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吏治为民心所系,是治乱之根本。在晚清倡导自强新政者的心目中,洋务与内政完全是一体的,曾国藩甚至认为“修政事求贤才较洋务更为根本”。本文拟就阐述晚清台湾吏治败坏的实际情况及其原因,分析清廷对台湾吏治整饬的措施及其不足,以探讨吏治问题对自强新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治吏越严爱民越多",对贪官的严厉整治,就是对普通民众的爱。如果一个国家吏治败坏,是不可能有安全、有福利、有尊严的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国家治理的历史,就是治吏的历史。当前同样如此,从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再到高压反腐,都体现出高层以治吏为突破点推动改革的深意。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期,毫无疑问就是吏治有效期。如果吏治混乱、官场腐败,社会各项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的文明进步,是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武力胁迫下开始的。清王朝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军备荒殆,吏治败坏,士风日下。清王朝不愿自开门户,结果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这封闭的大门。自然经济的堤坝被冲决了,礼义之邦的传统秩序崩  相似文献   

4.
官僚政治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支柱。历代封建君主在通过各级官僚机构来实现其对全国人民统治的同时,为了防止官僚机构的腐败,又建立了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僚机器正常运转。因此,吏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於监察制度的调节作用。本文旨在论述:清代是一个以满族贵族为核心、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封建王朝,又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高发展形态。这种政治的特殊性削弱了监察制度对于官僚政治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导致了吏治的败坏。  相似文献   

5.
唐朝官僚机构的膨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朝初年,政治较为清明,官僚机构规模不大,运转灵便,效率很高。自高宗朝始,唐初官制渐被突破,机构日渐膨胀、臃肿。李唐立国不到百年,就出现了纲纪大坏,官职冗滥,吏治败坏的局面。唐朝官僚机构为何以不可阻挡之势日益肿胀和败朽?留给后代什么教训?这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在监督制度层面上,汉朝一方面继承秦朝传统,另一方面继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御史(刺史)巡视制度和自下而上的上计制度,可谓双管齐下。这两种制度,一方面对汉代的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效用,有效维护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进步;但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央朝廷走向昏暗、吏治败坏等因素,最终都随之崩塌。  相似文献   

7.
77.8%的受访者表示对"官油子""十分反感,厌恶";基层干部却存有疑问:官油子是不是会做官的表现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官油子被重用,主要危害在于"造就了更多的贪官、庸官,形成恶性循环"(占总88.2%)和"败坏了官场风气,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占总80.4%)68.4%的受访者认为,治理"官油子"病是整顿吏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八大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局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民意,高调反腐,大力肃贪。当前腐败形势极为严峻,情况相当复杂。但凡腐败猖獗吏治败坏,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没有实施,二是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当前,后者显然居于主要地位。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实权的监督形同虚设,更易导致腐败,这对中国既是现实的写照,也是近年来腐败猖獗的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9.
蒋勇军 《求索》2014,(10):157-161
近代以降,由于制度衰落、吏治败坏、灾荒频仍、外敌入侵,导致国家财政枯竭、国势衰微。李星沅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两淮地区遭遇了特大洪水灾害。"救灾如救火",为赈济灾民,他采取了米钱兼施、蠲缓赋税、添仓积谷、劝募钱粮、掩埋尸体、及时疏散等措施,赈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部分灾民得到了暂时安置,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拮据、僧多粥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乾嘉交际,清政府面临"教匪"横行、地方普遍"亏空"、吏治深度败坏三大安稳危机。章学诚以在野学者身份辗转上奏"时务六书",提出并举增容,广开言路;"国家大计","问先政治之得失";"弭寇先须清吏治",吏治之清在于祛"威""权"复"礼""义"的"治安三策"。以今观之,章氏政论所述是在不变更政治顶层设计、不致社会动荡前提下解决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最切实可行而又不失长治久安的一揽子方案。一些具体的举措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颇具近代政治思想色彩,堪称学者政论之典范。这对于后来的学者不无启示:学者论政应该秉持立诚为公的价值向度、执两用中的理性界度,把握问题意识与系统设计的契度、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平准度,注意社情观察与学理考察相济以益于拓展的深广度。不仅如此,还应在论政的时机把控、问题选择等技术性方面作如何增加可接受度的考量。而章氏所为对执政者该如何对待政府体制外学者论政也应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张溪 《前沿》2010,(24):135-138
吏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官吏的管理和对权力的控制,采取严厉的惩贪肃吏措施。探求古代法律思想中吏治的思想精华,总结吏治的规律,分析历代吏治成败的经验,为当今社会管理,实现权力规制提供法律史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吏治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深受中国传统吏治文化的影响,与毛泽东个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具有密切的联系,有毛泽东个人品质的影响。毛泽东吏治思想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既是毛泽东吏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又是其吏治思想的目标,反映了在行动和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的特性,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统一。毛泽东对于吏治基本方法是强调通过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让人民监督政府,人人负责,以保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刘维民 《人民论坛》2014,(8):188-190
左宗棠吏治能力超越时流,强调"民为邦本",体恤民力,讲求官民相得;选官择吏,不拘成法,以"操守为重"。在其吏治思想形成和发展中,传统儒家文化构成了其吏治思想的知识系谱,随着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势转移,特殊环境和身份又使其对吏治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杨世谷 《青年论坛》2004,(6):137-139
“吏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开明地主阶级政治家用以维护自己统治的法宝。“吏治”清明与否 ,关系着封建统治的安危。本文拟从封建统治者重吏治的手段和措施中寻找繁荣“盛世”的政治原因 ,以警后人。  相似文献   

15.
刘维民 《人民论坛》2014,(3):188-190
左宗棠吏治能力超越时流,强调“民为邦本”,体恤民力,讲求官民相得;选官择吏,不拘成法,以“操守为重”.在其吏治思想形成和发展中,传统儒家文化构成了其吏治思想的知识系谱,随着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势转移,特殊环境和身份又使其对吏治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陈朝祥 《前沿》2009,(11):26-29
郭嵩焘的政治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对传统吏治的批判,二是结合其出使西洋的个人经历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改革吏治的措施。对吏治的批判集中于三点:颟顸无知,虚骄自大;徇私枉法,颠倒是非;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改革吏治的具体措施,一是治吏从严,治民以宽;二是以循习"西洋政教"为"本源之计"。  相似文献   

17.
明主治吏不治民:汉唐盛世吏治的实践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吏是王朝的统治基础,大凡盛世,无不把整饬吏治,采取各种措施规范各级官吏的言行,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与控制,以法治吏,作为政府经常性的重要任务。纵观汉唐盛世的吏治得失,有不少值得后人借鉴的东西,如通过“治吏”达到“治民”,重视吏治制度建设,通过建立选官任官制度,建立有效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倡廉惩贪,这些对整饬吏治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吏治腐败,是当前最大的腐败。如何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并消除选人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文章从分析吏治腐败的种种表现入手,剖析了导致腐败的制度诱因,并对如何通过完善用人机制来清除吏治腐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吏治腐败,是当前最大的腐败。如何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并消除选人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文章从分析吏治腐败的种种表现入手,剖析了导致腐败的制度诱因,并对如何通过完善用人机制来清除吏治腐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治国之道,治吏为要。吏治清则国脉旺,吏治浊则国势颓。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腐败的源头,为害最烈,而吏治腐败的基本形式是贪污受贿。追根溯源,“贪人败类”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徇财曰贪,玷官曰墨”,贪官一词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