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研究成都市主城区水中尸体多发河流区段所含硅藻的种属分布。方法采集2014年10月成都市(锦江区、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5条河流区段共39个采水点水样标本,制作硅藻涂片后运用生物显微镜及数码显微采集系统对水样中硅藻种属分布及构成比进行研究。结果成都主城区所检水域共检见硅藻种属21种,各水域硅藻优势种属及构成比存在差异。各河流区段上、中、下游采样点均存在差异藻属。结论初步建立了成都主城区河流区域性硅藻种属图谱及区段性种属分布构成比数据库,对分析评价硅藻检测在案件侦查中推断落水点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辽宁3条河流中浮游硅藻数量及种群构成在冰封期及开河后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法医学应用中的意义。方法于2012年1~4月中旬分别在辽河、浑河沈阳段及太子河本溪段布点取水,逐月观测硅藻数量及种群构成的变化规律,计算3条河段各月水样中硅藻数量平均值(个/10mL)以及主要硅藻属种及其构成比。结果 3条河流冰封期及开河后硅藻种属数量和构成比均有明显变化。在冰封期(1~3月)硅藻种属数量趋于稳定,中心纲硅藻为优势种群,仅见少量羽纹纲硅藻,各月之间硅藻数量变化缺乏统计学差异;初春开河后(4月)硅藻种属数量显著增加,与冰封期差异明显(P0.01),中心纲及羽纹纲硅藻混杂存在。结论辽宁主要河流在冰封期及开河后水中硅藻种群构成及数量变化大,春季水中浮尸的死因鉴定及落水点判断应合理分析现场水样与脏器中硅藻种群及数量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德州市水域中硅藻分布的特点,建立德州市春季和夏季的各水域硅藻数据库。方法对德州市主要水域的130个取水地点进行春季和夏季两次采样,用强酸消解-真空抽滤-扫描电镜法检测各水域中硅藻的种属及含量,统计分析水域中硅藻含量、群落组成、相对丰度和优势种属特点。结果夏季的硅藻含量高于春季的硅藻含量,河流两个季节硅藻含量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湖泊和水库两个季节硅藻含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水域之间硅藻含量存在差异,含量最高为608020个/10mL,最少为10个/10mL。各水域之间种属组成、优势种属和种属优势率存在差异。结论德州地区不同水域、不同季节的水中硅藻种属和含量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建立硅藻数据库和掌握本地区水域中硅藻种属特点,有助于德州市水域内水中尸体案件硅藻的检验和落水地点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辽宁3条河流中浮游硅藻数量及种群构成在冰封期及开河后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法医学应用中的意义。方法于2012年1~4月中旬分别在辽河、浑河沈阳段及太子河本溪段布点取水,逐月观测硅藻数量及种群构成的变化规律,计算3条河段各月水样中硅藻数量平均值(个/10mL)以及主要硅藻属种及其构成比。结果3条河流冰封期及开河后硅藻种属数量和构成比均有明显变化。在冰封期(1~3月)硅藻种属数量趋于稳定,中心纲硅藻为优势种群,仅见少量羽纹纲硅藻,各月之间硅藻数量变化缺乏统计学差异;初春开河后(4月)硅藻种属数量显著增加,与冰封期差异明显(P〈0.01),中心纲及羽纹纲硅藻混杂存在。结论辽宁主要河流在冰封期及开河后水中硅藻种群构成及数量变化大,春季水中浮尸的死因鉴定及落水点判断应合理分析现场水样与脏器中硅藻种群及数量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京杭大运河通航段全段水域水样中硅藻数量、种类的分布和差异进行分析,建立硅藻数据库,为推断溺水地点提供参考。方法 在京杭大运河通航段(济宁段—常州段)中选取22个采样点采集水样,采用石墨消解-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对各采样点的硅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采样点T(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老淮江线)检出硅藻数量最多,采样点O(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检出硅藻数量最少,两者硅藻数量差距较大,达68倍。采样点Q(江苏省淮安市江浦区)硅藻藻属最多,为19种;采样点O硅藻藻属最少,为7种,各采样点在物种均匀度、物种多样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采样点拥有特征藻属,如采样点A(山东省微山县太白湖景区)存在美壁藻属、采样点B(山东省微山县南阳古镇)存在弯楔藻属、采样点I(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存在双眉藻属、采样点J(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310国道)存在窗纹藻属。结论 硅藻物种丰富度呈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环境复杂、人流量大的地区硅藻种属较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气候类型对于硅藻藻属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扫描电镜对广东珠江水域水中硅藻进行观察,获得珠江水域硅藻种类情况及分布状况,结果有助于法医学水中尸体死亡原因及落水水域的推断。