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税收保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税收保全王登年,陈刚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于1992年9月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该法是在总结吸收近年来我国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税收征管工作的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在我国税收征管法...  相似文献   

2.
论税收优先权与担保物权的竞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纳税人未缴纳的税收与其他未偿债务同时存在 ,且其剩余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时 ,税收优先权一旦与担保物权竞合 ,则必然发生冲突。本文首先认为 ,我国税收征管法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基准判断税收优先权与担保物权竞合时的效力顺序 ,会导致抵押权和质权的目的落空 ,因此该基准应改为纳税核定时间。其次 ,留置债权的效力不受纳税核定时间的影响 ,应改为优先于税收受偿。再次 ,税收优先权与私法优先权的协调 ,应分门别类地进行 ,税收并无必然的效力优势。最后 ,税收征管法可以理解为有关税收优先权的一般法 ,海商法、破产法、银行法的相关规定应视为特别法。只是破产程序中将担保物权之效力绝对置于税收优先权之上 ,其合理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浅议《行政处罚法》实施后《税收征管法》需修正的问题陈珊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已于1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1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正。虽然征管法在全国...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是我国税收征收管理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2001年修订的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颁布实施后,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依法治税的进程,但同时凸显了立法思想上的局限和具体条款上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救济程序方面存在立法和执行上的缺陷。2008年10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立法工作会议,将修改《税收征管法》列入5年立法规划的第一类项目。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已经着手开展《税收征管法》修订的调研工作,这标志着新一轮《税收征管法》修订工作正式启动。本文基于《税收征管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从救济程序的完善上提出对《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征管法》修改势所必然──立法史简考1986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下称《征管法》)。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修改。该法第40至45、50、52至54条等共10条直接规定了危害税收征管的犯罪与刑罚问题。其罪状独立表述;而其具体罪名所对应的刑罚则完全依附于当时的刑法(1979年通过)及《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1992年9…  相似文献   

6.
熊英 《法学杂志》2001,22(6):29-31
20 0 1年 4月 2 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下称征管法 )经过较大的改动之后 ,以法的“修订案”的方式公之于众。这次修改历时 4年 ,并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 4次审议后才通过 ,新征管法虽然在整体结构上没有进行调整 ,但在原有各章的基础上增加、删除、修改的条文较多 ,达 80余处 ,条文从原来的 62条增加到 94条。新征管法比 1 992年颁布的征管法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第一 ,新征管法总结了 1 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的经验 ,充分肯定了征管改革、机构改革的成果。征管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国、地税“分家”之后的国家税务局和…  相似文献   

7.
谈依法治税     
1998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关于检查税收征管法执行情况的报告中指出,《税收征管法》在贯彻实施中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一)违法减免税、擅自截留中央收入、收过头税等问题依然存在;(二)偷、逃、抗、骗税和欠税问题比较严重;(三)税收...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税收征管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已暴露出诸步问题和不足,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1994年我国进行了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和企业制度的重大改革后,税收征管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税源管理失控、税款买卖、混库现象增多,部门协税不力、税务独立执法手段落后,钢性不足,偷、骗、欠税依然严重,税款大量流失,增长后劲不足,这与征管法律不完善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有很大关系。现行《征管法》的个别条款规定太原则、太笼统,造成实际操作因理解不一致而形成执法不统…  相似文献   

9.
国税、地税分设两套体系,并划分了各自的征管范围。新财税体制运行基本有效,取得了成绩,但也带来了税收征管的新矛盾 许多企业和个人在办理工商登记后不办理税务登记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致使工商登记户远远高于税务登记户数 目前,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在金融机构多头开户的情况很严重 作为我国税收征管的一部基本法,《税收征管法》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面对这一切,修改后的《税收征管法》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交易实践中已被广泛采用的“新类型担保”,司法部门面临着法律适用上的困难。如何解释我国现有担保物权制度,是对这些所谓“新类型担保”进行性质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前提。对《物权法》担保物权编脱胎于《担保法》以及在何等程度上超越了《担保法》的认识,又是我们解释现有担保物权制度的基础。我国未来担保物权制度应建立统一的动产担保物权制度,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担保物权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熊英 《中国司法》2003,(12):66-67
税收规范是调整税收关系的行为规则。理论上,在实行“税收法定主义”的国家,税收规范体系与税收法律规范体系应该是吻合的,而实际上,往往存在一些差异。税收规范体系与税收法律规范体系是一种包含关系。可以将税收规范分为税收法律规范和其他税收规范两类。其他税收规范是指规章以外的税收规范性文件,其内容主要集中在税收程序方面。大量其他税收规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些税收程序性法律规范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 我国的税收规范体系以税收法律规范为其主要内容。我国《宪法》尚没有明确规定“税收法定主义”,但是《税收征管法》和《立法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税收法定的精神。《征管法》第3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12.
杨绿芳 《法制与社会》2013,(36):267-268
担保物权的主要功能是担保债权的实现,担保物权人依法享有对担保标的物的变价权,其实现方式对于担保物权人而言尤为重要。在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和担保法规定,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协议不成的,抵押权人只能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实现。通过诉讼的方式实现担保物权。程序复杂且时间较长.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障。虽然之后的《物权法》规定了抵押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拍卖和变卖抵押财产,但是如何申请、具体适用何种程序申请一直未得到程序法的配合,使实体上的权利无法获得司法程序的保障。域外立法关于担保权实现的程序主要有诉讼、申请拍卖和非讼三种途径。新《民诉法》正式颁布后,我国采用非诉讼途径实现担保物权初步具备了程序法依据,此种制度设置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根据新《民诉法》出台后,本院对实现担保抵押物权案件程序适用出现的情况进行归纳,并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98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税收征管法执行情况的报告中指出,税收征管法在贯彻实施中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一)违法减免税、擅自截留中央收入、收过头税等问题依然存在.(二)偷、逃、抗、骗税和欠税问题比较严重.(三)税收征管制度和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四)执法中存在着有关机构配合不力和“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现象.(五)税收征管法在当前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①这概括了目前我国依法治税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反映了依法治税面临许多挑战,举其要者有四:  相似文献   

