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儿时的鞭炮     
快乐大叔 《党课》2012,(19):91-93
“姑娘爱花,小子爱炮。”过去的孩子对这两样东西情有独钟,如今的情形却大有改变。现在的孩子对鞭炮的兴趣已经大大减弱了,倒是一些大人对过年放鞭炮越来越起劲,做生意的盼着来年生意红火财源广进,普通百姓幻想着驱逐邪气交上好运,鞭炮是越放越多越放越大。每年春节这种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弥漫全城的火药味、撒满街头的鞭炮花都让我想起小时候这个年味十足的时节放鞭炮所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节,尽管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儿媳远道归来与我们一道过年,我依然没有买一挂鞭炮、一枚彩弹。算起来,我已有20多年没有放过一个鞭炮了,但我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遗憾。我和我的家人完全变成了"旁观者"。有时,我看见有人那么"起劲"、那么"投入"地放炮,甚至对放炮寄予了那么多的"感情",竟觉得有点滑稽。小时候家里经济很拮据,但我还是有买一两挂小鞭炮、三四个"二踢脚"过年的记忆。记得那时候,一挂  相似文献   

3.
艾珉 《新长征》2008,(4):62-63
在我17岁那年,正月十五刚过,便在鞭炮锣鼓的欢送下和锣鼓鞭炮的迎接中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农村那个“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4.
汤小小 《廉政瞭望》2012,(21):74-74
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了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一张两位穿着工作服、站在寒风中举着心愿卡的老年环卫工图片,在朋友圈中被刷屏分享: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这张图片转发很广,很多网友表示支持。不过,随之而来的一张图,让人颇为矛盾。一位低着头沉思的卖鞭炮大爷,被配上了旁白:请大家多买点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1,(4):53-53
柯云路在2月3日的《解放日报》上撰文说:那天下午去父母家团聚时,我习惯性地将窗户开了一缝,吃过年夜饭返家的路上,鞭炮烟花已炸响一片。开门进屋,里面充溢着呛人的火药味。近日看一篇报道。两个中国人到澳大利亚考察,在旅馆办理入住手续时,被告知住一晚收80澳元,住两晚则收170澳元。  相似文献   

7.
钟声有感     
缓缓的沉重的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从心灵深处升起的新年的钟声同时响起一阵鞭炮焰火喧嚣后夜更加漆黑我听到有一阵风从心头席卷而过旧的都过去了钟声有感@如风~~  相似文献   

8.
1月17日,广东河源市东源县漳溪乡群星村,2米多深的山塘边,燃尽的香火、纸钱,以及那一地鞭炮燃后的红色纸屑,还在诉说半个月前,这里曾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9.
周廷军  赵兵 《当代党员》2010,(10):26-27
“九龙桥修通了!”2009年12月10日下午,万盛区金桥镇金堰村九龙湖水库两岸鞭炮齐鸣,彩旗飞扬。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桥上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10.
龚其云  刘果 《共产党人》2005,(11):30-32
我曾在旭日东升的清晨,在煤矿的井口见到矿工升井的情景:一群黑黝黝的人群缓缓走来,疲惫的身躯上套着湿漉漉的哀裳,沉重冒水的胶靴发出“咕滋咕滋”的声响,满脸煤灰把他们抹成了墨色,唯有一双双闪光的眼睛和偶尔一笑露出的牙齿,说明他们是一群活生生的精灵。我曾在夕阳的余晖播撒大地的时候,沿着高低不平的山路去过矿工的家,他们的俭朴和清贫让我伤感。然而,他们苦中有乐,苦中有求,苦中有关的精神状态让我欣慰,让我感动。我曾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喜庆日子,参加过劳模表彰大会。那些在井下工作面如猛虎般有冲劲的劳模们,身披红花坐在主席台上,竞露出了羞赧与不安的神情,我笑了,脸上带着泪花。当我缓缓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生怕自己拙笨的笔辱没了矿工兄弟。因为我深深地知道,矿工是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1.
绵绵的雨天,却感到丝丝的温暖,那温馨的短信如雪花飘飘洒洒,播撤在我心田,心中一片阳光。在这中间,我特别心仪感怀那一句:“迎春的鞭炮,是我祝愿的心声;漫天的飞雨,是我感恩的表白。”说实话,这两句祝福的诗韵如果出于一位小青年之手,我还没这么激动,然而它却出于我所敬重的一位德高望重、温文敦厚、人品、  相似文献   

