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延忠 《侨园》2012,(7):28
儿子下班回来对我说,美国又一家信用卡公司破产了.我奇怪,美国的信用卡公司是建立在美国人的“信用”之上,怎么会轻易倒闭呢? 儿子说,恰恰相反,美国的信用卡公司是建立在“无信用”的基础之上,它的利润对象就是那些“无信用”的人,赚的就是他们“无信用”赔偿金.没有美国人的“无信用”,就没有美国的信用卡公司.  相似文献   

2.
垃圾新闻     
韩羽 《瞭望》1989,(17)
邻居老李悄悄告诉我:“前天出了个稀罕新闻”,我问:“什么稀罕新闻?”他说:“干疗所大门口旁边不是有一排垃圾箱么,你猜怎么的?垃圾箱里有两条尺八长的大鲤鱼。一个老工人看见了要捡起来,他老伴说,八成是坏了的,捡它干什么!老工人摁了摁,冰凉绷硬,是冻着的。你想,大冬天冻着的鱼怎会能坏!老工人捡起来提回家去了。一开膛,你猜怎么的?鱼肚子里有个塑料卷,真神了,打开塑料  相似文献   

3.
参观者没有参观到的东西 我经常在各地跑,遇到参观过苏南乡镇工业的人,总要打听一下他有什么感想?发现有什么新招?在甘肃省的一个县里,一位参观者对我说:“人家(苏南)那厂房,那设备,我们怎么能同人家比?”我问他:“你了解他们当初是怎么干的吗?”答:“这个嘛,没有了解。”陕北的一位参观者对我说:“我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武力干涉南联盟,据说是有“理论根据”的。什么“理论”呢?曰:“我们不是为土地而战,而是为价值观而战。”说得多么动听啊!“价值观”,这是属于我的专业研究范围。据我所知,在美国仅仅是以书立论的价值观不下几十种。能入流的价值观也有好多种。我不知道他们如今轰炸南联盟是为了他们的哪一种  相似文献   

5.
“既然你们夫妻二人都在这,张校长的病情又稳定下来了.我就先回去了,有事给我打电话.对了,你这几天不用上班了,等你父亲好一些再说.” 于看没什么事了,不想妨碍两人. “谢谢你!”康握着于的手真溅地说. “我送送你.”洁把手里的东西交给康,送于来到住院大楼门口.于对沽说: “好了,天凉别出来了.你对人家康好点,夫妻俩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谈呢?记住别太任生.” “这么晚回去,嫂子那边不会怪你吧?” “不会的.好,我走了,有事打电话.”  相似文献   

6.
阎锡山是民国史上独一无二的“不倒翁”.鲜为人知的是,阎锡山还对其貌不扬的毛驴情有独钟.抗战时期某外国记者在秋林见阎锡山后,曾写通讯戏谑阎为“毛驴将军”. 1929年9月30日,阎锡山陪同冯玉祥一家游五台山.阎锡山让冯玉祥一家都骑上高头大马,自己却骑了一头灰脊背、黑嘴头的老毛驴.冯玉祥不解地问:“百川老弟,你这是取什么样儿?兵营里有的是好马,你为什么骑了个毛驴?”阎锡山回答说:“大哥骑马我骑驴,这本是应该的,我总得比大哥矮一头吧?”冯玉祥哈哈大笑道:“你这个人哪,穷讲究真多!”  相似文献   

7.
感谢你的关心,人生怎能避免不愉快。不过,老骨头还没被“炒”酥,工作不会因此中断。“炒新闻”对你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好比“炒股票”、“炒地皮”那样,其动机无非是为了抬高或贬低某一事物的固有价值。你在《文摘报》等报纸上看到的“两代冲撞”或“两代冲撞、师生有隙”,把我“炒”成正面还是负面,倾向性并不含胡。倘若为被“炒”成负面而绝望跳楼,岂不太小心眼了吗? 新近又听人谈到一个新名词,叫做“包装”。开始我误认为这是指改进商品包装的意思,后来才知道,它是指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精神现象。它的意思,大约相当于“抬  相似文献   

8.
距离弗格森镇骚乱还不到半年,巴尔的摩市又火光冲天! 弗格森骚乱期间,“你不给我公正,我就不给你和平”的口号传遍全美,在强大的民意挟裹之下,奥巴马政府的应对之道,也只能是继续强化公平公正.在口头上,他表示,作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他对那些感到遭遇司法不公的少数族裔感到“同情”;同时在行动上,他指派美国首位非洲裔司法部长霍尔德对全美国的政策执行体系展开审查,逐个社区地采取措施,确保执法对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9.
“有偿新闻”已为人们所熟知,并且早已引起公愤。然而,还有一种“有偿不新闻”的现象也应引起人们的警觉。 何谓“有偿不新闻”?直白地说,就是“拿钱来,不曝你的光。”通常情况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手拿批评稿与被批评者进行“讨价还价”,要  相似文献   