14.
《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第一编物权对担保物权制度作了体系化的规定。因受"物债"不分的制度逻辑的影响,民法典草案在构造担保物权的一般规定以及类型化担保物权的制度结构方面,虽有改善《物权法》规定的某些制度的努力,但总体上对2007年制定的《物权法》规定的担保物权的制度逻辑和体系梳理未有实质性的改善,仍普遍存在担保物权规范的制度逻辑不清晰、制度规范缺位或选择失当、担保物权制度的结构性缺陷等诸多问题。民法典草案首先应当摒弃自《担保法》以来我国发展担保物权制度体系的"物债"不分的制度逻辑,以现有的担保物权制度结构和体系为基础,重构担保物权的一般规定,构造逻辑关系相对清晰的担保物权规范,以完善作为民法典组成部分的担保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征管法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车购税条  相似文献   

16.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96条、第197条新增加了实现担保物权程序,这是我国首次通过程序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实现担保物权的程序规则,衔接了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也实现了我国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的"非讼化"。由于立法规定较为原则,实践中无先例可资借鉴,加之审判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以诉讼方式实现担保物权的固有思维方式和审判定式,致使对该程序的理解与适用存有诸多意见。本文以《民事诉讼法》第196条、第197条为中心,结合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审判实践中的问题,重点就实现担保物权程序的法律属性、申请主体的范围、法院的管辖、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的条件、法院审查的标准、裁定的作出、收费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自1992年颁布实施以来,经过1995年和2001年两次修订,历经12年,《税收征管法》第88条所规定的纳税争议复议前置制度一直遭受学者的质疑与批判.2013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就《税收征管法》修改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当纳税人兴奋于《税收征管法》第三次修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时,却因纳税争议复议前置的保留而无奈感叹其“犹抱琵琶半遮面”.  相似文献   

18.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税务登记管理,加强税源监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  相似文献   

19.
刘斌 《法学家》2023,(2):108-119+194
面对司法实践中纷杂的担保物权代持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在《担保制度解释》中开创性地肯认了担保物权委托持有的法律效力,但仍然存在解释分歧。担保物权委托持有机制并未违反物权法定原则和担保的从属性,亦未影响担保人和其他主体的利益,解释上应当持开放性的价值立场。司法解释规定了“担保人知道”和“债权人和他人存在委托关系”的双重要件限制。从解释论出发,担保人仅需知道抽象的债权人和委托事实即可,不应要求其知道具体债权人和委托关系内容。担保物权委托持有规则仅适用于担保领域,不应直接适用《民法典》第925条的一般规定。就可委托代持的担保权利类型而言,非登记型担保物权和人的担保也可以类推适用担保物权委托持有规则。总之,担保物权委托持有制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应维持其制度开放性,以便利融资,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优先权的立法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正在起草的《物权法》中,对于基于维护社会公益和社会正义的目的,需要赋予优先受偿效力的某些特种债权是否应当作为一项独立的法定担保物权制度在《物权法》中加以规定,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法、日和德、瑞等国在此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和立法例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未来立法不应采用法、日的立法例,将特种债权作为法定担保物权看待,而应将之作为债权效力的例外来处理。因此在立法模式上,赋予特种债权以优先受偿的效力,不应通过在《物权法》中增设新的担保物权种类来达到,而应通过完善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的债权清偿程序、执行程序、破产偿债程序和《企业破产法》中的破产清算程序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