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永飞 《法制与社会》2011,(10):160-160
"钓鱼执法"作为一种诱惑执法手段,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质疑,但是道德评判不能代替冷静的逻辑思考,本文试着对"钓鱼执法"做法经济学的分析,分析"钓鱼执法"背后的执法经济问题和"钓鱼执法"外部性的法经济学分析,由此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优化的法律对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王跃 《法制与社会》2010,(14):55-57
上海市交通执法大队"钓鱼执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核心本质在于执法人员违反执法程序,违背法制观念,其也反映出我国行政执法现状,因此加强行政执法程序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正是从钓鱼执法违背执法程序出发指出加强行政执法程序建设,规范执法路径,体现法治国家的应然本质。  相似文献   

3.
周玥 《法制与社会》2010,(16):176-177
钓鱼执法的源头来源于诱惑侦查,是一种执法欺诈,不具备行政合-法I挂。钓鱼执法严重破坏了执法公信力,对社会公共道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必须对公权力加以约束,通过人大、司法机关等部门有效监督权力的运行,通过对权利的保护限制权力,让行政权合理运行,杜绝钓鱼执法现象。  相似文献   

4.
针对日益复杂、隐蔽的违法犯罪行为,"钓鱼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机关处理案件的数量,提高了执法机关的处理案件的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从心理上诱导或设陷而导致的非故意违法行为。本文通过程序合法性、证据搜集合法性、我国法律界定等方面对钓鱼执法的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我国钓鱼执法不合法性大于其合法性,应采取多种措施完善行政监督,规制行政权力,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的曝光,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手段又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本文简介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接着以依法行政原则分析上海钓鱼事件。  相似文献   

6.
高荣伟 《检察风云》2014,(23):60-61
在FBI的一系列调查案中,“钓鱼执法”是其打击腐败和欺诈的惯用招式。“钓鱼执法”,在美国也叫执法圈套(entrapment),意指在掌握一定证据的同时,为了抓获已知犯罪嫌疑人,采用“诱惑”的方式,以利引之,使其落网。据美国联邦检察官办公室2014年3月26日消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最大的城市夏洛特市的市长帕特里克·坎农(Patrick Cannon)因涉嫌腐败被联邦调查局特工“钓鱼执法”。  相似文献   

7.
李婷 《法制与社会》2011,(23):170-170
钓鱼执法作为与刑事侦查中的诱惑侦查性质类似的手段现在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日益普遍,但钓鱼执法显然既违背了行政实体法,又违背了行政诉讼法。同时,其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泛滥还严重影响了法律和公权力的公信力,扰乱社会秩序,损害社会的公序良俗,因此应得到严格禁止  相似文献   

