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云南汉族人群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反应(improve multiplex ligasedetection reaction,iMLDR)技术检测194例云南汉族有攻击行为的监狱服刑人员和301例健康对照样本的NR3C1基因SNPs(rs6190、rs6191、rs6198、rs41423247、rs56149945)基因型,采用SPSS19.0软件、PHASE2.1平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s6191和rs41423247单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分布在非攻击组与攻击组、抢劫亚组和故意伤害亚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rs41423247的基因型在非攻击组与抢劫亚组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48);构建的4种单倍型分布在非攻击组与攻击组、抢劫亚组和故意伤害亚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云南汉族人群NR3C1基因的rs41423247基因座的单基因座多态性可能与指向他人的躯体攻击行为相关,rs6191基因座的单基因座多态性可能与暴力攻击行为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求窖蛋白(caveolin,CAV)基因变异位点,探讨其与不明原因猝死(sudden unexplained death,SU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SUD组(71例)、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血样,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扩增CAV1与CAV3基因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直接测序,以明确CAV基因的遗传变异类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SUD组中共检测到4个可能有意义的变异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分别为CAV1:c.45C>T(T15T)和CAV1:c.512G>A(R171H);2个为SNP位点,分别为CAV1:c.246C>T(rs35242077)和CAV3:c.99C>T(rs1008642),且这两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SUD组与对照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AD组中均未发现上述变异位点。结论部分SUD可能与CAV1和CAV3基因变异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获取18个面部相关SNPs位点在藏族人群和白族人群的遗传多态性,探索不同民族群体间遗传结构的差异性。方法采用SNa Pshot技术建立18-SNPs位点复合检测体系并检测192名藏族人群和159名白族人群18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R v3.3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除了rs987525位点仅检测出一种等位基因G,其余位点的基因分型均具有很好的多态性,其中rs502393、rs7559271、rs920683、rs974448、rs6555969、rs13267109、rs2724626、rs1258763、rs1978860、rs2788888、rs934498 11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两个民族群体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s502393、rs7559271、rs920683、rs974448、rs642961、rs13267109、rs2724626、rs1978860、rs2788888、rs934498 10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两个民族群体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主成分分析(PCA)散点图中4个群体相互独立分布(云南傣族、北京汉族群体数据来自Ensembl千人数据库),群体间遗传结构差异明显。结论藏族、白族18个面部相关SNPs位点的基因分型具有很好的多态性,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面部相关SNPs位点的数据库,其人群结构差异性在法医学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求窖蛋白(caveolin,CAV)基因变异位点,探讨其与不明原因猝死(sudden unexplained death,SU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SUD组(71例)、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血样,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扩增CAV1与CAV3基因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直接测序,以明确CAV基因的遗传变异类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SUD组中共检测到4个可能有意义的变异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分别为CAV1:c.45CT(T15T)和CAV1:c.512GA(R171H);2个为SNP位点,分别为CAV1:c.246CT(rs35242077)和CAV3:c.99CT(rs1008642),且这两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SUD组与对照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AD组中均未发现上述变异位点。结论部分SUD可能与CAV1和CAV3基因变异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全外显子组水平分析1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猝死病例的相关致病性基因突变。方法对1例具有HCM病理学特征的猝死病例样本,利用Illumina~Hi Seq 2500平台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测序数据分析以hg19为参照序列,筛选可疑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通过PhyloP、PolyPhen-2、SIFT等软件进行突变的保守性和功能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发现该病例的MYBPC3基因发生C719R杂合突变。结论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组水平的分子解剖(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有助于明确HCM的分子机制,并为死因分析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日常活动中不明原因猝死(sudden unexpected death,SUD)者NOS1AP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收集60例一般日常活动中SUD病例心血样本作为SUD组,另外随机抽取80例无关个体的外周血样本作为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用特异性引物对NOS1AP部分SNP位点(rs10494366、rs10918859、rs12143842、rs12742393、rs3751284、rs348624)进行PCR扩增和直接测序,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分析各SNP位点在SUD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NOS1AP第6外显子区域的rs3751284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3751284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的频率在SUD组为0.325,在对照组为0.475。