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理论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执政资源,是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构成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就应当深入思考并把握好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问题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的现状、开展相关研究的意义、以及今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实践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加强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本文界定了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的特点,论述了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在社会整合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如何建设适应民族地区社会整合的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  相似文献   

3.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确立这一执政理 念,既是社会主义内在价值的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内在价值和中国共 产党执政规律的统一,维护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周铁农 《团结》2004,(6):22-23
我们今天在这里研讨“不可行性研究与政协民主监督”,出发点是从政协和民主党派的角度、从具体问题着眼,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下,研究如何加强政协民主监督,更好地帮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的历史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任务的要求,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全面总结执政经验、专门论述执政能力建设、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它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也是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历史继续和现实需要。这一探索,集中体现在三代领导集体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关论述之中。  相似文献   

6.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实际上最终落脚点都是党的执政竞争力建设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最综合的执政能力建设。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正面临着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挑战,执政竞争的形式也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加强党的执政竞争力建设,要有科学的路径选择和明确的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7.
尤丽 《学理论》2012,(29):8-9
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各方面的建设,又是其他各方面建设成果的反映,体现在党执政时能力水平的高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既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是新世纪新阶段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观的科学阐释.它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凸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新思考,强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内容.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乔晖 《理论探索》2004,(4):34-35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加强我党建设的根本依据。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历史和实践出发 ,还要从执政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辩证关系出发。认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必然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对自身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实现了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方式科学性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升;实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与依法治国方略的一致,完成了我国迈向"法治"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与世界政治文明的融合,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国际形象。依法执政的理论创新和历史贡献,必将为党的事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带来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武斌 《民主》2003,(10)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中共中央依据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的成员,我们要深入领会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课题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党为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切实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参政能力和参政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我们的贡献。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包括总规律和具体规律两个层次。总规律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起统领作用的规律。“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总规律的内容与要求的认识和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具体规律是总规律在自身建设和领导国家、社会活动中的展开和实现。它主要表现在执政理念、执政宗旨、执政任务、执政能力、执政途径、执政规范、执政保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执政形象本质上体现民众对执政党的综合认知与价值判断,是一种群体性主观评判。对致力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特殊的政治地位、组织属性及其功能决定了执政形象构建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逻辑:"执政形象"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政党政治实践的新命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构成基础源于政治使命与政党功能;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依然对执政形象具有内生性需求;中国共产党要立足新时代,正视执政党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现实问题,科学构建提升执政形象的路径,为党的长期执政创造坚实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执政理论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理论视野》2005,(2):60-61
阐述了毛泽东执政理论和当代价值。指出毛泽东的执政理论和实践非常丰富 ,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源泉和根基 ,对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宪 《民主》2005,(5):10-13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中共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具体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调试,更好地面对挑战、走向现代化政党的必然选择。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自己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参政党,加强自身参政能力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就此谈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6.
白云 《民主》2005,(12):11-13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 定》,明确提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加 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执政水平。而 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同舟共济、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的参政党,如何适应执政党加 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参政议政 能力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质量和水平,既是目 前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重大战略课题。综观国内外的历史,政治合法性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其政治合法性的历史建构中得到了考量。在新世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党不断深化执政合法性的时代认知,不断巩固和增强自身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祝全永 《理论探讨》2005,(6):156-158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问题、社会结构转型期政治系统的调适问题以及传统的政治理念向治理理念转变的问题等都是现代政治学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些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拓展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拓展对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19.
执政合法性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面临重要危机.陈云为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陈云主要是从执政绩效、意识形态以及作风建设层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进行了切实的维护与重构,从而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有效执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执政正当性,意味着执政党的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正当性的新探索,主要表现在积极扩大政绩正当性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三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正当性的意义上,乃是启动全面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