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过去贫穷落后的赤水市两河口乡大荣村插腊沟组能旧貌换新颜,当地村民都说是得益于村支书唐永富的带领,是他挺起了插腊沟的脊梁。"好个插腊沟,三年两不收;夏天饿不停,冬天冷不休。"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刻画了赤水市两河口乡大荣村插腊沟组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的插腊沟,水泥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满山翠竹是农民的"绿色银行",1500多亩核桃已定植上山,500多亩连片的鱼塘里,鱼儿活蹦乱跳,从城里来钓鱼休闲的人络绎不绝。当地村民都说,"插腊沟能有今天的变化,得益于大荣村村支书唐永富的带领,是他挺起了插腊沟的脊梁。"  相似文献   

2.
香水桥乡新调来的白乡长走马上任了。 白乡长上任的第一天,乡里的领导正为腊条王村的计划生育事犯愁。腊条王村是全乡计划生育的老大难,腊条王村出了个计划生育钉子户王财发,是“二女户”,铁了心这辈子非生出个儿子不可。乡里动员去医院做手术,任你磨破了嘴皮,他就是按兵不动。村里有人看出了苗头,说:只要他王财发媳妇去医院做手  相似文献   

3.
风光旖旎的腊普河畔到处流传着塔城镇柯那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文政的动人事迹。藏族群众称赞他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榜样,是腊普河畔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4.
冬枫 《党史纵览》2002,(8):30-31
"腊八",俗称是"冻掉下巴"的最冷时日,然而80年代初的一年"腊八",没刮刺骨的寒风,也没飘落冻人的雪花.一大早,便下起绵绵细雨,整个山村、大地,好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 《党建》2013,(2):55-57
交上农历腊月,在冰雪和凛冽的西风中紧缩了一个冬天的心,就开始不安生地蹦跳了。我的家乡灞河腊月初五吃"五豆",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吃用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豌豆和包谷或小米熬烧的稀饭。腊月初八吃"腊八",在用大米熬烧的稀饭里煮上手擀的一指宽的面条,名曰"腊八面",不仅一家大小吃得热气腾腾,而且要给果树吃。我便端着半碗腊八面,先给屋院过道里的柿子树吃,即用筷子把面条挑起来挂到树枝上,口里诵唱着"柿树柿树吃腊八,明年结得疙瘩瘩"。  相似文献   

6.
李娟 《当代贵州》2020,(10):76-76
1月28日,天空雾蒙蒙的。雷山县大塘镇交腊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广小心翼翼地开着车。前方,是他驻守了快3年的村庄。赵广是雷山县森林公安局刑侦治安大队队长,2017年被派驻交腊村任第一书记。"疫情就是命令,各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全力支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赵广接到县里发出的行动令,他把孩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照顾,第一时间往村里赶去。  相似文献   

7.
北京的春节     
正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相似文献   

8.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1月19日清早,路上行人还稀稀落落。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府学社区的安大年却提着保温壶,来到张自忠路3号院80多岁的空巢老人董淑琴家里:“趁热尝尝,这腊八粥我用小火慢熬了大半宿。”  相似文献   

9.
银川城的冬天总感觉没有小时候的乡村冷。故乡最冷的时节就是腊八前后,如果下一场雪,直到过完春节,角角落落的积雪才会完全消融。一每到腊八,父亲都会早起,扫净院子,把因虫子啃过而不好卖的各种"纯绿色"豆类收集起来,加上米饭、面条子熬一大锅"腊八调和"吃。目的,就是让我们兄妹几个要记得节俭过日子。每次,我就着辣子都能美美气气吃上两大老碗调和饭。吃过腊八调和,趁父亲出门转悠,母亲都会给我们讲一件父亲过去的事:父亲13岁,叔叔7岁时,兄弟俩住村集体一间土坯房。没妈的孩子天养活,吃啥啥香的父亲身体挺壮实,村里  相似文献   

10.
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吃熏肉熏肠,但由于一些不法商人用瘟病死猪肉或母猪肉等劣质猪肉制成腊制品欺骗消费者,而且熏制好的成品一般人难以鉴别好坏,很多市民对市场上出售的熏制品心存疑虑,于是有人为求心安,情愿麻烦点,自行加工。“熏制”是一件麻烦的事。因为熏制腊制品是用松叶、柏香叶或锯木渣、桔皮、蔗糖渣等物生火冒出浓烟熏烤,如此操作对城市居民来说,不仅材料不好找,对周围环境污染也比较大。做过卖肉生意,见难以为继,赋闲在家的王某听到居民的抱怨后心想:如果自己到城郊租一间民房,把肉按他们的需求熏制成腊货,适当收取加工费,不是一…  相似文献   

11.
浓浓的年味     
正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有关过年的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在我的记忆里,我家过年基本上是腊八过后打扫房屋,然后开始  相似文献   

