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民族自决权思想始于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伴随民族主义的产生而出现。本文就民族自决权的时代意义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民族自决权经历了一个从政治理论到政治原则再到法律原则的发展历程,而其自身含义的模糊性又使人们对于民族自决权的主体、表现形式、与民族分离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充满争议。本文即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介绍民族自决权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当今世界的表现来分析民族自决权的主体范围。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决权是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一项权利,它大致经历了从理论萌芽到国内政治原则、再到国际政治原则并发展成为国际法律原则和权利等若干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自决权的内涵也经历了多重转变。因此梳理民族自决权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不同时期下的内涵加以解读,是研究民族自决权基础理论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地方立法权来源于中央立法权,由中央"授予",是对立法权的一种误读.立法权作为国家权力结构体系中的一个分子.具有了权力的一切特征和属性,但是其本身并不是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最高存在.当然也并不能够等同于主权,更不能与制宪权相混同,三者之问有本质上的分野.主权不能分,制宪权也不能分,而立法权是可以分的.  相似文献   

5.
现行种子法关于留种权的规定是在二权分离的农地经营方式下赋予农民的权利,此规定已难以适应三权分置下的农地经营方式。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同样没有回应在农地经营主体多元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如何适用留种权制度。欧盟和美国关于留种权的立法经验对我国无直接的借鉴意义,但有启发意义,这就是留种权制度即使在规模经营的情况下仍有存在的正当性。在三权分置的背景下,出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考虑,我国未来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可以从“由谁享有”和“如何享有”两个方面完善留种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法学评论》2008,26(3):66-72
国际法关于国家的标准,分歧较大,在国家要素列举上历来有"三要素"和"四要素"的争论,冷战后,西方国际法学界又新增了诸如人权、民主、法治等要素。主权是国家的本质属性,作为国家必不可少,但是承认作为国家要素也日渐受到重视。在新国家产生的场合,不能笼统地认为是适用承认的"宣告说"或是"构成说",应具体分析新国家产生的性质和类别。在行使民族自决权建立新国家场合,应适用"宣告说",而在主权国家的一部分通过单方面分离建立新国家的场合,应适用"构成说",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国际实践的证实。  相似文献   

7.
对于财政而言,如果把国家作为一个个体来看待,它的行为应与个人无异,无非是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和持有三个方面,如果课税即为其收入的行为,那么公共产品的供给即为其支出的行为。从人民主权理论的角度看,国家的存在本身并非目的,其意义在于它能够满足公共需求的功能。本文指出正是因为有一些无法通过市场满足的公共需求要通过国家来实现,现代国家的课税权才找到自己合法性的理论基础,这是关于课税权力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潘俊武 《当代法学》2012,(5):124-132
民族自决权原则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在现实中表现出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该原则的动态性,加之其对国家主权构成的潜在威胁,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是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面对动态的民族自决权,我们既要研究如何限制民族自决权,又要研究如何发展民族自决权,特别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世界人权发展的状况,抓住民族自决权的本质特性,主动丰富和发展民族自决权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骨龄又叫骨骼测定年龄,刑法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某一个体的“生活年龄”,二者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司法机关直接利用骨龄作为对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的证据判案时常引发不小争议。故此,实现“骨龄”推断到“生活年龄”推断是法医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本文分析了二者的差异及原因,并呼吁尽快出台综合评定其个体“生活年龄”的全新标准或规范。  相似文献   

10.
肖潇 《法制与社会》2010,(8):247-247
本文从要不要取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争论出发,探讨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公正性和社会效益及其信度和效度等问题,并认为取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可行,正确对待考试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才是适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从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近代中国制定了多部宪法文件。我们考查其条文,发现其中杂糅了美、德、法等多国元素;制宪者在移植外国制度时,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理性的选择,甚至有所创作。这其中一大创作便是融会贯通各国宪制,对议会主权原则作出重大修正与改良。具体而言,在政体的选择与混合、制宪权的归属、宪法解释机关的变动三个宪法重大问题上,近代中国经过短短三十几年的摸索,居然与欧美先进范式相较毫不逊色、走到了比较宪法的前列。尽管在制宪事业上有所创作,近代中国并没有将纸面的制度落实为宪法实践,但这并不能抹杀近代中国制宪者的智识贡献与宪制创作。  相似文献   

