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山东商报报道,手提黑色皮包,包内装有一台或两台高级微型录音机、一部微型摄像机,每天跟着不同的雇主去偷拍偷录一些录音录像资料。目前,这种新兴行当——职业偷拍偷录者现身山东济南。今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的若干规定》正式颁布施行。根据该规定,采用合法手段取得的偷拍偷录资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许多当事人对如何进行偷拍偷录缺乏相关知识,于是,专门为当事人偷拍偷录有关资料的职业偷拍偷录行业“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辛卯年的春节来临之时,机关里照例举行团拜会.在文艺节目演出中,请来了一位某地的名艺人.该名艺人一登场,亮出一副光膀光头、头上晃着两条细辫子的滑稽相.随着该名艺人的一声“拜年啦”,全场响起欢迎的掌声.接着名艺人自荐日,他给大家带来的节日,是用鼻孔吹出各种美妙的音乐.观众听了,觉得新奇,个个引颈等待他表演.然而名艺人并不马上表演,而是要求观众“掌声鼓励”.他带头高高举起双手,绕着舞台鼓掌,意欲形成全场鼓掌的轰动效应.不想观众却没有那股热情,掌声稀稀拉拉.  相似文献   

3.
重庆一位白领丽人上厕所时私密处被人用彩信 手机偷拍,并广为传播,她一怒之下将偷拍策划者告 上了法庭,从而引发了中国彩信手机偷拍者被告上法 庭第一案。但令人困惑的是,在向法院递交诉状的第 二天,她又自动撤诉了,给密切关注此案进展的人们 留下了诸多悬念。  相似文献   

4.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第(二)项规定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在举证证明对方存在"与他人同居"的事实过程中,由于同居行为的隐秘性和连续性,无过错方很多情况下只能采用偷拍的方式获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证据。那么偷拍是否会侵害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者以及与有配偶者同居的人的隐私权呢?这要因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第(二)项规定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在举证证明对方存在"与他人同居"的事实过程中,由于同居行为的隐秘性和连续性,无过错方很多情况下只能采用偷拍的方式获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证据。那么偷拍是否会侵害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者以及与有配偶者同居的人的隐私权呢?这要因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日,单某来到某营业厅,假装向营业员小丽咨询有关的通讯业务,趁机用数码相机对小丽的裙内进行偷拍。保安发现后,责令其打开相机,发现里面确实有几张偷拍的小丽的照片,遂将单某带到办公室,然后报警。小丽向法院起诉要求单某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问:单某虽对小丽进行了偷拍,但未将偷拍照片予以传播,该行为是否侵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偷窥、偷拍的水平不断升级,严重威胁到人们的隐私,法律对此应当给予适当 严厉的处罚。对情节严重的偷窥、偷拍他人隐私的行为,应由刑法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8.
骆汉城是我国最早搞偷拍的电视记者之一,现为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制片人。最近他领衔撰写了《偷拍实录》一书,从实践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骆汉城谈起了偷拍的一些内情以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偷拍偷录”是新闻采访尤其是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有效、合法手段。在新闻官司中,新闻媒体“偷拍偷录”的音像资料具备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可以作为视听资料证据使用。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应当作限定性理解。  相似文献   

10.
李惠 《法制与社会》2013,(9):177-178
英国威廉王子及凯特王妃在法国度假期间遭法国八卦杂志《靠近》娱记偷拍,导致凯特王妃的半裸照在网络上流传。法文版《Closer》杂志于当地时间2012年9月14日刊登了英国威廉王子的妻子凯特王妃的无上装照片。意大利八卦杂志《Chi》17日再以凯特王妃为封面,推出26页多达50张照片的"赤裸的王妃"特刊。英国王室律师正式向巴黎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偷拍王妃半裸照的摄影师及《Closer》杂志侵犯隐私等罪名。法国《靠近》、《Closer》杂志有没有违背新闻自由权利?王妃这类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该受到何种保护,是否该受到限制?杂志的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的隐私发生冲突又该如何协调?这些问题我们试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媒体侵害公民隐私权的基本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偷拍偷录”获取后传播,另一种是“直接界入”采集和传播。“偷拍偷录”是媒体传播者采用的一种非常采访手段,在新闻采访中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由于当今媒体传播已进入无国界,无地域的全球化格局,因此这种手段一旦实施过当,涉及采访对象的隐私和秘密,必然会给公民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偷拍偷录”是媒体传播者暗  相似文献   