12.
广西凤山县林峒乡久隆村巴腊屯曾经是个贫穷的石窝子。1997年以来,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巴腊人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了家乡面貌。昔日荒凉贫瘠的山村成了县里的“生态文明示范屯”。 苦熬不如苦干 距凤山县城30多公里的巴腊屯现有12户人家,常住  相似文献   

13.
一个隆冬的日子,笔者深入到宜宾市翠屏区安阜街道社区实地访问,走了一路,感动了一路:社区的干部不时向东家说,过年了,熏烤腊  相似文献   

14.
“腊八”,通常是“冻掉下巴”的最冷时日,然而今年“腊八”,既没刮刺骨的寒风,也没飘落冻人的雪花。一大早,便下起绵绵的细雨来,把整个山村、大地,都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吃过饭,我们从敬爱的刘少奇同志旧居炭子冲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爬过一道道山坡,绕过一个个池塘去赵家冲青木村进行采访。正下着雨,路很泥泞,走几步,就得停下来,把沾在鞋上的厚厚的、重重的红泥甩掉。路虽然不好走,但大  相似文献   

15.
古尔邦节这天,四师宏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齐天会带着米、面、油、饮料来到公司维吾尔族保安阿不都拉家拜年,兄弟俩喜气洋洋品美食、谈变化、话团结. 2017年,在首轮结亲活动中,齐天会了解到在社区干保安工作的阿不都拉家境贫困:妻子是家属没有收入,两个儿女都在上大学,仅靠阿不都拉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于是主动和阿不都拉结为亲戚.三年时光,齐天会一家和阿不都拉一家在来来往往、聊聊住住中加深了感情,期间,齐天会管阿不都拉叫"二哥";妻子张涛和阿不都拉妻子腊孜叶木结为姐妹,但凡来走亲戚时,姐妹俩一起干家务,交流厨艺,腊孜叶木教张涛制作少数民族特色美食:拉条子、包蛐蛐、炸馓子、油香,共同探讨家庭养花技艺;张涛手把手教腊孜叶木怎样微信聊天、发朋友圈,教授腊孜叶木学习国语,并且能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一起干活有说有笑;上行下效,女儿齐珊和阿不都拉的小女儿热伊莎也结为亲密无间的小姐妹.两人经常通过微信聊天交流学习心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逢年过节,齐天会一家去给阿不都拉家人拜年,每逢阿不都拉遇到困难,及时伸出援手,两家人其乐融融亲如一家.  相似文献   

16.
腊八那天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曲周县工作,难忘那一年的腊八。1942年1月23日,我和曲周县五区文教助理樊生华查看侯村一带抗日小学,傍晚在高固村分手时,他邀我说“:明天腊八,到我家去喝腊八粥吧?”我谢绝说:“不打扰了,我还是住阴庄。”“那就明天上午在吕洞固碰头?”“好”。樊生华家住侯村。阴庄位于侯村东三里地,是个小村,我这次来五区已在那住了两天了,县政府也知道,有事好联系;还有一层,侯村是个集镇,村大人多,情况比较复杂,不如小村安全。阴庄村长是早已熟识的干部,我一回到房东家里,他就去看我问明天还怎么活动,我告他说明天去吕洞固,区上樊助理…  相似文献   

17.
又到回家过年时。在北方,遥望我的家乡贵州—那片充满了生机活力的层峦峻岭,那片把我抚养成人的“富饶的贫困”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思念。想回家过年!到车站、码头、机场一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0哪管“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哪管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人群中,找个农民工兄弟打听,辛苦一年,为何把钱花在路上?他会毫不犹豫告诉你,家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宗坟墓、家乡水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相似文献   

18.
小车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走了近一个小时,驶进了石阡花桥镇木腊山腹地,半小时后到了目的地花桥长滩煤矿。展现在眼前的是排着长队的各种运输车辆等待装煤上车,载煤的缆车在空中来回穿梭。场中一位中等身材乐呵呵的老头正指挥装车,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63岁的老党员唐树君。告之我们来的目的后,快人快语的唐树君为我们讲述了他兴办长滩煤厂的酸甜苦辣。  1992年唐树君从县油脂化厂支书和厂长的位置上退休后,这位曾经在县煤厂担任过厂长的老人便一头扎进木腊山寻找煤矿干起了自己曾经干过的老本行。从1992年到1995年,老天爷好象有意…  相似文献   

19.
飞翔的年味     
时令到了腊八,天空中便显出异样的气象来。里弄里开始有了一声两声鞭炮的脆响,夹着小孩子的欢笑,一缕缕的烟尘飘忽着升腾起来,倏忽间便散得没了踪影,而村庄里的年味却愈加浓厚了。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春,有关"土霸王"周腊成和贪法官孟来贵的消息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在三晋大地上不胫而走。2007年2月13日上午,孟来贵终于站在了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上。这是他平生最痛苦的时刻。手腕上寒光闪闪的手铐和面前"被告人"的牌子,他觉得都是那样的刺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