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人类公共空间日益扩展,公共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部分。以系统论与过程论的立场,把握公共文明及其建设的现代内涵极为必要。公共文明建设的时空已经或正在从个体(修养)、族群(共生)、国家(共荣)向全人类(和平共处)拓展,以"承认他者、尊重他者"为核心理念的公共文明建设,将成为人类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基本保证。笔者以为,公共文明相关理念与思维方式的传播要从娃娃抓起,其关键在于构建一种制度性的文化环境,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认知认同公共文明的现代内涵,并自觉地以之作为应对与处理公共性问题的理念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协和万邦"思想是中华民族处理对外关系的精神符码,是习近平世界文明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协和万邦"思想在主体交往问题上倡导以和为贵、以德服人、包容博大,以形成一种整体和谐的政治生态。习近平在"和"为本、"万邦"为识、"协"为径三个方面对"协和万邦"作了继承与发展,倡导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与文明共存,形成了兼具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世界文明观。习近平的世界文明观以"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将中华文明的转型与复兴同世界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结合起来,为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引发出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需要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来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要求全面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永续的利用,实现人类永续的发展。 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供应体系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生态能源体系。在目前科技发展水平下开展生态能源建设应从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人手,完善生态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图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实现生态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与幸福感。但当前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治理成效欠佳,生态建设的发展也相对不平衡,这与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相矛盾。因此,要以生态知识教育为重点,筑牢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化与法制建设,引领实现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5.
公平正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包含着种际间的共存与共生、代内间的共赢与共荣,以及代际间的共有与共享,这三者相互依存、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的应然之义。种际之间的地位不等、代内之间的权责不公,以及代际之间的资源不均,却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实然窘态。延展公正之向度,直面公正之拷问,回应公正之诉求,秉承科学发展、坚守生态道德、发扬团结精神,促进生态文明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向与飞跃。  相似文献   

6.
文明论:文明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明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分 ,也有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区别 ,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论是介于实证的文化人类学与思辨的文化哲学之间的关于文明问题反思性研究而形成的哲学理论。但是 ,不论广义文明论还是狭义文明论 ,不管乐观主义文明论还是悲观主义文明论 ,都以文明问题为研究对象。作为文明问题的哲学反思 ,文明论主要研究文明本质、文明形态、文明发展、文明危机、文明转型、文明未来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必然要求建设国家法治文明和政党法治文明,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实践中互相促进,互利共赢。政党法治文明既是国家法治文明的核心,也是国家法治文明的示范和先导。从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来看,以政党法治文明引领国家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应然状态。一、政党法治文明的内涵与要素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向的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具有深厚的文明新形态意蕴。在内涵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新形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动力,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价值目标,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向。在实践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新形态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导向;立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综观世界文明史,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主要代表——美国文化、儒家文明等都不是孤立生成与发展的。在频繁的交往中,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互相融合与学习,从而不断发展与进步,这是人类文明史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综观世界文明史,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主要代表——美国文化、儒家文明等都不是孤立生成与发展的。在频繁的交往中,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互相融合与学习,从而不断发展与进步,这是人类文明史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广博胸襟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政治经济学的“红绿”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命题与新发展道路相结合,实现了从此前承袭西方绿色话语“跟着讲”发展到如今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接着讲”和结合当代中国实践语境“自己讲”。作为原创性思想与变革性实践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系统思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统筹城乡区域陆海关系的空间环境正义以及洞悉全球生态危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生性向度,为破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寻求人类社会永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武器与制胜法宝。在以统筹共治为核心的治理逻辑牵引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治理的辩证关系,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12.
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云南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积极...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它创造性地超越了资本中心化,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位逻辑;创造性地超越了西方的虚假民主,开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性地超越了唯我独尊的强权思维,坚持了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创造性地超越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突出优势与中国特色,对推动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社会则是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和谐的社会,生态良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云南藏区要坚持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城市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要载体,因此,城市建设亟需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型。成都市将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书写公园城市建设新篇章。一、公园城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表达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强调:“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由此,公园城市第一次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被正式提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明问题涉及人类发展的宏观趋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诠释了我国对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交往的重视,也展现出中华文明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更预示着人类文明共同体发展前景的到来。因此,它既能在观念层面上推动文明理念的变革和创新,也能在实践层面上促进人类文明的全面、深入发展,理解不同文明如何更好地相处、对话以及属己文明如何更好地发展、前进的现实问题,便于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范围内文明体的关系,把握国际局势现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诸多质疑。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德国学者迪特·森格哈斯提出了"文明内部冲突论"。他对世界各大传统文明进行历史性的透视,并将其放在现代化进程的坐标系中加以对照,从而使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在"文明的内在冲突上"处于平等地位。这对于人类文明从冲突过渡到和谐对话的发展趋势而言,可以说是一种超越。本文试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比较亨廷顿与森格哈斯的观点,并对其学术影响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和谐的理解及践行可归为三个阶段,即农业文明中朴素的自然和谐、工业文明中忽视和谐、生态文明中回归并超越和谐。在生态文明视域中,教育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要走"经济+自然+社会+人"综合和谐之路,营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氛围,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和谐共生;建立学习型生态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内部的和谐发展;构建师生一体化的人际生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区域发展过程中以合理、公平、持续、和谐为基本价值理念,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赢为基本方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其基本内容是权力与义务、责任与利益统合的综合体系,强调的是域际之间共建、共生、共享、共赢,形成合理良性的物质变换循环系统。从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来看,推进生态文明共享应注重功能规划、生态安全、生态正义、区域和谐、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以"两山"理论为核心理念,推进生态文化共享;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推进生态资源共享;以加快绿色发展为重点,推进生态成果共享;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生态权利与责任共享。湖州实践表明,价值干预和约束是实现生态文明共享的根本要素,局部—全局共享是实现生态文明共享的基本模式,系统机制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共享的强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有力地批判了近、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以工具理性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精英民主论,”为当代“大众参与民主论”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话语和方法论基础。以交往理性建构的程序主义商谈民主观,其核心在于强调只有公民的有效参与,才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这种政治哲学思维对促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