8.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从周老虎、躲猫猫到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掀起了阵阵舆论监督的热潮,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更是将其推向高峰。本文指出舆论监督发挥着制约权力、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积极引导媒体合法监督、独立监督,对我国法制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钓鱼执法"是执法机关故意向当事人提供违法活动实施条件或创造特定环境,以引诱当事人实施违法行为的一种自身违法的行为。它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并可分为"显露式"、"勾引式"、"陷害式"等三种形式,其具有多重危害性。"钓鱼执法"与合法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非法证据排除原则等行政法基本原则相冲突。防范和规制"钓鱼执法"应当从完善行政执法领域的立法、打击"执法经济"、限制使用奖励举报机制、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等若干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张蓉蓉 《法制与社会》2010,(24):161-162
"钓鱼执法"案的频频发生对于在法治的道路上蹒跚前进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需要社会中各个不同角色拥有坚定的法律信仰作为其法治的文化基础,法治才有实现的可能。本文针对上海"钓鱼执法"案,论述了民众法律信仰的建立对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执法机关在“钓鱼执法”被叫停之后陷入了更为严峻的“执法困境”.这一危机的发生与专家学者对“钓鱼执法”法律性质的误读有直接的关系.这些误读混淆了不同性质的两件事,把没有争议的问题说成在学界有争议,无视中国法律的特点,盲目套用西方学说.为破解“执法困境”,有关部门应当正确使用宣传策略,引导舆论力量,出台新的司法解释,为“钓鱼”正名;防范和打击“错钓”等行为,对责任人追究到底;规范“有奖举报”制度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上海闵行交通执法大队“钓鱼”执法手段,引起了广泛争议。在媒体和公众对这种“执法”方法进行道德评价的同时,笔者从法律人的视角探讨发生这种行为涉及的法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桑本谦 《中外法学》2011,(1):204-219
作为一种执法方式,"钓鱼执法"根源于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尤其是因出租车管制而加剧的黑车泛滥以及由"取证难"引起的执法难题。上海"9·6事件"和"10·14事件"发生后,不负责任的专家意见、情绪化的媒体舆论以及政府有关方面的应对失误等多方面因素错综交织,把两起普通的"错钓案"放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叫停"钓鱼执法"的直接后果是迫使执法机关陷入"后钓鱼时代"的执法困境,而复活"机会提供型"的"钓鱼执法"、规范"私人执法"、重新界定"非法运营"则是突破困境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钓鱼执法”与“后钓鱼时代”的执法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一种执法方式,“钓鱼执法”根源于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尤其是因出租车管制而加剧的黑车泛滥以及由“取证难”引起的执法难题。上海“9·6事件”和“10 · 14事件”发生后,不负责任的专家意见、情绪化的媒体舆论以及政府有关方面的应对失误等多方面因素错综交织,把两起普通的“错钓案”放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叫停“钓鱼执法”的直接后果是迫使执法机关陷入“后钓鱼时代”的执法困境,而复活“机会提供型”的“钓鱼执法”、规范“私人执法”、重新界定“非法运营”则是突破困境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实体正义的实现需程序正义作保证。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孙中界遭遇"钓鱼执法"事件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之下,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才有了并非完全合理的结果。导致"钓鱼执法"类现象频发的根源是人本执法理念的缺失、行政执法目的的偏差、权力制约机制不完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司法机关独立功能发挥不足等,"钓鱼执法"现象所产生的危害主要是损害了政府公信力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了法律尊严、侵犯了公民最基本的合法权益等。为加大整治"钓鱼执法"类现象现象,我们认为,应采取确立人本执法理念、加紧行政程序立法、加大法治秩序构建和法制宣传教育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健全违法行政的惩处制度、保障必要的行政办公经费、强化政府诚信度建设、发挥好媒体的监督作用以及强化司法机关功能发挥的独立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钓鱼执法”可休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实际的具体案例对钓鱼执法做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以期对完善相关的司法制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社会》2010,(7):80-80
李利军在《中国发展观察》上撰文认为,运管领域的“钓鱼执法”,是由与运管执法机关有合作关系的“钓钩”以生病、事急等原因骗取车主的同情,在车主允许其搭便车后,在车上强行留置“报酬”并作证,最终由运管执法机关认定车主“非法营运”并进行处罚。“钓鱼执法”不仅仅是“不正当调查取证手段”的问题,而是当前我国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  相似文献   

18.
王一土 《政府法制》2009,(23):29-29
拿不属于自己的医保卡就诊、与医生吵架施压让其就范……深圳多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指责该市社保局“钓鱼执法”。深圳市社保中心回应是“合同行为不是执法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实际的具体案例对"钓鱼执法"做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以期对完善相关的司法制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邵萌娲 《法制与社会》2010,(22):178-179
为方便搜集证据、打击行政违法行为,刑事司法中的诱惑侦查手段屡屡被运用到行政执法中,即人们所称的"钓鱼式"行政执法。不久前上海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孙中界、张军等钓鱼执法事件,社会各界对此反响几乎是一边倒的职责和声讨。然而针对目前略显错综复杂的交通运营环境,"钓鱼执法"的存在或多或少应具备一定合理性。目前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是尾随其后的道德缺失抑或于法无据,而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引申至行政执法,督促其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