12.
偷拍走光照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处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如果这种行为情节恶劣,是否可以入罪?若触犯刑律,究竟应定何罪?司法实践中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偷拍走光照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应以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定性处罚.这种定性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姜天蔚 《政府法制》2005,(16):28-30
机关干部上班时在办公室打扑克、玩电脑游戏、吃东西、睡觉、织毛衣……不久前,江苏省赣榆县电视台播出了53名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出现“机关病”的现场录像。这些录像是赣榆县的“秘密”行政效能信息监督员,在暗访时用针孔摄像机偷拍下来的。  相似文献   

14.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新闻界盛行隐性采访,即新闻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意图,进行暗访,其使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偷拍偷录”。这种采访方式对于打消采访对象的顾虑,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从而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不可避免地违背了采访对象的个人意愿,甚至侵犯了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诉讼程序,这种隐性采访所“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在法律上是否有作为证据的资格,即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呢 ?这个问题在学者中间是有争议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是一…  相似文献   

15.
甲是一名艺人,乙是一家经纪公司。甲,乙经过友好协商,签订经纪合同。双方约定,甲成为乙的签约艺人,乙配置专门的团队支持甲的发展。双方合作期间,乙用甲的艺名注册了商标.甲拍摄了大量短视频并上传至社交平台。合作了几年后,甲、乙决定解除合同。此时,商标归谁所有?短视频的著作权归谁所有?笔者将对上述问题分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司法解释正式施行。如何理解《规定》第68条,如何界定“偷拍偷录”录音录像视听资料的合法取得与非法取得的法律界线,理论界论述较少,实务界的理解也不尽一致。本文仅对“偷拍偷录”所取得的录音、录像视听资料在实务中如何界定其合法取得与非法取得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甲是一名艺人,乙是一家经纪公司。甲,乙经过友好协商,签订经纪合同。双方约定,甲成为乙的签约艺人,乙配置专门的团队支持甲的发展。双方合作期间,乙用甲的艺名注册了商标.甲拍摄了大量短视频并上传至社交平台。合作了几年后,甲、乙决定解除合同。此时,商标归谁所有?短视频的著作权归谁所有?笔者将对上述问题分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1994年12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因电影偷拍引起的一起肖像侵权纠纷案。此案在国内尚属首起,具有一定典型性。现将本案一审情况登出以谷读者。一、实情简介原告:贾桂花,女,陕西省某建筑公司退休工人,住陕西省宝鸡市。被告: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1992年2月,影片《秋菊打官司》摄制组在陕西省宝鸡市以偷拍的方法拍摄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场景时,将正在街头卖棉花糖的贾桂花摄入镜头,并在制成的影片中使用了该镜头。带有贾某肖像的镜头占胶片画面IO4个格,放映时间为4秒钟左右。…  相似文献   

19.
许彬杉 《政府法制》2008,(17):38-39
“我当初真没想到去伤害她们,只是觉得好玩。”当海南师范大学大一男生陈某在自己经常上网的网吧里看到警察的身影时,立刻意识到事情已经败露。他承认了自己偷拍女生宿舍并将照片上传到网络上的事实。轰动一时的海师大女生宿舍“艳照门”案在案发一周后成功告破。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的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偷拍”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试谈“偷拍偷录”视听证据的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石 《河北法学》2002,20(4):71-7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与最高法院法复 (95 ) 2号《批复》中对视听证据的认定标准不尽一致。结合一“偷录”的录音证据案例对视听证据的概念、特征进行了阐述 ,从证据的基本属性 (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论证了“偷拍偷录”视听证据的认定。还对“非法手段”举证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就“偷拍偷录”视听证据认定中对第三者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