12.
郑贤君 《法学论坛》2005,20(1):20-23
宪法规定私人财产的征用须服从“公共利益” ,其目的是为了抵制个人财产由于政府的专断或不公正行为而丧失。与具有主权属性的征用权相关联的“公共利益”的界定是一个宪法分权问题 ,是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共同行使的 ,相互之间有一定制约。立法机关只能就“公共利益”确定概括标准 ,具体的判断标准由行政机关行使 ,只有出现争议时 ,司法机关才会介入  相似文献   

13.
我国渔民的南海渔业权频频遭受涉外侵害,侵权人多为代表国家意志的外国国家机关,侵权之本质在于侵占我国南海岛礁和海域,渔业权与主权不可分割,因此南海渔业权制度须能承担维护南海主权、激励渔民行使其南海渔业权、抗衡代表外国国家意志的涉外侵权等功能.但现行制度由于设立和流转过于僵化和保守、行政保护乏力、对侵权外国渔民的执法和司法机制缺失、涉外侵权之法律责任畸轻、我国渔民损害赔偿没有保障等原因,难以适应和满足南海渔业权保护的特殊需求.我国应通过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模式形成南海专门法律体系,应确立不卑不亢的南海原则,应在渔业权的设立与流转、司法体制、损害赔偿、行政保护、激励与保障、保险机制、区域协作、渔民联合作业、管理机制、国际法保护等方面大胆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论国际法上的内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政是主权概念在具体运用中必然产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权必然包括的一个方面。在国际法运用主权概念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乃是自治,因而内政又是与自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自治是指国家不从属于任何外国而对本国事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治理,内政就是指在一个国家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即国际法文件常用的“国内管辖之事项”。围内政与主权相互涉及,这对于国际法的适用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对国际法上的内政问题如内政的判断标准、内政的判断权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行政知情权的必要性及其价值的法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 《行政与法》2005,21(6):83-85
行政知情权作为其他公民权利的前提性权利,是人民主权、控权理念与制度的内在逻辑,也是当今信息社会保障信息自由进而实现权力与权利均衡的必然要求。明确行政知情权的必要性与价值,加快相关立法,对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斌 《法制与社会》2010,(13):141-142
科索沃宣布独立后,目前已有包括美国、法国、德国在内的众多对其予以承认,联合国已就此问题向国际法院提出了咨询意见。本文试通过对于科索沃阿族提出基于民族自决选择独立的意见审核,立足于对于民族自决概念、民族范围界定以及民族自决权的适用条件的分析,就其所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项制度的创建都是架构在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基础之上,行政问责制也不是无中生有的。行政问责制的产生是人民主权理论、社会契约理论、控权思想和责任行政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徐泉 《法律科学》2006,24(4):74-81
国家经济主权是主权理论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表征。经济主权平等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法律基础,经济主权是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独立与发展的前提,经济主权原则是国际经济法的首要基本原则。国际经济主权构成对抗经济霸权的理论武器,发展中国家坚持经济主权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纳税人的权利分为宏观上的整体权利和微观上的个体权利,整体权利是指纳税人对税收的同意权和监督权,整体权利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但是,我国这些年来在重视对纳税人个体权利保护的同时,并没有对其宏观权利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纳税人监督权的实现,本文从该权利的重要性出发,分析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浅议立法缺失,分析今后改革和立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晓瑜 《法制与社会》2012,(20):271-272
本文通过对连体人民事主体资格的认定及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具体解析,着重探讨了连体人出生前后分离权的归属问题,并建议遵循“生命价值最高”、“协商一致”、“正当性与合理性”等具体的分离权行使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