方法收集了广东省珠江水域19个取水点的水样,采用勒福特王水进行消解,并应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 (1)19个采样点共检出直链藻、卵形藻、小环藻、菱板藻、菱形藻、双菱藻、针杆藻、冠盘藻、舟形藻、曲壳藻、圆筛藻、短缝藻、桥弯藻、海链藻、布纹藻、波缘藻、等片藻、辐节藻、双壁藻、异极藻和羽纹藻21种硅藻,分属于羽纹纲和中心纲。(2)获得19个采样点硅藻分布数据资料。结论 (1)珠江水域硅藻种类具有一定的特点。(2)不同河域硅藻种类、数量的差异有助于法医学推断溺死落水地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漳卫新河硅藻的年度变化规律,为利用硅藻检验判断尸体入水时间、地点提供理论支撑,并建立硅藻数据库。方法 对漳卫新河德城区段4处采样点连续12个月采样,对样品硅藻种属和含量进行非度量型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以天衢路采样点为基准,与德城区段其他3处及之前研究中漳卫新河乐陵段和宁津段数据进行Sprensen相似系数分析。结果 硅藻种类数与硅藻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月份硅藻的平均含量在1 054~13 041个/10 mL,种属构成为8~16个,优势种属存在差异。硅藻种属构成距离2 km以内相似系数均高于0.956 52,不能进行有效区分。在流域跨市县时相似系数有明显差异,与乐陵段采样点相似系数为0.736 84,与宁津段采样点相似系数为0.588 24,可以进行有效区分。结论 漳卫新河硅藻种属和含量因月份不同具有差异性,硅藻种属构成在不同流域存在差异,可以为判断河流中尸体入水时间和地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武汉市中心城区水域春季的硅藻形态及相对构成比数据库。方法2012年3、4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心城区的主要河流、湖泊、公园水域中共选取32个采水点并进行水样采集,利用数字虚拟切片工作站(OLYMPUS-DotSlide)采集图像,对硅藻进行种属鉴别和计数。结果共检见14种硅藻藻属,各水域所含硅藻种类及相对构成比有所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提高了硅藻的阳性检出率、计数的准确率以及溺死诊断的效率,可为溺死案件中相应水域的硅藻比对提供基础检测平台,为溺死地点的推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莞溺死案多发河段硅藻种群分布及其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东莞溺死案多发河段硅藻种群分布,探讨其在溺死地点推断中的意义。方法于2009年6月至9月收集东莞市东江沙田、道滘、麻涌、石碣、石龙、茶山和企石共7个河段采样点江水样本126份,并收集2例已知落水地点溺死尸体;制作各样本硅藻涂片,计算样本间Sprensen相似系数及弦平方距离(SCD),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26份水样中共鉴定出70种硅藻,其中优势度>0.02的优势种群有4种;2个案例样本分别与道滘和石碣河段样本的相似度最高,与实际落水地点基本一致。结论建立区域性溺死多发河段硅藻数据库,利用Sprensen相似系数及SCD值及聚类分析进行落水地点推断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已知死因的尸体标本105例,其中水中尸体85例(生前溺死70例,死后抛尸入水15例),陆地自然死亡尸体20例。水中死亡案例同时收集落水处水样。分别用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方法 A)和硝酸破机-光镜联用法(方法 B)对上述尸体的离体肺、肝、肾、骨髓组织及水样进行硅藻定性、定量检测。结果①溺死尸体的肺、肝、肾、骨髓中及落水处水样硅藻检出率:A法分别为100%、94.3%、92.9%、82.9%、100%,硅藻检验阳性率为100%;B法分别为90%、62.9%、51.4%、28.6%、92.9%,硅藻检验阳性率为65.7%。②两种方法检出的硅藻种类与落水处水样中硅藻的种类均一致。③两种方法在死后入水尸体离体的肺中也检出少量硅藻(<3个/2g肺组织),但在死后入水尸体的其它脏器及陆地自然死亡尸体脏器中均未检出硅藻。结论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较硝酸破机-光镜联用法对尸体离体组织脏器中的硅藻检出率高,方法灵敏,定性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宁波市三江流域夏季水中硅藻的种类、数量及藻属分布情况,为宁波市相关水域溺死案件的法医学检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5年7月和8月份采集标本水样,沿姚江、奉化江和甬江共选取14处样本水采集点,应用显微镜观察技术,通过形态特征辨析硅藻的种属和各河段的优势硅藻。结果姚江、奉化江和甬江的水体中总共发现了16类硅藻种属。姚江的直链藻属最为丰富,数量和丰富度上均高于其他流域;甬江的小环藻属丰富度高于其他流域;奉化江的羽纹藻属和楔形藻属的丰富度总体上要高于姚江和甬江。结论各个河段的硅藻种属和比例具有一定的差异,初步建立了相应流域硅藻种属及相对构成比数据库,为宁波市三江流域的溺死案件法医检验鉴定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西宁市城区主要水域硅藻的分布特点,用于涉水尸体的死亡原因鉴定及溺死地点推断.