结论 rs3751284位点可能是SUD的易感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广东地区汉族人群VEGF基因5′端SNP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为法医学应用及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DNA微测序技术SNaPshot分析184例广东地区无关个体VEGF基因5′端4个SNP位点(rs699947、rs1570360、rs833061、rs2010963)的遗传多态性。应用PowerMarker v3.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4例广东地区汉族无关个体VEGF基因5′端4个SNP位点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每个位点均检出3种基因型。rs833061和rs699947位点紧密连锁。共检出6种单倍型,其中C-G-T-C、C-G-T-G、A-A-C-G、A-G-C-G频率均10%,为主要单倍型。rs699947、rs833061、rs2010963位点的个人识别率为0.583~0.634,非父排除率为0.133~0.144;4个SNP构成单倍型的个人识别率为0.868,非父排除率为0.438。结论广东地区汉族人群VEGF基因5′端序列呈现出高度遗传多态性,可作为个人识别和亲权鉴定的遗传学指标,同时可用于相关疾病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SCN2B、SCN4B基因的变异位点,探讨其与青壮年不明原因夜间睡眠中猝死(SMDS)的关系。方法提取SMDS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的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SCN2B、SCN4B基因编码区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以及3'侧翼区序列,直接行DNA测序以明确遗传变异类型。结果在病例组中共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c.237+27AG,c.*38CT,c.174CT(p.C58C)和c.*7CT。结论本研究首次对中国人SMDS病例进行了SCN2B、SCN4B基因的检测,上述基因是否为中国人SMDS的易感基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邹浪萍  申滨  杨伟 《法医学杂志》1991,7(4):180-182,F002
本文采用淀粉琼脂糖混合凝胶电泳技术,对云南地区汉族、瑶族、布朗族、基诺族人群进行了红细胞乙二醛酶Ⅰ(GLO Ⅰ)分型调查,得到的基因频率为:汉族,GLO~1=0.1367,GLO~2=0.8633;瑶族,GLO~1=0.1300,GLO~2=0.8700;布朗族,GLO~1=0.1696,GLO~2=0.8304;基诺族,GLO~1=0.1731,GLO~2=0.8269。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20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突变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从3011例确认亲子关系的亲子鉴定案例中筛查基因突变事件,确定突变来源,统计各STR基因座的突变率,分析突变规律并与部分不同地区的人群STR基因座突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20个STR基因座中观察到19个基因座的发生的76次突变事件,平均突变率为0.08%累计突变率达到1.662 9%;父、母源性突变的比率大致为8:1;河南汉族人群在Penta E和D12S391基因座突变率明显低于北方汉族人群(P0.05);在D6S1043、CSF1PO和D12S391基因座突变率明显低于广东人群(P0.05);在CSF1PO基因座突变率明显低于云南汉族人群(P0.05)。结论 STR基因座突变现象较为常见,不同基因座的突变率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1例青壮年不明原因猝死综合征(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syndrome,SUDS)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全外显子组水平寻找与SUDS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1例常规尸体解剖及病理学检验未发现明显致死性病理改变的SUDS病例样本,利用Ion Torrent PGMTM系统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测序数据以hg19为参照序列,并通过Phylo P、Poly Phen2、SIFT等软件进行突变功能分析。最后设置三重条件过滤筛选有意义的单核苷酸变异:选取错义突变-等位基因频率1%-蛋白质功能预测。结果共发现4个罕见的可疑致病性单核苷酸变异。结合尸体解剖及病理学检验的结果,确定1个"高危害性"突变MYOM2(8_2054058_G/A)。Poly Phen2、SIFT的预测均为"有害"。结论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组水平的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可以为SUDS病例的死因分析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MYOM2基因新可能是SUDS的致病基因,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1例青壮年不明原因猝死综合征(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syndrome,SUDS)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全外显子组水平寻找与SUDS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1例常规尸体解剖及病理学检验未发现明显致死性病理改变的SUDS病例样本,利用Ion Torrent PGMTM系统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测序数据以hg19为参照序列,并通过Phylo P、Poly Phen2、SIFT等软件进行突变功能分析。最后设置三重条件过滤筛选有意义的单核苷酸变异:选取错义突变-等位基因频率<1%-蛋白质功能预测。结果共发现4个罕见的可疑致病性单核苷酸变异。结合尸体解剖及病理学检验的结果,确定1个"高危害性"突变MYOM2(8_2054058_G/A)。Poly Phen2、SIFT的预测均为"有害"。结论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组水平的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可以为SUDS病例的死因分析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MYOM2基因新可能是SUDS的致病基因,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1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CSF1PO,D3S1358,D5S818,D7S820,D8S1179,D13S317,D16S539,D18S51,D21S11,FGA,TH01,VWA,D2S1338,D19S433,D1S1656,D12S391,D2S441,D10S1248,TPOX,D22S1045,SE33)在新疆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方法用GlobalFiler^TM R PCR Amplification荧光标记试剂盒对1066例新疆汉族无关个体的DNA进行PCR扩增,3500遗传分析仪电泳分析,用GeneMapper■ID-X v1.4软件分析等位基因片段大小,用Modified-Powerstates和Arlequin v3.5分析软件进行等位基因频率和法医学常用参数统计分析。