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纪念我国现行宪法颁布20周年,就要继续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全民的宪法意识;同时,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我国宪政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王众  王莉 《唯实》2010,(2):64-66
“发展”是现时代的主题,发展的本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个体权利的保障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行宪法自颁布以来,历经了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紧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进行了规范,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宪政、宪法的概念入手说明两者的关系 ,并进一步论述符合宪政要求的宪法应具备的功能 ,从而使我们对宪政和宪法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韩慧 《发展论坛》2003,(5):26-27
一宪政,是指宪法或民主政治的操作与运行过程,包括创造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等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毛泽东同志也说过:“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就政治与宪法的关系看,宪政实质是指政府的一切行为是以被授予的权力为范围的,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是被宪法所体现的民意限制的,在政府权力之上有一套更高的法律对政府权力进行规限,政府在法制下行使权力,才构成宪政。宪政与民主、法治一样,是人类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宪政以宪法为前提,宪政是宪法的有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我们 与宪政一次次擦肩而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 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有关学者的说法,今天,我们又站在历史的关节点 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权力提出新的变革要求,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需要进一步的保护,多 元化利益格局的形成需要一套能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机制。解决这些问题,走宪政之路是 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宪政——政治文明的基础及精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宪政是政治文明的基础 ,是依宪治国的关键。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宪政的基础性资源 ,宪法、宪政、宪政精神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政治文明的价值体现。宪政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良好的宪法秩序、有限政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转和宪法至上权威的不可撼动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7.
殷啸虎 《唯实》2004,2(2):57-59
中国宪政运动如果自戊戌变法算起 ,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然而 ,严格意义上的宪政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1 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 ,1 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2 0 0 2年中共十六大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切 ,标志着中国正朝着宪政的道路迈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宪政制度建设的今天 ,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正确处理宪政建设中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 ,是我们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宪法工具主义…  相似文献   

8.
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经历了四次修改,每次宪法修正案都见证了我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民事经济法制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土地、人权和对个体、私有财产的保护以及对私营经济主体法律地位的确认等方面,引发了民事经济法制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宪政挫折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致力于回答“为什么有些国家在宪政史上会出现宪政挫折”这一问题。为此,本文把宪政制度从建立到巩固经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从而建构了一个宪政挫折的分析框架:即宪政需求的出现与宪政领袖的兴起;宪法制定的阶段;宪法初步运行/调适阶段;宪政巩固与深化阶段。并总结出每一阶段所需重点观察的变量因素。通过逐一地对这四个阶段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宪政挫折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武俊 《唯实》2005,(3):51-55
备受瞩目的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已经尘埃落定,宪法修正案以高票获得通过,宪法文本又一次刷新。修宪之前,有关修宪的话题几乎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法治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更是令人欣喜,倘若以宪法修正案的表决通过为"分水岭",将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宪政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建国初期,毛泽东开创了民主施政、民主建国的道路.邓小平确立了法治的方向,促进了我国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江泽民、胡锦涛确立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奠定了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宋鉴 《党政干部学刊》2007,(8):13-14,44
近代中国(1840-1949年),代表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封建政权曾宣称推行宪政,却屡屡受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相继推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施政纲领,并颁布宪法,实施宪政。本文探讨了中国宪政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曲折发展的原因,为今天实行宪政提供了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的宪政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建国初期,毛泽东开创了民主施政、民主建国的道路。邓小平确立了法治的方向,促进了我国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江泽民、胡锦涛确立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奠定了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际体系在规则选择与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具有宪法性质的规范,这些宪法性规范决定和支配了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根本属性,并建构着整个国际宪政秩序的基础。而宪政主权原则是这些宪法性规范的最集中表述。从权力结构和价值基础看,现行国际体系属于“国家主导型”模式,保障国家价值是国际宪政的首要目标。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巩固主权地位和加强体系权威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16.
改革开放30年期间,中国宪法取得了各方面的进步,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之一,就是其价值目标经过多阶段历史性的调整与转变之后,最终确定了"社会和谐"的终极价值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终极的价值目标,就成为现在及今后宪法实施和宪政建设,改革亟待关注和实践的重大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课题.  相似文献   

17.
杨建淮 《唯实》2011,(2):78-81
我国宪法实施的最大问题是宪法权利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现行的人大监督宪法实施体制,在实施的主体、方式、程序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在短期内又很难建立宪法诉讼。宪法与行政法作为公法体系的基本组成部门,二者关系最密切,集中表现为二者最大的一致性和动态推进的互动性。因此,当前可以利用行政法来改变宪法实施的困境,寻求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张晓群 《唯实》2005,(6):54-56
“宪政制约民主”只是一种假象。宪政与民主是高度一致的,美国的宪政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尊重宪法、遵守宪法,首先应当尊重、遵守宪法所确认的民主程序。  相似文献   

19.
宪法解释建议权是以解释宪法的方式、程序,实现修改宪法之目的,并具有宪法修改效果的宪法解释首要程序,其源于我国宪法修改程序中宪法建议权的宪法惯例,旨在通过宪法程序避免宪法的频繁修改。执政党是提出宪法解释建议权的主体,由宪法规定的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的各国家机关是提出宪法解释议案的主体。明确宪法解释建议权,是健全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为具有宪法修改效果的宪法解释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助于运用宪法方法维护宪法的高度稳定性,实现以宪法发展指引和保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陈纯柱  林莘 《探索》2012,(2):61-65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民主宪政的道路,虽然遇到了许多坎坷,但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政体制。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宪政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定出好的宪法是宪政建设的前提;坚持宪法至上的原则,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保障宪法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宪政发展带来了支撑和动力;完善法制,构建制度化、程序化的执政机制是宪政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