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潮》2020,(5)
正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自主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发射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为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联系。由于近地点高度较高,"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2.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四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一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相似文献   

3.
1970年4月24日晚上9点3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人造地球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是继我国的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之后,又一条极为振奋人心的消息,它标志着我国太空技术已跨入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4.
陈辉 《党史博览》2020,(4):10-16
2020年4月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纪念日。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为20天。  相似文献   

5.
杨正泉 《党史文苑》2007,(12):51-52
1970年4月24日晚上9点3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人造地球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是继我国的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之后,又一条极为振奋人心的消息,它标志着我国太空技术已跨入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人造地球卫星是衡量一个国家空间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1970年4月24日,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又一次为中国赢得了作为一个大国的自豪与尊严。为了这一天,中国航天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和汗水心血。那么,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一高精尖技术是如何在工业基础差且政治局势动荡的时期一举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孟红 《党史纵览》2010,(4):13-15
1970年4月24日晚上9点3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人造地球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它的发射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之后,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标志着我国太空技术已跨人世界领先水平。在这一震惊世界、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成就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正"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4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一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科学家们为之欢欣鼓舞。竺可桢、赵九章、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发表讲话、写文章,阐述发射卫星的重要意义。科学家们认为,卫星可以民用,亦可以军用,综合性很强。中国也应有研制卫星的规划设想,并及早着手准备。建议中国科学院应把研制人造地球卫  相似文献   

9.
许达哲 《求是》2015,(4):57-58
<正>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独立完成双百次宇航发射的国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巴西总统罗塞夫的贺电中指出:"04星成功发射,恰逢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00次发射,展示了两国科技合作最新成果和水平。"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对维护国家空间安全  相似文献   

10.
人类自诞生以来的百万年里,能将物件抛掷到大气层外的地球轨道上去,还是最近这几十年内的事。1957年,当时的“老大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让同在这个星球的几十亿人翘首相望、惊叹不已。其实,中国人对飞出地球、遨游宇宙的热情,早在几千年前便已激发起来了。“嫦娥奔月”  相似文献   

11.
刘宗毓 《湘潮》2023,(7):33-34
<正>文物源起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珍藏着两盘特殊的磁带,均是老式圆盘形磁带。一盘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播出的《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录音胶带,另一盘是卫星飞经首都北京和海南岛上空时直接收录、未加剪接的录音胶带,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也见证了中国航天强国梦的正式启航。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将包含这两盘磁带在内的6000余件毛主席遗物,一并移交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永久珍藏。  相似文献   

12.
纪仁 《党建文汇》2008,(1):39-39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将第一颗中国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人的航天之路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3.
冯华  喻思南 《奋斗》2022,(2):27-28
1964年10月16日,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揭开了中国进入外层空间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支部生活》2004,(12):45-45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10月19日9时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发射升空。这次发射的C星达到国际新一代同类气象卫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罗小明 《党史博览》2010,(10):29-33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罗舜初曾经两次得到周恩来的鼎力举荐,从而使他这个闽西深山中走出来的贫苦农民的儿子,在历经20年战争的洗礼之后.得以有幸参与了人民海军的初创工作.并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直接受命于周恩来总理,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主持进行了我国第一颗氢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和发射工作,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下面谨将我所了解的周恩来举荐我父亲罗舜初出任海军参谋长一事记述下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图说天下     
我国"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卫星2月12日13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五、六颗组网卫星。本次发射是北斗三号工程第三次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也是农历鸡年中国航天的"收官之战"。  相似文献   

17.
他,作为我国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领导并参与了我国导弹和原子弹自动化测试系统及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工作,由此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作为我国著名的卫星控制专家,创造性地运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使我国自1975年以来的10余次返回式卫星发射均获成功,而美国在试验返回式卫星的初期,经过多次挫折,直到第13颗才顺利回收; 从“东方红一号”到“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等,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进展都浸透着他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现在,作为“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他仍在为我国航天高科技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20,(3):44-46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成立于1968年,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和核心力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铸就了以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中国航天发展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2020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从"东方红一号"开天辟地启新元,到"东方红五号"比肩国际高水平,中国空间事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取得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为什么中国航天事业能够振奋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老一辈航天人用实践告诉我  相似文献   

20.
士心 《党建文汇》2006,(9):41-41
冥王星个头太小,轨道太扁,而且轨道平面相对于地球轨道平面有很大的倾斜,不像其他行星轨道基本上与地球位于同一平面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8月24日投票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