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8年,国外一艘远洋轮船船员从非洲带来1只青猴(Cercocebus torquatus,英文名Whi-te-collared Mangabey),送上海动物园饲养。该猴来园后,体况一直很好,但在1988年6月9日患病死亡。经解剖发现胰脏表面胰管内有吸虫寄生。虫体经压片固定,盐酸卡红染色,鉴定为锯齿布罗登吸虫(Brodenia serrata),隶属双腔科(Dicrocoeliidae)莱颇亚科(Leipertrema-tinae)。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院野生动物室1984年起对石鸡进行人工驯化并获成功。在右鸡疫病研究中,发现感染有多种寄生虫,在成年石鸡胰管内检到一种吸虫,经鉴定为双腔科的Lyperosomum schikhobalovi吸虫,该虫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一)虫体形态特征 新鲜虫体呈棕红色、扁平半透明、带状。体长4~13mm,宽0.362~0.638mm。口吸盘圆形,位于虫体前端,直径为0.196~0.282mm,平均0.225mm。腹吸盘圆形,略大,位于口吸盘后0.372mm处,直径为0.211~0.296mm,平均0.264mm。口吸盘底是口孔,下接咽,咽呈短椭圆形,  相似文献   

3.
1982年6月我们在保定地区冷冻厂检验家免过程中,发现一例兔肝脏肿大、变硬,胆囊扩张,胆管变粗,其壁增厚,切开胆囊胆管发现内有大量的虫体,数量达360多条。经实验室鉴定属于枝睾属(Clonor-chis Looss,1907)华枝睾吸虫(C.Sinensis Cobblod,1875)。兔体内自然感染华枝睾吸虫的病例在我省还是首次发现,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用采自新疆羊体的半饱血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与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成虫感染1只除脾绵羊.感染后逐日做血片检查,在感染后第11d的血片上发现一大型巴贝虫(Babesia sp.).虫体形态以双梨子形、单梨子形、圆形及卵圆形虫体为主,双梨子形虫体大小为3.0-4.0 gm×1.1-2.1μm.在感染后第14 d,感染羊体温升至41.2℃.染虫率最高达到0.2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  相似文献   

5.
寄生于牛羊肝脏中的双腔吸虫(Dicrocoelium),不但广布于世界各地,而且常常引起羊只的大批死亡。因此,它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蠕虫学者们的重视。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牛羊肝脏中寄生的双腔吸虫的种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认为是矛形双腔吸虫的一类扁体型双腔吸虫的形态学和生物学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些新种,但仍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调查兔的寄生虫中,检获一种小杆线虫,经鉴定系小杆科(Rhabditidae Oerley,1880)同小杆线虫属(Rhabditella Cobb, 1929)艾氏同杆线虫(Rhabditella axei (Cobbold, 1884),该虫属植物性腐生虫。Yokogawa,(1936),冯兰洲(1950),陈心陶(1960),冯坚等(1986)均在人体内发现此虫,在兔体内发现尚属首次。自1987年以来,我们进行了虫体形态观察,兔群虫体检出率调查,虫体在兔消化道的位置以及人工感染和药物对虫体的作用等试验,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虫体的发现与收集 1988年3月30日,我们在河南省武陟县兽医院诊治1只灭鼠药中毒的3岁灰母猫,发现其左眼球表面有乳白色细线状虫体活动。遂将猫保定确实,翻开左眼上、下眼睑,见眼球表面和眼睑内侧有3条运动活泼的虫体;用注射器抽取20ml生理盐水,去掉针头后强力冲洗猫眼睑内侧和结膜囊,将冲洗液接入平皿,得虫体12条。同法冲洗右眼,得虫体6条。2分钟后,同法再次冲洗左、右眼,由左眼得虫体1条,两次冲洗共得虫体19条。经用甘油透明,逐条量度,鉴定为吸吮科(Thelaziidae)吸吮属(Thelazia)结膜吸吮线虫(T.callipaeda Railliet ot Henry,1910)成虫,其中雄虫4条,雌虫15条。  相似文献   

