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强调了“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的发展,二是政治的进步,三是文化的繁荣。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需要有经济的繁荣发展,也需要有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作为党的重要工作,也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其重点应放到对职工的“四有”教育上。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通过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产生的,也就是说,决定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表明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化,行动更加自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具有自在的价值,同时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4.
武安 《新长征》2006,(12):4-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指导今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六中全会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将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升到制度化水平上,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由原来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5.
文化现代化是文化在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方面满足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过程。拓展和推进文化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问题意识,在回答文化现代化的发生之问中协调好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在回答文化现代化的价值之问中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回答文化现代化的本质之问中摆正经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在回答文化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之问中清晰“双创”“双百”与“二为”的关系,在回答文化现代化的阵地坚守之问中融通网下与网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丁素 《学习论坛》2000,(12):16-18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人在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足迹中,农民问题始终是被受关注最深、矛盾难点最多、解决难度最大的首要问题。这其中为适合现代化需要,旨在培养和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的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更是成了几十年中国农村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焦点。解放初期,毛泽东讲过的那句名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今天看来仍很严重。一 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保证,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急切呼唤。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  相似文献   

7.
在二十世纪接近尾声之际,“发展问题”在当今世界与社会的各个不同层面衍射开来,以致于人们都在谈论“发展问题”。一系列问题迫使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及文化精神进行深刻反思和新的价值审视;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特殊历史境遇,使得各种发展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发展中国家既要解决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换问题,又要兼顾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中已经出现的各种文化难题。可以说,对发展问题的关注既离不开整个世界的文化背景,也离不开各国特殊的社会现实。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前提,我们才能抓住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核心和本质。首先,我国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关注文化问题、思考文化工作、进行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在民生问题中,文化民生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大竹县委、县政府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结合县委提出的“五大目标”和“三化联动”决策部署,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服务农村文化民生,以多种方式保障农村文化民生。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是促进西部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从而实现现代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文化建设不容忽视,而且,西部正亟切的呼唤建设一种能促进本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先进文化。从实际情况看,西部的文化建设是薄弱环节,西部的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还存在一些矛盾,阻碍了西部的大开放、大发展。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重视和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提出的现代化目标,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理清这个发展变化的线索,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V;D,加快现代化的实现,是有益处的。一、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现代化目标,经历了从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的转变,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考察,在学术界已有许多研究成果,本文不再赘述。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总体上来说,虽然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实现工业化是其核…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体制改革目标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元竹 《前线》2011,(1):14-15
当前,我国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社会建设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站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这是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之后,又一次重申社会体制改革问题。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综合考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过去五年我国社会发展成就斐然,社会建设实践中,党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体制问题认识也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目标的着力点如何确定,现在真正需要我们冷静下来,认真考虑,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公正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高层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实现社会公正的若干关系,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农村面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协调,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大而强,富而美”作为新世纪山东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集中反映了山东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企业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础,要研究和掌握这一战略目标的科学内涵,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为促进山东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笔者认为,大力加强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努力培育、不断发展“富而美”的现代企业,对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新世纪山东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一、加强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对培…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21,(1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现实挑战和文化传承的冲击与回应,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内容:共同建设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美好社会,实现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同治理,完善制度,保障治理成果的共享和“四化”治理目标的实现,良法善治,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加强和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思想指南,是从上而下的管理格局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的需要,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再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6.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精神文明建设环境的新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其基本思路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树立“一个目标”,坚持“三条原则”,构筑“五大系统”。树立“一个目标”,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振兴为物质依托,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坚持“三条原则”,就是服务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与建设遇到的“困惑”和“顾虑”,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的指导下厘清应有的理路,这就是: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在道德文明创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为此,伦理学人需要优化思维品质和作品质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将其视为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从共产主义延伸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全党工作的重要议  相似文献   

19.
耿步健 《探索》2023,(1):14-2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底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目标和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在审思西方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中提出的,是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提炼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其核心要义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关键是要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人民幸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科学贯彻“两山论”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实问题导向与战略目标引领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相结合、生态底线思维与历史主动精神相辉映的鲜明特色。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乃至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9,(8):3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并且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设计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