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瑛 《湖湘论坛》2001,14(1):82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越来越广泛地传播,日益引起了当时思想界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吸引了众多拥护者的同时,也遭到了中国一部分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不宜为中国所用。他们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张东荪等。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是对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总结,她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本质区别,因此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有人借中国文化传统与欧洲不同来…  相似文献   

2.
时统君 《前沿》2008,3(3):23-25
长期以来,西方诸多哲学流派诘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人学的空场”;国内学者也曾一度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从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的角度科学地论证了人的形成、人的本质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出发,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价值纬度,围绕着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主题而构筑的。  相似文献   

3.
王晓升 《湖湘论坛》2014,(1):92-99,106
系谱学方法曾经被人们用来思考历史现。这种思考可以使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历史学方法所忽视的东西。当我们用系谱学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历史上,马克思的思想曾经受到排斥,这种排斥使人们很容易辨认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而后来马克思主义普遍发展了,甚至被神化了。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思想形式化了,真假马克思主义无法辨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曾经是一个边缘性的问题,而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却转化为中心问题,而这种转变使马克思思想中的中心问题即无产阶级解放的问题受到排斥。抽象的人的解放曾经是马克思批判的对象,但是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的解放成为马克思思想的目的,而实际上,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道主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于人们解放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无疑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一、深人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抓住两个要点为了在实践中切实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论断。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它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深入理解和对待"人",这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真问题、核心问题。要想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或者"人类观",从理论背景和潜台词方面重新认真关注和思考这几个要点: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点;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者;从"本态论"的意义上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生命活动的本质形式;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视角;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套以人为主体,说"人话"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孙焕玉  张新勤  陈玉冲 《前沿》2008,(12):34-36
人的发展问题长期备受关注,而只有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才由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进而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以人为本不同于人本主义,它有自己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本来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固有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都甚少提及文化一词。事实上,在1871年英国人泰勒对这个词定义之前,文化还远不是一个清晰和确定、在正式的学术讨论中可以征用的概念。后来的文化定义也一直在被扩充、修正和重新界定。但文化本身一直存在,就像人类一直存在那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始终关注着文化方面的问题。他们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为我们今天的文化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正是在当时的世界文化哺育下产生的,是在同各种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发展的,并且,正如伊格尔顿指出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理论,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信仰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信仰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其出发点和切入点;以人的现实性为其立足点;以人的社会性为其人性基础;以人的实践性为其有效途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其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9.
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的问题历来是哲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 ,哲学不关心人 ,人就不重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际上是关于人的理论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其哲学意蕴体现在它包含着深刻的实践哲学思想、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注意力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媒体与受众连接的桥梁,增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必须抓住受众注意力这个关键,在新媒体中要发挥国家传播体系的强大功能,整合全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资源和技术资源,做大做强新媒体;要尊重媒体规律,满足受众需求,提升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效应,关注百姓生活,关注社会脉动,反映真实的社情民意,并以思想的力量增强受众注意力,通过注意力的聚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被学习”向“高认知、高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评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几种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几种形式亮思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工人阶级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指南,它是完整的有机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因此,割裂这个体系,肢解马克思主义,便成为一些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形式。由于这种手法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  相似文献   

12.
周书俊 《桂海论丛》2015,(1):11-1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彻底、之所以能说服人,关键就在于它自始至终关注人、关注现实人的存在,她本身就是在批判继承卢梭、黑格尔、尼采等思想家关于人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正确地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理论,才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人的自由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自由问题,像斯芬克斯一样向每个思想家发出通谍:请你解开这个谜,否则我便吃掉你的体系。对人的命运和人的解放无比关注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不会对这个问题置之不理。可叹的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对马...  相似文献   

14.
麻春艳 《人民论坛》2012,(23):208-209
作为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孕育出的一支奇葩,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哲学的实践维度,并且关注着现代性这一基本问题;现代性也同样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新内涵和新思路,马克思的这个特征也体现在它对异化、资本、批判性、全球性等问题上的关注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张大军 《前沿》2008,(6):40-41
本文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认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认识不足:忽略了在建设进程中对人的价值关注;忽略了个体需求和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可能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强调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伦理价值关注不足;实践中的简单和片面化的理解最终奋斗目标。针对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提出了建设与实现人的解放相结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认识到了个体的价值需求、阶段性建设目标可能与最高目标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处理好满足当代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必须协调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瑛 《湖湘论坛》2001,(1):82-82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越来越广泛地传播,日益引起了当时思想界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吸引了众多拥护者的同时,也遭到了中国一部分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不宜为中国所用。他们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张东荪等。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是对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总结,她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本质区别,因此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7.
共同体理论是人类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强调的是紧密团结、亲和熟稔、价值一致以及共享的认同感。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发展了这个理论,将中华民族概念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解决了中华民族是“多元”还是“一体”的学术讨论问题,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王丰 《思想战线》2021,47(6):10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合理确定理论阐释的起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方向,从借鉴马克思确立《资本论》的理论起点,到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一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作为理论阐释起点的,它蕴含着社会生产的各种规定,由此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细胞”的探讨;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则确立了“人—物—人”的“人民逻辑”理论主线。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细胞学说,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可以发现,“为人民的劳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9.
朱萌 《青年论坛》2009,(3):65-68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学生主体出发,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利益,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它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物质利益原则,重视学生利益的合理满足,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浅议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马健不久前,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划清几个重要界限,其中第一个就是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提出这个问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是事关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