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正在打响。为减少人员流动和直接接触,一些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层出不穷,在疫情防控、疾病诊断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如何发挥作用参与抗“疫”?本刊为您盘点新技术武装下的战“疫”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5G、大数据r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上发挥了巨大作身。加速希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中国实现雜鹏目标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以防输入为主的"后疫情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为打赢后疫情时期防控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应在研究国内各地区信息化疫情防控措施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疫情防控特点,采取集信息采集(Collection)、疫情追踪(Trace)、疫情风险态势感知(Awareness)和决策响应(Response)于一体的"CTAR"疫情防控模型,探讨基于多部门联动的疫情数据真实性验证及基于三维社区的疫情精准管控机制,为快速、精准和高效阻断病毒传播、稳定疫情、推进复工返学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政治、世界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包括疫苗研发在内的科学技术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进步,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在抗击疫情以及疫情后期经济社会的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疫情以来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关于公平和安全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对此,只有洞察世界科技的最新动向,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立于科技发展的潮头。  相似文献   

5.
宋健 《人民论坛》2022,(2):34-37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得益于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日新月异,数字化生活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疫情常态化下我们更适应也更珍惜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活,中国高质量的数字经济发展为化解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了可行方案,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生活的普及和不同人群对其的适应,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工作效率,使得教育更加公平、工作更加便捷、变革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6.
吴帅帅 《半月谈》2020,(7):36-38
面对汹汹疫情,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WIFI指纹等技术综合运用的精准防控,在确保严控疫情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对社会经济、民众生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但此次抗疫大考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让数字治理进一步发挥效力、释放潜力,值得城市管理者深入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新技术对青年劳动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替代效应"上,本研究通过区分不同青年劳动群体,探究"替代效应"在其工资收入以及职业流动意愿上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更高、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高的群体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社会经济地位更低、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低的群体与人工智能无关的一般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新技术对不同青年劳动群体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替代效应"有限性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总体上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新技术的引入会加剧收入不平等,而新技术引入会刺激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  相似文献   

8.
杨震 《前进论坛》2020,(4):49-52
编者按: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疫情溯源和监测。我党中央副主席杨震作为一名从事ICT技术工作3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撰文详细梳理了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维持正常社会和生活秩序方面、在支撑疫情科学防控方面、在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方面以及在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孕育出的多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战“疫”实战措施,让我们看到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在减少人群聚集、阻断疫情传播、保障生产逐步恢复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栏将分两期连续刊载杨震副主席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群众》2020,(6)
这次疫情必将对整个产业结构、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变化,产生一些新的发展机会。比如,生鲜配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健康医疗等新业态就展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主动应对,抓住机遇,就能化危为机,以新增长点的成长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对江苏而言,有条件更有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前沿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相似文献   

10.
张力 《半月谈》2021,(1):90-91
2020年,虽然遭遇前所未有的疫情,但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仍在深入发展,各主要大国发力向科技前沿冲刺,力争在本轮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2020年,疫情并未延缓各国争相布局科技制高点。是出台科技发展新战略,加快数字化转型。2020年10月,美国政府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誓言要促进和保护美国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能源、量子信息科学、通信和网络技术、半导体、军事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智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前沿和热点,是计算机应用的高新技术。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有关理论的简介,论述了人工智能在公安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也反映了智能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在新冠疫情后迅速根据经济法律做出一系列举措,包括政府财政、税收、政策保险和其他市场规制行为,在此期间既要进行相关疾病治疗,又要进行社会治理。将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经济法律,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应对疫情期间的社会治理,减轻人民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稳定经济。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处于智能机器的时代。人工智能依托计算机的高效、快速、准确运算而迅速发展,跃居为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标志。人工智能发展之快、应用之广、影响之大引起高度关注,也日益成为公安改革发展的引擎。本文在科技引领下,阐述人工智能涵义,探讨其在公安领域应用的紧迫性,分析应用现状及薄弱环节,提出下一步工作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司法应用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15年提出了“智慧法院”的建设目标,希望推动人工智能更好的为司法实践服务,提高司法服务水平。研究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思考,分析应用现状,研究推进策略,进行二者深度融合应用探究,以期更好的为司法人员提供智能辅助,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推动司法进程,保证司法裁判公平、公正、透明,为顺利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高速发展,以数据为核心动力的数字经济引擎,正在强力驱动着经济发展,并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讲话中提到,随着新冠疫情常态化,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非接触经济"已全面提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可以说,数字经济已逐渐渗透并重塑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法律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法学的交叉研究学科。因应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划分,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也有强弱之分。目前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的科技研究模式、法律研究模式和法理研究模式具有弱法律人工智能研究的特点,难以满足法律人工智能研究的未来所需。为实现具有主体性、整体性、体系性和可对话性的强法律人工智能研究即人工智能法学,需要以研究主体跨界参与、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研究方法革新和国际间交流合作等方式达致。  相似文献   

17.
ChatGPT的横空出世激起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的热潮,其实质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突破。从技术层面来看,以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可以预见,越来越强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必将拓展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变革现有的人机关系,并对其社会化应用产生深远影响。在数字化技能日臻成熟并日益渗透人类生活的趋势下,如何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带来的重塑性变革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新基建中的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都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相连,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与平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新基建尤其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应急状态下智慧城市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年4月,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公共治理创新,辅助政府精准决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有效提升了政府的治理水平和企业的创新发展。在接下来的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继续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把握新场景带来的发展机遇,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结合,构建地铁场景下的"3+N"智慧安检体系。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物脸识别智慧安检、人员分级分类导控、安检勤务等级化等管理手段,降低公共安全风险,解决传统"汗水警务"模式以及落实监管责任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