结果在新疆汉族人群中,21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共检出282个等位基因和1147种基因型,杂合度期望值(He)范围从0.6291(TPOX)到0.9428(SE33),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从0.5648(TPOX)到0.9393(SE33),累计个体识别率(CDP)>0.99999999999999999999。结论新疆汉族人群21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具有较高多态性,可以用于法医学亲权鉴定和个体识别,也可以用于人类学和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获取中国5个民族(汉、藏、蒙、维、彝)15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分型,探索不同民族群体间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序列差异分布。方法本文以高通量测序为检测手段,利用以直扩法文库构建技术为核心的SeqType?R系统,对来自中国汉、藏、蒙、维、彝族人群,共计304份样本进行了STR序列多态性分析。检测基因座包括Amel、D3S1358、D13S317、D7S820、D16S539、D8S1179、D21S11、D18S51、vWA、D5S818、FGA、TPOX、TH01、D2S1338、CSF1PO、D19S43。结果显示在9个STR基因座中,包括5个复杂序列基因座(D21S11、D2S1338、D3S1358、D8S1179、vWA)和4个简单序列基因座(D13S317、D16S539、D7S820、D5S818),序列多态性引起等位基因数目增加,增幅分别为汉族57%~169%,藏族29%~117%,蒙古族43%~100%,彝族29%~110%,维族56%~160%。由此导致这9个基因座个体识别率平均增加4.3%~5.8%。SeqTyper?R所涵盖的15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随机匹配概率提高3个数量级,人群均值由7.2E-15下降至6.0E-18。其中维族人群变化最为突出(1.8E-15下降至1.6E-19)。结论等位基因频率统计显示,基因座亚型分布比例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贵州黔南地区汉族人群D5S818等18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国产DNATyperTM19荧光标记试剂盒,获得1104名黔南地区汉族无关个体18个STR基因座的DNA分型,并应用统计软件计算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等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 18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杂合度(H)在0.622~0.915之间,匹配概率(Pm)在0.017~0.220之间,个体识别概率(DP)在0.780~0.983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540~0.900之间,非父排除概率(PE)值在0.318~0.826之间。结论 18个STR基因座具有遗传多态性,在该地区汉族人群的多态性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王香菊等〔1、2〕研制的Glm ( 3 )分型试剂盒对郑州地区汉族人群Glm( 3 )基因频率进行调查。1 材料与方法1 1 血样由河南省中心血站提供 2 11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献血员的静脉血 ,置 4℃冰箱保存。使用前 10 0 0倍稀释血清。1 2 主要试剂Glm( 3 )分型试剂盒 ,购自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1 3 检测方法按文献〔1〕方法检测Glm ( 3 )因子。2 结果和讨论郑州地区 2 11例汉族无关健康人血液中Glm ( 3 )因子检测结果见表 1。该结果经x2 检验 ,符合Hardy Weinberg遗传定律。经计算 ,郑州地区汉族人群的Glm (…  相似文献   

17.
正STR遗传标记具有高度多态性,多个不连锁的STR遗传标记联合应用时具有高度识别力,近年来成为法医学DNA分析的首选工具~([1])。由于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地区人群中具有显著差异~([2-3]),在应用STR基因座进行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时需要调查该地区人群的遗传多态性。本研究对中国13 939个无关汉族个体(以广东汉族为主)使用Goldeneye誖DNA身份鉴定系统20A  相似文献   

18.
河南地区汉族群体9个STR基因座的频率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技术 ,对 9个STR基因座分三组 (Ⅰ组 :CSF1PO ,TPOX ,TH0 1;Ⅱ组F13A0 1,FESFPS ,vWA ;Ⅲ :D16S539.D7S82 0 ,D13S317)进行复合扩增 ,对河南地区汉族 10 0例无关个体血样DNA进行群体调查 ,得到 9个基因座的基因频率。计算出各基因座及 9个基因座综合的杂合度 (H)、多态性信息总量(PIC)、鉴别机率 (Dp)、匹配概率 (Pm)和非父排除率 (PE) ,并在常规的办案中应用三组 9个STR基因座对各类案件进行检验 ,结果报告如下。1 结果与讨论9个基因座的分型结果经 χ2 检验 ,均符合Hardy…  相似文献   

19.
D6S2418在中国(汉族)、泰国和德国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获得D6S2418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分析其基因频率在不同群体间的分布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银染技术分析中国成都地区汉族、泰国曼谷地区泰国人群以及德国Maint地区德国人群中D6S2418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获得三个群体D6S2418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从300份分别采自成都地区汉族、泰国曼谷地区泰国人群以及德国Maint地区德国人群三个群体的无血缘关系个体的静脉血,共发现9个等位基因,观测到31种基因型。观测杂和度为64%~81%,个人识别机率为84.2%~93.5%,经统计学检验,基因型的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三个群体间有显著差异。结论D6S2418基因座的个人识别能力高,在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应用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PMCT研究我国汉族人群骨盆特征,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盆部骨骼各测量指标与身高之间的线性关系,获得身高预测方程,并评价其推断身高的准确性。方法 筛选满足一定条件的尸体影像共420例,测量骨盆髂前上棘宽、中骨盆宽度、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距离等14个指标。测量尸体长度。建立单一测量指标与多指标的身高回归方程。计算每个公式的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和估计标准误差(SEE,cm),以评估回归的显著性。结果 除女性骨盆髂前上棘宽(X1,p=0.446)外,其他测量指标均与身高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一测量指标LHAIT(X4)获得了最高的相关系数(R=0.726)和最低的SEE值(SEE=5.906)。多指标逐步回归分析可获得的最高相关系数为0.761。结论 在无法获得更理想的骨骼元素(如完整的长骨)时,使用盆部骨骼PMCT测量结果可能有助于我国华北地区汉族人群身高的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