10.
青年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身体迅速生长和性发育成熟,使青年开始把自己当作思考、认识的主体,使他们越来越把注意力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便油然而生,“自我”便产生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青年的“自我”分为“主我”、“容我”;“过去的我”、“现在的我”、“理想的我”;代表生物本能的“本我”等等。其中,“主我”、“客我”所构成的一定关系,构成了人的心理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种“自我机制”。“主我”即主体的我,“作为知觉者的我”,“客我”即客体的我,“作为被知觉的我”,英语中的主格Ⅰ和宾格me表示  相似文献   

11.
槐下居随感     
一、君仁臣真 战国时魏的国君魏斯任命乐羊当三军总司令,攻陷了中山国(今河北省灵寿至唐县一带)。随即把它并入魏国版图,作为儿子魏击的封邑。有一次,魏斯问他的臣僚:“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一致回答:“仁慈的君主。”只有任座一个持异议,插嘴说:“你得到土地,不封你的弟弟,而封你的儿子,怎么能称仁慈?”魏斯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苗头不对,立即告辞退出。魏斯再问另一位臣僚翟璜,翟璜说:“你当然是仁慈的君主。”魏斯没好气说;“你怎么知道?”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一些网络“流行语”出自某些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之口,比如“俯卧撑”、“躲猫猫”、“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相似文献   

13.
茄子的好坏     
富翁对仆人说:“茄子增进食欲,是好东西.”“不错,”仆人说,“难怪它戴着顶王冠.”几天后,富翁又说:“茄子倒人胃口,还生痰,是坏东西呢.”“是呀,”仆人说,“瞧它头上长着刺呢.”富翁不满意了:“前天你说茄子是好东西,今天又说它是坏东西,什么意思?”仆人说:“我该怎么说呢?我是老爷您的仆人,不是茄子的仆人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百家报纸为什么竞相出版“周末版”、“星期刊”?报纸怎样办得使“上头”和“下头”都满意,“有咸有淡,有辣有酸,老少皆宜”,让读者如逛“超级市场”,琳琅满目,丰富多采?报纸中的“特区”怎样“软化”,使读者感到可信、可读、可亲?为什么“多版化”是世界办报的共同趋势? 本期这四篇文章将为你回答上述问题,报道了中国新闻界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96,(15)
北大教授丁石孙,曾在1988年考察过美国的哈佛大学。他后来回忆说,那里的不少留学生,都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你看我们现在是回去好呢,还是不回去好?”我也总是给他们同一个回答:“这要由你们自己来决定。我这里只能告诉你们这样一个情况,如果你们现在回去,国内正有很多地方可以发挥你们的才干。如果你们留在这儿,过10年8年再想回去,就不如现在回去的好。因为那时许多位置上  相似文献   

16.
在位者言     
我本人绝不是什么“位高”人物,但有颇高名位的人物佯称“我也是小小老百姓”,而且故意用“自抑”来“自扬”时,我便挺着胸脯子说:“老子也是有名有位的人,而且货真价实!”直到逼得对方出言带刺儿地反问我“尊驾的级别属于哪一级”时,我才坦言:“教书匠,写作匠。”对方往往不再掩饰鄙夷之情,哂笑着说:“唔,我还以为老兄是‘在位者’呢……”由“尊驾”而“老兄”,无疑降了格。但我越发力争:“我怎么不是‘在位’者?我说我是教书匠、写作匠,你不以为然。倘若我说我是教授、作家呢?或是,我再膨胀一下,说我的弟子中有省长、市长、一大堆县长,我的读者中(包括与我久久通信的人)不乏显官要员,你有何想法?”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有一位地区的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讲了一通“肺腑之言”。他说,“我接触过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动不动就说我是大学生,你是大学生又怎么样?难道我们工人、农民就不行?都不行那天下是怎么打下来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如意 《侨园》2014,(4):35-35
记得3年前我去美国打工时,曾在美国呆了4年的小叔告诉我:美国虽然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但美国人有很多忌讳,你到了美国一定要留心美国人的那些“毛病”,以免无端招惹是非.听了小叔的话当时我心想,美国人有什么了不起,臭毛病还不少呢.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小叔的提醒还是非常对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位女秘书,人虽长得漂亮,但工作中却经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立刻赞她:“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柯立芝的评价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又说:“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的打扮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处理上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事后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啊。”好一个精妙的比喻啊,我们姑且称之…  相似文献   

20.
1980年10月,北京正义路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上,审判长威严地告诉工作人员:打开幻灯机.白色的屏幕上,立即出现了一个老人被揪斗、毒打的情景.人们看清了,这位老人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第一个被害致死的部长——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张霖之. 幻灯片放完了,大厅内又响起了审判长的声音:“江青,这是你诬陷张霖之以后,发生的批斗场面,因此,对于他的死,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承认吗?”江青从椅子上站起来,努了努嘴唇,什么也没说.“我再问一遍,你承认对张霖之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审判长说到第三遍时,江青才勉强地点点头.“你应该明确回答本院提出的问题!”江青不能再沉默了,她用极低的声音回答道:“我承认,承认对他的死有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