8.
1983年余杭县畜禽寄生虫调查中,经过虫体标本压片染色鉴定,在猪、鸡体内虫体标本中各发现1种罕见的棘口科吸虫,现报道如下。 (一)圆圃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ortense Asada,1926)该虫在日本、朝鲜等地曾有报道,主要寄生于鼠类,也发现于人体和犬体。国内见于福建、上海等省市;浙江农科院1982年在平湖县的黄鼠狼体内检到此虫;1983年,我们首次在余杭县1只猪肠道内检获此虫(见图之1)。 虫体长叶形,体长8.2~9.3mm,宽1.2~1.3mm。头领小,其宽度0.40~0.41mm,头棘27枚,前后  相似文献   

9.
1963年以来,崇安县的水牛发生以高热稽留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作者于1981~1986年对该县5个乡44个村374头牛(水牛323头,黄牛51头)作了调查。其中水牛发病54头,其发病率为16.71%,而黄牛未见发病。从20例发病水牛血片中共捡出虫体1787个,单梨形虫体占37.21%,双梨形虫体占35.03%,椭圆形虫体占16.73%,环形虫体占7.67%,圆形虫体占1.34%,变形虫体占2.01%。梨形虫体平均长度为1.98μm,均短于红细胞半径(2.76μm)。具有一团染色质。红细胞染虫数1~4个。病原经鉴定为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vis(Babes,1888)。  相似文献   

10.
1988年4月,我们在宁夏 中卫县1只家兔的肝门静脉中 找到1条丝状的雌性线虫,其 感染率为3.3%(1/30)。后来在宁夏中卫、盐池两县境内剖检21只野兔,从肝门静脉、肠系膜血管及胰静脉中收集到类似的27条虫体,其感染率38.1%(8/21),感染强度1~19条。经鉴定,这些标本属于双辨科(Dipe-talonematidae)小筛属(Micipsella)的努米小筛线虫(M·numidica)。据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寄生动物研究室(1976)记载,我国内蒙古曾发现该种线虫,但至今未见正式报道,而且它的寄生部位欠详。 (一)形态描述 虫体呈丝状,乳白色,两端  相似文献   

11.
裘明华(1957)、浅田顺一(1942)分别在上海和吉林的狗肠道内发现斜睾属的马氏斜睾吸虫(plagiorchis ma-ssino Petrov et Tichonov,1927)和鼠斜睾吸虫(P.muris Tanabe,1922)。1988年6月,笔者从河南农业大学的4只八哥(Acridotherescriststellus Linne)雏的小肠内共检获虫体427条,鉴定为巨睾斜睾吸虫(P.megalorchis Rees,1952),该种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八哥为此虫的终末宿主新纪录。(一)虫体活力 从刚死亡八哥的小肠中检获的虫体,在生理盐水中可伸缩运动。伸时体延长变薄;缩时体变短厚。死鸟在4℃条件下放置2~3天后,所检虫体在22℃生理盐水中仍有半数以上可伸缩活动,表明该虫体在4℃条件下的死鸟体内可存活2~3天。  相似文献   

12.
宁夏固原地区绵羊矛形双腔吸虫感染率高,危害大。为了探讨吡喹酮对绵羊矛形双腔吸虫的驱虫效果,笔者于1983年5月在该地区进行了本试验。 (一)试验方法 在该地区畜牧站牧场羊群中,以Stoll虫卵计数法,选出矛形双腔吸虫  相似文献   

13.
1985年5月,我们在河北省遵化县外贸冷冻厂进行家兔寄生虫调查时,在兔胃内发现有线虫寄生,经鉴定为吸允科(Thelaziidae),似蛔属(Ascarops)的圆形似蛔线虫〔(A.strongylina Rudolphi,1819)Alicata et Mcintosh,1933〕,其感染率为1.6~2.5%(5/310,6/24),感染强度为1~12条。 虫体形态 虫体细小,呈粉红色,两端向腹面弯曲,呈环状或半环状。整个虫体的体表角质层具有明显的细而密的横纹。在虫体的一侧有一颈翼膜,从头部0.158~0.227毫米处开始向后延伸,终止部位因虫体不同而异,但均在虫体的中、后部。头端口孔有两个侧唇,每个侧唇分为3瓣,每瓣上各有一个乳突。神经  相似文献   

