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质是要使社区从国家领域中分离出来,回归到社会领域。社区管理是社区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完善社区管理就要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社区治理代表了社区管理的新走向,治理包含管理又超越管理,它是管理、服务、建设的有机统一。在社区治理中,除了发挥政府、社区主体组织的作用,还要重视和发挥其他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机构、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城市社区管理由行政主导的传统体制,发展为以居民自治为主导的多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公民社会发育的要求,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整合机制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政府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倡导者、指导者、支持者、协调者和宏观管理者这几个方面,探讨了政府在城市社区 建设中的角色集处理问题,认为政府应在社区建设的不同阶段,把握不同角色的主次关系,使多重角色相互配合、协同工 作,才能促进城市社区顺利、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求知》2005,(8):21-22
近十多年来,我市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先后来我市视察社区建设之后,大大激发了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积极性。目前,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管理城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社区建设作为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系统工程,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应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应完成好规划、引导、协调的任务、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的财力支撑体系从而推动社区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区建设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菊 《理论导刊》2002,(10):61-63
社区建设是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政府在社区建设中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是推进社区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文从对重庆市社区建设的调研入手,对西部社区建设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从社区建设初期阶段的行政主导模式向行政引导模式递进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术界将正在进行的城市社区建设目标定位为走向社区自治,这个定位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问题,社区自治理论存在着严重缺陷。本文从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目标追求、社区居委会的双重性质、社区治理的相关主体、社区公共事务的性质以及政府社会职能转变等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论证我国社区建设的目标应该定位为建立合理的社区治理结构而不是走向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7.
治理理论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多元主体间互动式的可持续合作。我国自1991年提出社区建设以来,鼓励社区组织、社区公众和政府一起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尽管政府在新的治理实践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但也表现出国家-社会关系的明显转变。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建设与政府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珍 《行政论坛》2002,(1):71-73
城市现代化的逐步推进使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城市政府以其独特的功能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新时代的政府应通过原则的指导与机制的创新来促进社区建设,以实现城市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型国家,全国只有中央一级政府,实行选区制管理体制,全国分为5个区,每个区成立社区发展理事会,5个区又划分为14个集选区和9个单选区。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是社会发展及体育部,负责社区发展的政策制定和职能策划;社区建设的指导机构是人民协会、社区发展理事会、市镇理事会等。  相似文献   

10.
安彩英 《理论探索》2013,(1):106-108
农村社区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共同体,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从国情和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脱离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就会出现工作偏误.现阶段农村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政府是主导力量,社区建设模式多样化,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是重点,尊重农民的权利和意愿等方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遵从其客观要求,努力防止政府角色错位,“一刀切”和急躁冒进现象,增加农民负担,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等偏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切入,认为社区建设的终期目标是不断增强以社区为微观架构的社会自治理能力,减缓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快速变迁产生的巨大震荡,重组市场、政府、社会三者关系,构建“大市场、强政府、有序社会”三方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在此理论背景下,笔者详细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缘起、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了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制度变迁路径、社区变迁模式,并就政府介入策略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5)
非营利组织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几点措施如下:政府应对非营利组织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与帮助;非营利组织要加强自身独立性,同时要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平等合作关系;非营利组织应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重视对志愿者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使志愿服务社区化。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新的政府管理模式,以往的政府直接管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模式有利有弊,通过分析其利弊并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要进行城市社区建设政府管理模式的改变.而政府间接的管理模式正好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它有利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进行自主自治的发展,充分挖掘社区居民自身的文化建设水平,发展社区文化团体以及其他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组织,为建设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进行有效的文化氛围建设.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3)
社区建设与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带领人民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的城市基层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维护居民根本利益、提升社区建设制度化水平是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经验,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就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与居民自治的关系;重构社会资本,增强社区建设与治理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汪海玲 《学理论》2015,(6):62-63
社区是社会之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的社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一定意义而言,社区建设是政府服务、经济组织运行、不同阶层居民生活提升的重要方式,为了提升社区建设,应构建多元主体的社区建设新模式,促进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区建设中“被城市化”问题及其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林波 《理论探索》2011,(2):89-90,94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被城市化"问题,是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个超越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的、由政府强制推动的村庄撤并问题。"被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异化现象,是某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和对政策的误读造成的结果,其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防止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被城市化"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正确引导,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繁荣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由于存在着政府定位、制度支撑、工作方式等方面问题,政府在其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发挥不足,不利于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的稳步推进.只有针对问题改进和加强政府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支持,才能繁荣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8.
试论电子社区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建设电子社区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建设电子社区应 从政府网络、信息港、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整体规划等方面入手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9.
吴晓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111-120,128
2000年以后,国内学界对社区建设的研究显示出"井喷"的蓬勃景象。摸清10年来这个问题的研究脉络和动向,是形成中国社区理论学派和推动实践的基础工作。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对10年来中国大陆社区建设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社区建设研究兴起的背景、研究论域、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社区建设研究主要受政府驱动,后来学界的自我完善和主动牵引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方法上,以历史主义分析和个案分析为主,视角以"国家-社会"的二元关系为主,逻辑上以"制度与组织"的演绎为主。摸清现状后,创新性地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方法上,突破局限,尝试形成一般性的理论,引入"国家社会互动共生"的视角,将对"制度和组织"的观察点切入到"制度-组织-人"的坐标,真正观察"人"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和价值,在内容上,注重"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变迁,观察社区建设中"双权生态"。如果真的能够在上述方向上做出努力,对于社区建设理论的突破和社区建设的关系人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杨扬 《学理论》2010,(15):80-83
公民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南方雪灾、"5·12"地震灾害等公共危机事件促使我国公民意识崛起,但在事件过后,人们在常态的社会生活中能否继续保持和发扬公民意识值得探讨。城市社区是政府基层组织单位,具有与辖区公民"面对面"的互动优势,居民自治是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社区既面对政府,又面对辖区公民,与公民的日常生活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社区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载体,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基础:通过改善社区治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引入公众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改变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大力开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等)可以有效强化公民身份的认同感,促使公民意识的产生和持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