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志明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融入越南的具体国情中。越南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胡志明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社会民主、公正、文明"为目标的革新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并把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越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越南革新、建设事业和保卫祖国的目标和动力。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研究,不仅提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由于民主化要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越南的民主化要达到较高的程度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越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使越南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越南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保证;资本主义制度在越南没有扎根的土壤;革新给越南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观点,越南共产党把本国的发展阶段定位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中国共产党则把本国的发展阶段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越两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根据不同国情特点和要求而做出的不同表述。越南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目标任务等同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5.
越南同中国一样,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仿效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以高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外交上“一边倒”的封闭局面。自从1986年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革新开放路线以来,越南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  相似文献   

6.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杨作书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这是一篇涉及许多内容的大文章。必须在发展社会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必须协调好...  相似文献   

7.
不仅生产力存在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也存在着可持续发展问题。从逻辑的角度讲,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做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物;从现实的角度讲,苏东剧变的教训,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实际都迫使我们非常关注社会主义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呵以说,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题。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是必要条件,而要增强企业活动,就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解决政企分开这个复杂的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7,(Z2)
正这次来加拿大,儿子的意思是让我们尝尝这里的美食,再在异国他乡转转,让他尽一份孝心。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从多伦多机场下飞机,已经是当地时间下午4点多钟,此时,国内的沈阳大约是凌晨4点左右,两地时差相差正好12小时。多伦多的经纬度与沈阳相差无几,季节也没多大差别,不一样的只是多伦多在地球的另一端,在沈阳的"脚底下"。第一次来到这里,给我的感觉是,多伦多机场有些陈旧,不如沈阳的桃仙豪华气派。沈阳桃仙机场乘客大都是亚洲人、黄皮肤;多伦多机场的乘客各  相似文献   

9.
越南的革新开放是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次改革大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1978年开始的第二次改革大浪潮中,越南坚守社会主义革新道路,大大鼓舞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信念。越南社会主义政治革新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建设,在许多方面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既为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提供了发展的保障,也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差距,因而使一些同志对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怀疑,有一种对青年影响较大的观点认为,我们的现实社会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所瞩“封建社会主义”。这个观点前几年曾有人提出过,近期又重新提出来,因此,有必要再谈谈这个问题。原则是伟大的,但实践是真正的学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是不断发展论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唯物辨证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深知未来社会历史变化将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他们并没有束缚未来社会主义革命活动家的手脚(列宁语)。由于后来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情况比马克思、恩格斯当初设想的要复杂得多,其艰巨性也是始料未及的,加上各国国情的不同及其实践的多样性,因此,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固有的道德观念,常常与新的经济现象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为此,反思旧的传统道德观念,重新确立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道德与竞争的协调关系,是我们建设“两个文明”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一、道德与竞争的冲突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是指我国旧的和“左”的道德观念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洪韵珊自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概括以来,已有许许多多文章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了极充分的阐释和发挥,有的还发表了专著。有的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石;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突破了经...  相似文献   

13.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性飞跃。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概括,必须首先要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再次肯定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同时,明确确认了社会主义道德。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党内和社会上所存在的不正之风是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互相抵触的、还是相辅相成的?不弄清这个问题,改革就会出现理论上的混乱,改革便无法深入进行。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阐明商品拜物教是不是社会主又商品经济的固有属性。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并使人们盲目地为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所支配、以至倾心追逐价值的增殖。归根结底,它是一种特有的生产关系物化的表现,决定着并反映于人们的意识。这种人们让客观经济规律盲目支配的现象,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固有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这里,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同步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和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准则,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实现。信息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因素,信息科学技术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信息化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 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生产都是以物质资源的消耗为前提。物质资源在自然界的存储量是有限的,随着开发、利用呈绝对减少的趋势,即便有些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也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较长的时间周期,这就大大地限制了人类  相似文献   

18.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当代中国人通过对中国国情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之后作出的明智而又必然的抉择。但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多做努力。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制订并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我们仅就产业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使我们的产业政策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法制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法制建设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支点作为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法制。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内在的要求。首先,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运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没有明确的思想概念、价值观念为其指明方向,社会运动将不能持久、统一地发展;没有可靠的行为规范、行动准则来统一行为,社会运动将陷入混乱。而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强制性的特点,能为这场社会运动提供明确的导向系统和可靠的支撑系统。可持续发展是…  相似文献   

20.
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 ,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带给人们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们陷入严峻的生态危机。造成这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传统的、狭隘的指导技术活动的世界观 ,片面夸大了技术对人的功利目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改变传统的技术发展理念 ,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去指导技术的实践活动 ,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