻辑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是“跨越”设想提出的理论动因。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在世界历史主体资格问题上,以"现实的人"超越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奠定了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座;二是在参与世界历史的国家资格问题上,以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跨越"发展超越了黑格尔的落后民族不在场的缺陷,指出了落后国家世界历史化的特殊路径;三是在世界历史发展道路问题上,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唯一的西方化道路,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真相;四是在世界历史演进格局问题上,以"并行"图示彻底放逐了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成就了特色化和真正多样性发展的理论雏形.经过这四大超越,马克思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而且交给了东方社会以特色化方式走向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为东方社会搭建了通往共产主义的理论桥梁.  相似文献   

17.
苏联学者的东方社会解读模式,是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两种主要解读模式之一.该解读模式对笔记的主题、历史地位作了严重误读,带有根本性的理论缺憾,就其整体而言是不科学的.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有助于准确评价笔记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孙夕淼 《学理论》2013,(20):3-4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要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中,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影响,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分析来揭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和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郑伟 《理论导刊》2024,(3):48-55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世纪40至60年代,马克思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生成逻辑和历史进程的客观分析,探讨了西方殖民侵略对东方落后国家的“双重使命”,认为东方社会必然以资本主义方式走向现代化;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则着重分析了东方社会经历特殊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非资本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便是对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设想的有效证成,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建构了“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为超越西方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20.
许蓉  康惠 《理论探索》2004,19(6):41-42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针对俄国的特殊情况提出来的。马克思这一理论含义深刻 ,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