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以心为用,心死于欲则理灭,如根株斩而本亦坏也;心以理为本,理被欲害则心亡,如水泉竭而河亦干也。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长期存在着天理、人欲和人性问题的争论.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论断,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本文认为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重新做出客现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朱熹理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即理欲观——所谓"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念成为其构建理学之本体论基础,亦为朱氏工夫论之基本取向。本文试通过还原朱熹理欲观,详述南宋之后理学家对于"存天理,去人欲"的基本看法,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基本状况,分析朱熹理欲观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秋天 《中国律师》2006,(9):52-55
迪者,开也,启也;泰者,通也,和也。启而通之,圣人之道;开而和者,王者之理……迪泰律师,禀先哲之明训,立仁爱之大道,欲以法而示人之道,欲以理而攻人之心,俾天地融融,生民洽洽,此有“法”而无“法”之至境欤!——迪泰律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5.
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论纲萧伯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其核心是它的价值观。而儒家价值观即展开于与人的存在及文化创造相涉的一系列关系,如天人关系、力命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等关系之中,并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价值观体系。其中,义利...  相似文献   

6.
《政法学刊》2016,(1):50-58
《周易》是"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经典,在哲学、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也可以称为集精蕴萃之宝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总纲,于治国理乱、处罪论刑,也为历代治平之要。因此,对《周易》中关于"罪"的相关理念与观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梳理出《周易》有关犯罪问题的逻辑脉络与学说体系至关重要。《周易》以"德道"来说明处在不同位上的人应如何"守分"才能"大有",核心则是对人欲的认识;以"中道"强调"度"的把握,即对"人欲"的"损"、"益"得当,便不会获罪;以"正道"讨论执法者心正才能不偏私、不废公。《周易》自阐发人欲而始,阐述恶与罪之辩证,主张协调利欲以化除恶与罪,以教化与刑罚交互为用,终成治世之功。  相似文献   

7.
瘦猪 《政府法制》2012,(20):5-5
“读书贵能用书.若不能用书,书反蔽智”这是读书人的微博;“欲莫难于处妻子,理莫难于处父母。能处妻子可以使人。能处父母可以事人。”这是宅男的微博;“深言勿勺交浅者谈,  相似文献   

8.
王芳倩 《法制与社会》2011,(11):295-29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基础是先秦法家的思想,在秦汉时期有儒家思想的注入,从而实现了儒家、法家法律思想的融合,形成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法律。由于儒家思想的注入,使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形成了情、理、法的内在逻辑,而区别于西方的法、理、情。  相似文献   

9.
我国《律师暂行条例》规定:“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然而,随着近几年律师工作的蓬勃发展,对律师性质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提法。本文欲从综述这些不同观点入手,进而阐述争论的误区所在,以说明我国律师的本质属性。 一、律师性质之争——众说纷纭 1.律师应是国家法律工作者。其理  相似文献   

10.
"三纲五常"一直被视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三纲五常"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三纲五常具有深刻的内涵,具体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道德准则,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无庸置疑。一方面对封建时代的传统社会和专制政治起到了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另一方面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压抑了古代人们的自然欲求。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更加辩证的看待三纲五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致使中国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欲标本兼治,就应当站在法哲学的高度,辩证施治:在情理法动态平衡中完善释法说理机制;以法律功能二元论为导引创设社会风险评估法律体系;依司法权特质区隔司法调解与非司法调解以优化法律判断路径;在三位一体新程序理念下重塑法律协作关系模式;奉执法之互动与人本理念强化民意表达释放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三、假言命题推理——由文义解释出发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语言承载并表达法的意义,欲明其"理"先知其"义",义枉则理谬。但由于语言的开放性和模糊性、预见力和表达力的有限性等原因,使得"任何法律、具体的法律规定以及受合同约束的协议在能够恰当地适用或执行之前都需要解释"。~①法律解释有"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其中论理解释包括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解释"~②等各种方法,这些方法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协同作用~③,解释法律时将之分立常常只是出于文章结构的需要,而  相似文献   

13.
陈乾初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家,在天理与人欲关系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其师刘宗周的思想,他肯定了合理的人欲,比起程朱的人欲观,有很大的解放意义。不仅如此,他将人欲和天理统一起来,是对程朱理欲观的合理发展和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4.
商标淡化理论起源于美国的学术探讨以及德国的判例理论 ,在一些国家得到了立法认可。其理论的基本内核在于欲彻底地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 ,突破了传统混淆理论的限制。这与商标功能重心的变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疆域的开拓,清朝统治阶层结合自身的民族特点与政治实践,在继承明朝礼部主管之朝贡体制之外,发展出另一种由理藩院主导,针对中亚地区各外藩的对外理藩法律制度体系,进而形成了由《大清会典》《理藩院则例》及《大清律例》等不同层次的法规范中相关条文建构起的对外理藩的法规范体系。清朝通过对外理藩制度,将中亚地区各外藩与传统朝贡国分开,使得清朝的对外法律秩序体系相较于明朝的朝贡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16.
孔凡义  程颖 《公共行政评论》2020,(1):99-115,198
农民工的利益表达一直是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的议题。但是,其表达方式尤其是他们是如何把自己的利益赋予合法性仍缺乏中国化的研究。论文通过对1733份农民工领导留言的文本分析,深入观察到诉求者“利”的合法化方式和策略,以及内化的“情”“理”“法”的文化心理结构。研究发现,在“重义轻利”为主导的文化心理框架下,诉求者需要把“利”合法化。通过“情”“理”“法”来赋予“利”以道德涵义和逻辑,从而形成了“情”“理”“法”的交互关系。由此,论文根据“情”“理”“法”的三者关系把合法化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的情理法模式、理想型的法理情模式和现实型的理情法模式。以“理”作为评判底层民众利益表达行为的标准和尺度存在模糊性的风险。现实型的理情法文化心理模式意味着诉求者的心理结构仍然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之中。为此,政府在处理诉求者的利益表达时需要加强法治化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郭建安 《中国法律》2011,(3):21-23,82-84
宽严相济的刑法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而且绝大多数朝代在“诸法合一,以刑为主”的法统之下都强调这一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8.
说“欲”     
一个“欲”字好精彩,《汉语大词典》为其列了七个条目:欲望、贪欲、爱好、贪求、希望、须要、愿意等。较早讲到“欲”的,应当是《周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随后的诸家百子对“欲”各有说法,中外近现代学者也众说纷纭。今天,倡导人的内心和谐,弘扬新风正气,愚以为,识“欲”、用“欲”、限“欲”至关重要,切勿小视。  相似文献   

19.
特定的环境造成了罪犯头脑中存在着求神拜佛、看相占卜、问卦算命的现象。罪犯中的求神拜佛与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罪犯的问卦算命与古代哲学“阴阳大化”不是一回事;罪犯中的知行相悖现象违反了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合一原则;罪犯的放纵欲望违背了传统哲学中“天理人欲”的积极思想。用传统哲学思想对罪犯进行针对性地改造,可以使罪犯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商标淡化理论的起源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以及商标淡化理论之辨正三个方面阐述商标淡化理论。商标淡化理论的基本内核在于突破了传统混淆理论的限制,欲彻底地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本文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分析了商标淡化理论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