14.
1985年10月23日,在门诊遇到一患病猎犬,表现为严重贫血,黄疸。剖检后肝脾肿大,血液涂片发现红细胞中有小型虫体,经鉴定确定为吉氏巴贝西虫(Babesia gibsoni Patton1910)犬的吉氏巴贝西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多发生于热带国家,特别是进口的狗多呈恶性经过。在温带则仅散发,多呈慢性经过,通常以不久以前曾在森林中狩猎的猎犬患病者为多(胡体拉等1972)。吉氏巴贝西虫的寄生宿主为狗、豺狼、印度野狗、狐狸,有时獾也可能感染(Levine 1973)  相似文献   

15.
20 0 0年 10月 ,笔者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养殖场鹅的腺胃中发现大量白色针状虫体 ,经甘油乳酸透明 ,光镜下观察 ,鉴定为钩状棘结线虫 (Echinurauncinata)。该虫种在我国鹅体内发现为国内宿主新记录。1 虫体的寄生部位及局部组织学变化该虫体寄生于鹅的腺胃壁深层 ,在胃壁形成结节 ,最大结节直径达 15mm。感染严重者结节分布于整个胃壁或成链状分布于肌胃和腺胃交界处或腺胃与食道交界处。每个结节内有数条或十几条虫体 ,使黏膜发生溃疡、坏死。有的多个结节连接成环状 ,使食道远端狭窄或阻塞。结节直达黏膜下层 ,虫体周围…  相似文献   

16.
环形泰勒焦虫(Theileria annulata)病是对牛危害较大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虫体经缺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传播给牛体后,在肝脏、脾脏和淋巴结内发育成裂殖体(schizont),即柯霍氏小体(Koch's bodies),然后侵入红细胞形成配子体(gameto-cyte),可引起牛只严重发病,甚至死亡。裂殖体具有很强的病原性和免疫原性,目前,通过细胞培养方法,已能使裂殖体长期地在体外生长,为进一步研究虫体的生长繁殖特性和环形泰勒焦虫病的疫苗免疫,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1984年3月,我们在景洪县市场普查101只鸡血液寄生虫时,在编号3的鸡血片中,查到鸡锥虫(Trypanosoma gallinarum)。鸡锥虫在我省为首次发现,我们掌握的国内有关科技资料未见报道。兹将该虫体的形态描述如下: 形态 虫体呈柳叶状,前、后端稍尖锐,着染紫红色,但前后端着色较淡,虫体中有数个小空泡;虫体中央有一主核,近圆形,偏于虫体一侧,着染淡红色;动基体位于虫体一侧,着染淡紫红色,鞭毛由动基体生出,呈螺旋式弯曲至前端,并延伸为游离鞭毛,着染淡红色,波动膜明显,着染较鞭毛淡。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多次在弓形虫继代小鼠和口服免疫抑制剂小鼠的腹液中发现一种快速运动的寄生原虫,经鉴定为小鼠旋核虫(Spironucleus muris) (一)虫体检查和形态特征 小鼠新鲜腹液压片镜检,虫体色淡,活动迅速,在一个视野中片刻即逝,以致堆以观察到固定的形态。腹液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始易观察清晰。虫体呈长梨形,前端稍钝,后端变锐,大小为8.51~10.64×2.20~2.34μm,双核相对并列于前端,从虫体前端发出6根前鞭毛,从虫体  相似文献   

19.
1960~1963年,我们对兰州市,永登县的狐狸寄生蠕虫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近期,作者将收集的虫体标本作了初步的鉴定,从狐狸体内发现有6种虫体,其中线虫2种,绦虫4种。 (一)绦虫 1.中殖孔科(Mesocestoididae Perrier,1897),中殖孔属(Mesocestoides Vaillant,1863);线状中殖孔绦虫(Mesocestoides lineatus Goeze,1782)。  相似文献   

20.
亚洲象(Elephans maximus)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石家庄市动物园于1984年、1985年两次从云南某边区引进亚洲象4只、根据临床表现和寄生虫病学调查材料分析,确诊该象患有寄生虫病。在引进这批亚洲象的同时,原有的2只死于本病。笔者在剖检中发现死亡的亚洲象肝脏、胆管、大肠、胃内寄生有大量线虫、吸虫、胃蝇蚴。1985年10月、1986年6月我们对4只亚洲象进行驱虫试验,驱除的虫体与以前剖检所获标本一致。经鉴定共获14种寄生虫(线虫8种,吸虫4种,胃蝇蚴2种)。其中吸虫4种,在我国亚洲象体内均是首次发现,为国内新纪录。现将其形态特征描述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