12.
长长的车队,黑纱挽帐,抛撒着纸钱,点放着鞭炮,缓缓地行使在郊外公路上。哦,这就是给我送葬的车队,今天是我的祭日,一切就要结束了……我驾驶着公司新接的那辆别克轿车飞奔着,公路两旁的棉田、胡杨树林飞速向后退去。今天是妻的生日,自结婚这十几年来,我总是到处奔波,没有给她过  相似文献   

13.
历史发展的时空隧道穿越2002年,进入新的一年。在那辞旧迎新的岁末,彻夜燃放的欢庆鞭炮,昭示着人们虔诚良好的期盼:三羊开泰,国泰民安。然而,善良的人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黑色的幽灵会横空出世并肆虐人间。  相似文献   

14.
正年画中的花鸟鱼虫、梅兰竹菊,以各自的风情自成画卷。满墙山水、花草、禽兽、人物好像把五彩的世界都搬到了家里。年画中大都没有柴米油盐,却是满满的浓浓的人间烟火,也是人们的精神血脉。我想,旧时穷人没钱读书,忠孝礼仪的传承也有年画的功劳吧。鞭炮、年画、春联、饺子,欢天喜地的人群构成了我小时候的春节。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  相似文献   

15.
我家住在洞庭湖滨的一个偏僻乡村里,那里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农家来了贵客,大都是从村里捉只鸡,到湖汉捕两条鱼,然后燃起火锅炉,做成火锅菜,虽然菜不多,倒也显得热乎乎的。说起来也许有人不会相信,30多年前我家因经济困难,连泥制的火锅炉也舍不得买。要是家里来了贵客,需要上火锅菜,就到买了泥制火锅炉的邻居家去借用。但是经常找邻居家借用火锅炉,总有点难为清,不是一个办法。有年六年三十那天,父亲带着我到小镇上去打年货。说是打年货,其实就是买点酱油、粉丝和鞭炮什么的。父亲领着我在小镇的商店里穿来穿去,突然在…  相似文献   

16.
2002年6月20日,对享有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美誉的濮阳市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然而这一天,在市政府综合办公楼附近,有人放起了鞭炮,他们在庆贺一个人的倒台。而恰恰是这个人,曾对濮阳市的城市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就是濮阳市市政园林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爱民,他在这一天被宣布免去职务。  相似文献   

17.
正我60岁了。在人的一生中,60岁,算个大日子。每到生日这天,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首往事。梅子垭就是这么一个不能不回望、更不得不回望的地方。今年又回梅子垭2013年8月18日,我又回到了梅子垭,回到了马家寨,回到了我下乡时的住家户马应江的家。那遍地燃放、震耳欲聋的鞭炮让我下不了车;那热乎烫手的洋芋,吃在嘴里,心里涌起了阵阵热潮;那熟悉又有些生疏的话语,又把我拉回到那些难忘的青  相似文献   

18.
燃放了几千年的烟花爆竹,可谓积习难改。然而只要领导带了头,改起来就不难,比如隆回县是烟花鞭炮之乡,县城鞭炮曾不绝于耳,但自从今年3月回日县政府一纸公告发出,说禁就禁,令行禁止。由此想到了方兴未艾的公款吃喝风。人们形象地把中国财政称之为“吃饭财政”,说的是干部严重超编。其实“吃饭财政”还有另一个含义,即一些机关单位严重超支的办公费中有一大块是被‘吃喝”掉了,据说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早已突破了1000个亿,公款吃喝已成为一大公害,老百姓对此颇多微词。有好事者早几年做过统计,有关部fi已就严禁公款吃喝发了36个…  相似文献   

19.
(由8—10名老汉表演,红衬衫,白裤子,凉礼帽,文明棍。用山东琴书或豫剧曲调演唱) 合唱:鞭炮齐鸣锣鼓响,团场处处披盛装, 载歌载舞庆佳节,老汉我上台把歌唱。 四十年前红旗扬,一路高歌进新疆, 万古荒原扎下根,节衣缩食建农场。  相似文献   

20.
茂盛 《廉政瞭望》2006,(3):52-52
2006年1月2日下午6时,广东省佛山南海桂城某学校内,校园空地上摆起各种祭品点上香烛,和尚集体诵经后再放两挂鞭炮,这场法事持续超过2个小时,最后在夜幕中收场。据透露,这场法事是由校方筹办,因为之前该校连续发生爆炸勒索案和女生跳楼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