方法 收集冬季(2020年12月)、春季(2021年4月)和夏季(2021年8月)西宁市区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10个采集点共30个水样,采用微波消解-真空抽滤-扫描电镜观察法,调查同一时段各采集点、不同时段同一采集点的硅藻种类和数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溺水死亡者肺、肝、肾、骨髓等器官淡水硅藻检出率可能存在的季节性差异,为法医学解决水中尸体死因鉴定提供技术帮助与科学证据.方法 收集2009~2011年1、4、7、10月沈阳市浑河中溺死尸体每月(组)各5例;45只家兔分相应月份生前、死后入水组及对照组,分别于当月发现水中尸体后第2天入水,取人及兔肺、肝、肾、股骨骨髓及现场水样备检,应用酶消化法检测各组器官中硅藻数量、种属并与现场水样比对.结果 各组溺死尸体肺中均检出多量硅藻且种属与现场水样一致,春、秋及冬季溺死尸体肝、肾中仅可检出少量体积较小的小环藻等中心纲硅藻,夏季肝、肾及骨髓中均未检出硅藻;各组溺死家兔肺中均检出少量小环藻等中心纲硅藻,肝、肾及骨髓中未检出硅藻.结论 硅藻种群的季节性变化及不同种群硅藻体积的差异可能造成肝、肾等大循环器官中硅藻检出率的季节性差异;仅肺中检出硅藻,肝、肾中硅藻检验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溺死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溺死尸体组织器官与溺液中硅藻的种类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检测34具已知溺死地点尸体的肝、肾、肺以及溺液中的硅藻,并对各样本检出的硅藻种类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肝组织、肾组织、肺组织和溺液中含量最多的硅藻依次为:舟形藻、菱形藻、针杆藻、直链藻、桥弯藻、小环藻;远端组织器官与肺组织,组织器官与溺液之间的硅藻种类一致率在0.44~0.68;远端组织器官(肝、肾)与肺组织中的硅藻种类一致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器官(肝、肾和肺)与溺液中的硅藻种类一致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溺死地点明确案例中有19例(19/34)肺组织和溺液可以被聚为一类。结论组织器官硅藻种类与溺液一致并非溺死诊断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长期饮酒对急性中毒大鼠死后体液内MDMA再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饮酒对急性中毒大鼠体液中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死后再分布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360只,随机均分为A、B、C、D 4组;A、B组以白酒,C、D组以双蒸水为饮用液体,4周后各组按150mg/kg MDMA剂量灌胃,处死后分置于25℃、4℃条件下;以VARIAN CP-3800气相色谱仪分别检测处死时血乙醇含量和0~10d内体液样品中MDMA浓度。结果 0~10d不同条件下,大鼠血液、玻璃体液及尿液中MDMA的PMR浓度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各时间点A、B组和C、D组大鼠各体液样本MDMA浓度较0h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与C组、B与D组之间体液样本MDMA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与B组、C与D组之间体液样本MDMA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饮用乙醇会降低MDMA在体液样品中的再分布,其影响程度高低依次为血液、尿液及玻璃体液;低温也可减少体液中MDMA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16.
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神经突触素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常规检验尚未查清的心源性猝死者的死因。采用 L 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对窦房结中突触素阳性物作计算机图像分析 ,定量检测及其检验处理。对照组窦房结中突触素阳性物平均每视野 1.75± 0 .6 7;在猝死组 10例中 ,A组 5例窦房结突触素阳性物平均每视野为 0 .75± 0 .1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0 11) ;B组 5例平均每视野为 1.88± 0 .74,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4)。窦房结神经组织异常可能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ADH1B和ALDH2基因多态性以及饮酒种类对乙醇代谢的影响,为司法鉴定实践中涉及乙醇代谢结果解释或对血乙醇含量回推的案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筛选出81名志愿者,通过多重SNa Pshot分型方法获得ADH1B、ADH1C和ALDH2的基因型。