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击死心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鹏  袁世俊 《法医学杂志》1994,10(2):57-60,F003
本文对三例因电击死亡尸体的心脏(包括传导系统)的病理改变进行了研究。研究中使用了三例非电击死尸体的心脏进行对照,并采用了多种染色方法以增加诊断的可靠性和消除假阳性。结果显示,两例220伏电压电击死的心脏除发现血管壁及其中的血细胞有改变外,心肌及传导系统未见文献所述的坏死性改变。而这种坏死改变在另一例因75伏交流电电击死的心脏中却表现得相当明显。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同时认为在进行类似的研究时,采用对照组和多种染色力“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击死大鼠皮肤超微结构,检测心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2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2α,HIF-2α)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表达变化,为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大鼠电击模型,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击死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及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变化,探讨其是否能作为电击死法医学鉴定的依据。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和对照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电击死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测心肌HSP70和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电击大鼠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断裂,线粒体嵴和膜溶解消失,Z线、M线排列紊乱。HSP70和HIF-1α在电击死组呈强阳性表达,与死后电击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70和HIF-1α在电击死组表达明显上调,有望作为电击死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鼠电击死心脑肺及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电击致死大鼠的心、脑、肺、皮肤超微结构形态学改变,寻找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依据。方法 大鼠12只,其中电击致死6只,另6只对照;取心、脑、肺、皮肤,用戊二醛固定、锇酸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所取组织细胞均见明显细胞凋亡样改变,其中红细胞肿胀变形,充填整个毛细血管管腔。结论 心、脑、肺、皮肤组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对鉴定电流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电击死心肌肌红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应用ABC法对电击致死组与对照组心肌肌红蛋白(Myoglobin,Mb)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同时以常规H.E染色作比较.结果发现:ABC法染色时,对照组心肌Mb呈小灶性脱失,电击致死组心肌Mb是片状脱失伴Mb颗粒弥散至心肌间质。表明电击致死者心肌友生缺血性损伤。此结果可为电击致死者的法医学检验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Zhang DY  Zhu JH  Zhao WZ  Wu MW  Hu YL  Cheng LB  Li YH 《法医学杂志》2006,22(5):330-332,F0004
目的观察博落回总碱中毒后大鼠不同时间内心肌细胞凋亡情况,为博落回总碱中毒提供毒理学指标。方法以SD大鼠博落回总碱中毒为实验模型,通过HE染色及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对大鼠博落回总碱中毒后心肌病理变化进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计算机病理学图像分析。结果大鼠在中毒后的不同时间段内,心肌细胞凋亡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凋亡数在不同时间段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博落回总碱中毒在临床症状不明显及毒物分析难以检测的情况下,应用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可成功检测出心肌的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7.
意外电击死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电对人体形成的损害和引起的死亡,在法医学鉴定中日渐增多。正确鉴定是否电击伤或电击死,以及鉴定是死前遭电击还是死后遭电击是法医学鉴定的重要课题。本文收集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法医学系1992~2002年内检验的63例因意外电击致死的案例,分析探讨了有关电击致死的法医学鉴定问题。1材料1.1基本情况在收集63例电击死案例中,男性占61例,女性占2例。多分布于青壮年,以21~40岁为多,共47例(占74%)。其中,来沪民工44例。1.2电击死案件发生与季节关系收集的63例电击死多发生在4~9月份,其中4~6月份有11例,7~9月份有44例,这两个季度共55例,占8…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触电事故也逐渐增多。法医学对电击死鉴定的关键在于寻找皮肤电流损伤斑迹,但由于触电环境、电流强度、电压高低的不同,所造成的损伤形态特征或电流斑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37例电击死亡案件的鉴定分析,对鉴定中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电击死心房肌中心钠素改变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X  Song Y  Bi Q  Luo B  Hou J 《法医学杂志》1998,14(3):144-14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电击死者心房肌中心钠素(ANP)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电击死组右心房肌中ANP颗粒明显减少,此变化有助于电击死的诊断,并为临床电击伤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法医学鉴定的病理形态学依据。方法 SD大鼠28只,分为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各1组,典型电流斑组、正常对照组、死后电击组、死后水中、油污中电击各1组共7组。采用肉眼、光镜及投射电镜观察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大鼠皮肤和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其它各组进行比较。结果采用肉眼观察,生前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大鼠皮肤未见明显电流斑。普通光镜观察,可见电击中心部位表皮变性坏死、脱落,表皮细胞变薄、致密,表皮细胞或/和毛囊、汗腺、皮脂腺发生极性化改变。电镜观察,透明层和角质层分离脱落,基底细胞肿胀、细胞器减少、核固缩,汗腺导管上皮肿胀,棘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扩张融合成泡状,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但光镜与电镜的变化与生前电击死比较不明显、典型。而死后电击组皮肤则无明显病理学改变。实验各组大鼠心肌的改变与皮肤改变类同。结论采用光镜和投透射电镜观察在潮湿环境中电击死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为无电流斑电击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的法医检案中,会遇到一些电击致人死亡的案例,而在一些电压较低的案例中,群众难于接受和理解,需要我们法医工作者耐心、细致的勘查和解释,现将工作中遇到的2起低压电电击致死的案例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电击死在法医实践中时有遇到,而电流斑是认定电击死的非常重要的依据。