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苏区基本上被敌人占领,形势相当严峻。蒋介石派了8个正规师,加上各县地方民团、匪军,共10万人,对闽西苏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而留在闽西苏区的红军游击队,总共才1500人,敌我力量悬殊,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基层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也已中断。  相似文献   

2.
贾拓夫在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报纸决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说法由来已久,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党史专著也都沿用此说。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参与促成的,而各种因素发生的作用是在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新的资料证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苏区,除了敌人报纸提供的信息外,陕北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贾拓夫,在长征途中多次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汇报了陕北根据地的详细情况,对党中央把陕北苏区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起厂重要作用。陕北苏区老同志中唯一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人贾拓夫,陕西省神木县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6年加人中国共…  相似文献   

3.
长征博物馆     
200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诞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本刊特别推出“长征博物馆”栏目,图文并茂介绍红军长征史迹。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主要省份。当年,中央苏区所属的22个县福建就有11个。福建有近3万人参加长征。福建苏区人民积极扩红支前,支援红军北上抗日。长征路上,八闽子弟兵英勇作战,流血牺牲,到达陕北时仅剩2000余人。福建人民为红军长征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期引领读者走进宁化苏区——  相似文献   

4.
黄立贵之殁     
黄立贵是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威镇闽赣边地区,敌人闻名落魄丧胆,被革命群众称为“黄老虎”。闽北红军独立师,是在1932年11月17日闽北苏区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成立的,当时,方志敏率红十军第二次入闽作战,攻崇安,占蒲城,打通了闽北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联系;已有千余兵力的闽北红军独立团,配合朱德所率的红一、三、五军团,连克建宁、泰宁、将乐、邵武、光泽,使闽北苏区和中央苏区联成了一片。红色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闽北红军独立团扩编为独立师,计有4个团、4000多人枪,黄立贵被任命为师长。  相似文献   

5.
正长征是红军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落脚点的选择关系着长征的成败,关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为什么陕甘苏区成为了四路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简言之,这是陕甘苏区军民多年苦心经营、卓绝斗争而结出的硕果,是中共中央的主观指导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全军铁心向党,与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坚决斗争的必然结果。陕甘苏区硕果仅存,为四路红军落脚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中的八次会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主力长征共有五支部队: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60年前的10月9日和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际上,在三大主力会师前,红军长征的各部队还有七次中小规模的会师。  相似文献   

7.
在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曾有两支词不同、曲相同的歌。其一,《土地革命歌》;其二,《红军纪律歌》。而《红军纪律歌》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很类似。那么,这三支歌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1928年,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二年,这支队伍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当时,徐向前受中共中央派遣来到了鄂豫皖苏区,担任了鄂豫皖苏区和红  相似文献   

8.
在北上苏皖的新四军领导干部中,有个廖海涛,上杭人,1928年 3月入党,是上杭苏区的创建者之一。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他率领红军游击队在上杭双髻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敌人抓去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逼他投降,但他强忍亲人被害的悲  相似文献   

9.
安砂位于永安西北部,是通往闽西苏区的重要关隘。1932年春以后,红军多次攻占安砂,开辟安砂游击区。1931年6月28日,毛泽东《给周以栗同志转边界工作委员会谭震林同志转十二军军委》的信中指示:"以沙县、永安、宁洋为筹款区,即在三县筹款自给……筹款区只打土豪,做宣传,而不分田地,不建立政权。”因此从1932年1月17日红军东南、东北游击支队配合红军主力36师首战安砂大捷之后,闽西苏区红军独立师、团虽经常进驻安砂开展游击活动,但其目的是筹款筹粮,打击闽西苏区外围的敌人,粉碎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保卫中央苏区根据地,而没有在安砂建立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0.
正长征所经之地涵盖大半个中国,遭遇国民党中央军、地方部队、反动民团等敌人的围追堵截,这次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由于全国各地红军的密切合作而胜利完成。留守红军的牵制长征前,党中央决定在瑞金成立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梁伯台为副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以及由项英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央军区。留在苏区的部队有红二十四师和十几个独立团,共16000余人,加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伤病员,共3万余人。其任务是掩护主力红军转移,保卫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扰乱敌人的进攻,准  相似文献   

11.
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熔铸苏区精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两者在思想渊源、精神内涵和传播原则具有密切关联性和共融性。  相似文献   

12.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的粮食工作在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央红军长征前,在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闽西人民倾其所有供应粮食,满足红军需要,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坚强后盾。因此,本文拟以永定为中心,考察长征前闽西苏区的粮食问题,对于弘扬苏区革命传统、推动新时期的粮食工作具有历史借鉴意义。一、中共永定支部的成立与财政、民生概况根据土地革命前的统计,永定有49514户、201486人,境内丘陵山地多,平原谷地少,山田  相似文献   

13.
正长征,是一首壮丽的史诗,更是一首雄伟的凯歌。无数红军将士为了心中崇高信仰,为了伟大革命事业,与骨肉至亲、生死兄弟毅然诀别,向死而生、踏泪前行。回顾长征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诀别画面,不禁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和意志所震撼。李中权三别慈母1934年,刘湘围攻川陕苏区。红军撤离时,红军战士李中权的9个家人,因恶霸的报复被迫全部跟着红军长征。第一次见面是在1934年春天,李中权在通江遇见母亲,当时两人  相似文献   

14.
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是在土地革命斗争中诞生和壮大起来的青少年群众组织.它由共青团直接领导,其性质“是团的预备军,是团的附属组织者”.同时它与红军有联系,是一种“半军事的组织”,“红军的后备军”,“中国反帝运动与土地革命斗争的战斗队伍”.①这种组织,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建立,而苏区更为普遍.福建各苏区的少先队,最早是在闽西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牺牲了宝贵生命为后人所怀念“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有不少人抱定革命信念,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乃至以生命为代价。沈泽民曾是鄂豫皖区“肃反”的灵魂人物,假若没有他这个副书记的有力支持,张国焘可能根本无法控制苏区的党和红军。但他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苏区后,留在了大别山坚持战斗。当时的鄂豫皖苏区的斗争是异常危险  相似文献   

16.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12,(12):18-21
1927年冬至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被称为"红色戏剧",也叫苏区戏剧。苏区戏剧运动得到了苏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支持,澎湃、方志敏、罗荣桓、罗瑞卿等红军将领亲自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这在中外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大推动了苏区戏剧的发展,繁荣了红军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正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领导人,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红军,唤醒广大民众起来参加革命斗争,支援革命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都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宣传。而在宣传的媒介手段上,除报刊、电台、学校等阵地外,主要是以标语宣传为主。苏区的宣传工作是在非常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进行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及标语本身的特点,使得苏区标语宣传工作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宣传风格。本文拟对苏  相似文献   

18.
正闽西苏区红色标语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闽西中央苏区的过程中,用文字的形式展示于公共场所,宣传共产党和红军,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诉求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闽西苏区红色标语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  相似文献   

19.
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城口人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到1935年2月,城口人民全力支援红军。不仅为红四方面军作向导、送情报,而且选出了优秀的城口儿女参加红军,组织群众武装配合红军,建立群众组织支援红军,筹集生活物资供给红军。正是由于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川陕苏区党政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斗业绩。  相似文献   

20.
李亮 《党史纵横》2013,(3):35-37
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变了落脚点,直至最后落脚陕北。红军长征究竟几易落脚点呢?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红军长征五次变更落脚点:先是确定到湘西,以后相继改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在川黔滇边广大地区创造新苏区;到川西建立新的根据地;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