饮酒剂量为1.0 g/kg,在饮酒前以及饮酒后30 min、45 min、1 h、1.5 h、2 h、3 h、4 h、5 h、6 h、7 h和8 h静脉采血1 m L,通过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血中乙醇和乙醛的浓度,计算血乙醇达峰时间(T_(max))、乙醇峰值质量浓度(C_(max))、乙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_(乙醇))、AUC_(乙醛)和乙醇消除斜率(β)。为排除ADH1C基因多态性的干扰,选择携带ADH1C*1/*1基因型的个体,根据ADH1B和ALDH2的基因型分组,对各组上述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运用最小显著差异法进行组间比较,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对3种饮酒种类(白酒、红酒和啤酒)组间的各参数进行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结果不同ADH1B和ALDH2基因型组间T_(max)和C_(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基因型组间AUC_(乙醇)、β和AUC_(乙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个体饮相同剂量不同种类酒时,各组间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醇代谢受相关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大,基本不受饮酒种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眼睛损伤后的劳动能力及其相关因素,我们将28例有损害赔偿请求的眼外伤案例进行研究(A组),同时,我们随机选择两个含有28例的对照组(B组是要求损伤程度评定的眼外伤组,C组是有损害赔偿请求的非眼伤组),A、C两组都用我室自制的《人体损伤后劳动能力评定及其生活补助费赔偿标准》进行评定,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A组的年龄分布频率曲线峰态呈双峰,而B组为单峰;(2)在A组与B组之间,损伤类型(P<0.001)和致伤物(P<0.001)均有显著差异;(3)在A组与C组中,职业(P<0.005)和请求损害赔偿费(P<0.001)有显著差异。我们对眼外伤后的劳动能力评定及损害赔偿的特点进行讨论,指出晶体透明度下降后的弱视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鉴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病猝死者心肌连接蛋白43(Cx43)染色变化及其与猝死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分2组(A和B组)检测20例心肌病猝死者心室肌的Cx43染色情况;并与14例非心肌病猝死者(C组)的检测结果对照。结果扩张型心肌病(DCM)猝死组(A组,11例)心肌Cx43染色明显减弱,阳性着色斑点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分布不均,有的呈散在颗粒状;其它类型的心肌病猝死组(B组,9例)亦见类似变化;非心肌病猝死的对照组(C组,14例)未见明显变化。定量检测并经统计分析发现,Cx43蛋白染色阳性的面积,A组与B组和C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与C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平均光密度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肌病猝死者心肌Cx43免疫组化染色明显减弱,尤以扩张型心肌病明显;心肌病猝死者心肌Cx43变化可能与其猝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线粒体全序列视角下,统计梳理包括中国汉族在内的不同人群遗传特征点(以下简称特征点的分布规律,以支撑线粒体全序列测序的法医学应用。方法收集EMPOP数据库中已公开发表的线粒体全序列数据,对4个国家的不同人群(n=1 665)和2个地区的中国汉族人群(n=301)所含有的特征点和点异质性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数据差异。结果在4个国家的不同人群(n=1 665)中,线粒体全序列特征点数量为非编码控制区(non-coding control region,CR)特征点数量的3.58倍,线粒体全序列点异质性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9.88%;在2个地区的中国汉族人群(n=301)中,线粒体全序列特征点数量为CR特征点数量的3.72倍,线粒体全序列点异质性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7.28%,不同个体间线粒体全序列的特征点差异平均值为38.16±10.58,CR的特征点差异平均值为11.70±3.63。结论线粒体全序列测序能显著增加特征点和点异质性的检测数量,提供更加丰富的基因信息。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法庭科学线粒体DNA全序列鉴定标准或办案方法的制定、母系家族排查的实战应用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