但在水中被电击死者常没有形成电流斑,给鉴定带来困难,笔者曾遇一例,现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某日在本市一洗浴中心,刘某(男,40岁)和朋友一起淋浴后,刘要去“冲浪”,第一个跳入浴池水中,即喊“有电”便四肢抽搐全身倒在水中。约1~2min后才断电,然后当场抢救无效而死亡。中心现场位于带有“冲浪”的浴池,为椭圆形,系用水泥瓷砖砌成,大小为3·0m×4·0m,水深85mm,水温36℃,有8个“冲浪”口,使用8000W的电加热器,当时只开动4000W,电压为380V的交流电。现场试验:打开电源,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击死者心脏窦房结组织中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 4,HCN4)及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2013年徐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尸体解剖中有明确电流斑的电击死者34例作为电击死组,并设交通事故颅脑损伤死者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N4和Cx43在心脏窦房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CN4阳性细胞表达于窦房结细胞膜及细胞质中,Cx43阳性细胞表达于窦房结T细胞及心肌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中。电击死组HCN4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Cx43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击死者窦房结组织中HCN4和Cx43表达的变化,说明电击死可能与心脏电生理的改变及冲动传导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电击伤和电击死是法医实践工作中常遇到的案例,尽管有许多学者从电击伤(死)后各个组织器官的形态学以及分子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实际检案中,法医工作者对其诊断(主要是对无电流斑的死因推断)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直接客观的特异性指标,且对电击工具的推断、生前电击和死后电击的鉴别以及电击死后死亡时间的判断都有一定的困难,故其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电击伤(死)的法医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对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前期动物实验基础上,结合电击死人体尸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确定电击死鉴定最佳的组织取材部位。方法选取23例明确"手-足路径"电击死者,明确死于交通事故颅脑损伤和冠心病猝死者各10例为对照组。所有案例提取双腕上前内侧、双踝上后部等部位软组织,观察并分析其骨骼肌(Sk MCs)和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SMCs)的核轴比变化。结果 23例电击死案例,年龄19~59岁,男性19例、女性4例;高压电击死3例,日用低压电击死20例;7例出现典型电流斑(31.18%);5例出现胸膜电击纹(22.7%)。电击死组的前腕、内踝的Sk MCs和ASMCs细胞核拉长、扭曲,呈波浪样、栅栏状排列,其核轴比与对照组相同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ROC曲线分析,Sk MCs和ASMCs的核轴比的诊断临界值为分别4.84、3.81。结论在"手-足路径"电击死的最佳取材部位应为机体电流路径中最狭窄位置,即腕、踝部位,该部位Sk MCs和ASMCs细胞核的极向性拉长、靠近呈串珠状或直线状排列,为最具特征性和诊断价值的电损伤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无血清培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研究脱氧麻黄素的心肌毒性作用。结果发现1×10 ̄-3M脱氧麻黄素处理的心肌细胞在4小时后出现细胞浊肿,超收缩性改变和细胞膜块状凝固性坏死,肌酸磷酸激酶的释放也呈现统计学差异。而较低浓度脱氧麻黄素(1×10 ̄-7和1×10 ̄-9M)处理的心肌细胞24小时后仅出现轻微或不明显的损伤作用。电镜检查见脱氧麻黄素处理的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内嵴断裂和排列紊乱、肌原纤维超收缩带状坏死、肌节结构消失及肌原纤维溶解。这些损伤性特征在1×10 ̄-3M脱氧麻黄素处理的心肌细胞更为明显,提示脱氧麻黄素对心肌细胞可以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机体的细胞核内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通过计算机图像系统,选择核面积、积分光密度等7种参数,研究了15只大鼠心肌细胞在死后25~49h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心肌细胞DNA含量测定适合相对较长死亡时间的推断。结论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机体死后心肌细胞DNA含量将有可能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精确、客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无电流斑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及电流通路的推断方法。方法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即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对照组。电击死组,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致死。死后电击组,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于死后即刻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3min。对照组直接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不进行电击。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白介素6信使核糖核酸(il-6mRNA)表达水平,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死后即刻电击者(P〈0.05);电击死兔对称肢体中通电肢体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非通电肢体(P〈0.05)。结论骨骼肌il-6mRNA表达变化可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机体对称部位骨骼肌il-6mRNA表达差异有助于推断电流通路。  相似文献   

19.
电击死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研究电击死大鼠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为电击死和电损伤的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取大鼠12只,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只。应用SABC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同时应用常规染色作比较。结果 电击死心肌内出现纤维连接蛋白的阳性,与对照组差别有意义(P<0.01)。结论 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强阳性表达对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索细胞凋亡在心血管系统的意义,应用TUNEL法、透射电镜技术观察20例冠心病猝死者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现象。冠心病组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千分率(557.94±144.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4.30±20.68%),P<0.01,并有趋势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越多,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越明显。电镜下见有的心肌细胞出现胞核体积缩小、染色质边聚、核膜完整的早期凋亡特征;有的则出现染色质更浓密、电子密度明显增加、结构模糊不清、核膜仍完整的中晚期凋亡细胞特征。细胞凋亡在冠心病心肌梗死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